第十二章2.不要把自己变成“白纸”
有一年,一所中学里,发生了一起在当地很轰动的事件:一个女学生服毒自杀了。她是个三好学生,品学兼优、安分守己、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对于她的死,老师、同学及其家长皆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在她的作业本中发现了她的遗书,才揭开少女自杀之谜。
原来她有一位同班好友,两人情投意合、无所不谈。一次上完晚自习回家的路上,一个小流氓从路边的黑暗中蹿出来将她抱住欲行不轨。由于她大喊大叫,竭力反抗,吓跑了小流氓,才得以安然无恙。事后,她忍不住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朋友。
不久,她俩闹了矛盾。她的朋友便把她的上述经历传播出去。结果道听途说,飞短流长,当这段流言再传回她自己耳朵里的时候,竟变成了她曾经被流氓强奸过的恶毒诽谤。
一个天真烂漫、纯洁无瑕的少女哪能受得了如此的污辱。她决定以生命的代价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洗刷别人强加于她的耻辱。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不能不对这一纯真、刚烈的少女表示无限的同情,对那位背信弃义,搬弄是非的“朋友”感到无比愤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位少女的悲剧,也在于自己过于单纯,过于轻率。假如她不向她的那位“朋友”讲出她的秘密,即使俩人反目成仇,也不会发生如此流言,当然也就避免了一场自杀悲剧。
她以年轻的生命为代价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自己的秘密不要轻易透露给他人。
秘密,是一个在辞书中都找不到的词汇,但我们很容易对它做出正确的解释,无非是指不宜公开之意。个人的秘密,便是只应个人知道而不应该告诉他人的事情。否则,也就不能称其为个人秘密了。向他人过度公开自己秘密的人,往往会因此而吃大亏。
古罗马哲学家、戏剧家塞内卡说过:“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都同样是错误的。”不相信任何人,无疑是划地为牢,自我封闭,永远也不会得到友谊和信任。而相信任何人,则属于幼稚无知、良莠不分,终归要吃亏上当。二者皆不足取。
17世纪西班牙一位著名思想家葛拉西安,曾经告诫人们:“看透别人就能主宰别人,被别人看透则会被别人主宰,胜利能因此易手。善于识破他人,可以号令全局,善于隐藏自己,就不必担心会落入圈套。”“要想受到别人的尊重,就不要让任何人了解你的全部。一旦被人识破你的才能局限后,你就很难获得别人的敬仰和尊重。慎藏名度,名气可保。”
要知道,秘密只能独享,不能作为礼物送人,再好的朋友,一旦你们的感情破裂,你的秘密将人尽皆知,受到伤害的人不仅是你,还有秘密中牵连到的所有人。与人相处,不要把自己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特别是那些不愿让他人知道的个人秘密,要做到有所保留。向他人过度公开自己秘密的人,往往会因此而吃大亏。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今日为朋友,明日成敌人的事例屡见不鲜。你把自己过去的秘密完全告诉别人,一旦感情破裂,反目成仇或者他根本不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你的秘密他还会替你保守吗?
也许,他不仅不为你保密,还会将所知的秘密作为把柄,对你进行攻击、要挟,弄得你声名狼藉、焦头烂额。那时的你,后悔也来不及了。大家都是普通人,有着平常的善良与平常的心计。即使他不刻意去害你,但知道得太多,无心的伤害便不可避免。
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也还是要以情谊为重。把自己坦白得像一张纸,并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倒很可能被别人践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仅仅意味着令人愉快的情谊,更意味着尊重,不把私人领域的事情带到与你的朋友相处中来。
有些很个性化的东西,如果不是体现在合作的创意中,最好不要太淋漓尽致。因为个性是私人的,多少隐藏一点个性为好。
朋友不是生活伴侣,你不可能要求他们像父母、兄弟、姐妹一样真正地包容你、体谅你。很多时候,朋友之间最好保持一种平等、礼貌的伙伴关系,彼此心照不宣地遵守同一种“游戏规则”,一起把“游戏”进行到底。更多的时候,你需要去体谅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替他们想一想。这样,你也许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话不该说,有些事情不该让别人知道。
除了自己对隐私的把握尺度以外,如何应对别人的关心或者窥探也是一门艺术。比如当同事在席间亲切地问起,“你最近怎么样”这类话题时,除了大而化之地说“还行”或者“挺好”之外,你还能怎么办?你知道对方是出于善意的关心,你也知道对方期待着你在“还行”或者“挺好”之外能再多说点什么,以显示你们的关系比一般客套更进一步。但无论如何,这时候必须谨记,千万别把人家当成心理医生。
你在希望别人不要探视你内心世界的同时,将心比心,你也不要用谈论私事的方式来拉近和同事的关系。
了解别人的隐私是一件危险的事,更别说去谈论、传播了,也不要过分地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