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听龙永图谈经济与经营之道
213200000050

第50章 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1

第三篇 第二章 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

1 “人才过剩”VS“结构失调”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他们所谓的能力不是社会需要的能力。中国大学生总量并不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

——龙永图

龙永图在一次企业考察中发现,瑞典的几家大公司,沃尔沃、爱立信,他们在中国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中国金融开放以后,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在进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而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发生。2006年和2007年,全国均有100多万高校毕业生没找到工作。几年前,一则“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消信在媒体上传得沸沸扬扬,引发了人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思考。但北大毕业生难找工作的例子并不仅有那一例。

24岁的北大毕业生武小峰于2005年7月毕业以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他索性回家以卖糖葫芦为生。武小峰是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市安波镇邓屯人,2000年8月,他以626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制五年。2005年7月从北大毕业后,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们这个专业太冷僻了,专业对口的疾控中心岗位很少,不怎么招,再加上我本人性格内向,同时又想找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单位,所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武小峰说。无奈之下,他只能回老家农村,每天在家务农,闲时串糖葫芦,然后由爸爸拿到集市上卖,同时上山采药材赚点小钱,以维持生计,每天的收入不到20元。

武小峰家庭贫困,2000年他以普兰店市高考626分成为理科状元,获得了一些企业的资助,才进了北京大学。但谁都没想到,他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当年资助他的企业,看到他今天的局面,不知会作何感想。

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发了青年学子的焦虑和不良的思潮。对于有过找工作经历的人来说,找工作确实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几番周折下来,身心疲惫不堪,产生了自卑、焦虑、抑郁、烦恼、躁动等消极情绪,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氛围里,年轻人体味不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反而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怀疑,比如近几年泛起的“读书无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更有甚者,在网站发帖公开寻找有权势的“干爹”,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在女大学生中,流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的斗志逐渐消沉。

是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吗?当然不是。中国大学生只占人口总比例的百分之几,而欧美是百分之几十,不可能人才过剩。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需要十几万高级的国际化人才,但中国现在能提供的只有5000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状况?因为中国的人才队伍出现了结构性的失调。正如龙永图在一些外企看到的,毕业生为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时,企业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伤脑筋。龙永图认为,大学毕业生难找工作,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他们的能力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中国的大学生这么多,却缺少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就是人才结构出现问题的结果。中国并没有人才过剩,而是高等教育人才出现了缺失。

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出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质量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和提升。第一,由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招生数量大幅度上升,招生的规模远远超过生源增长的速度,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第二,从学校办学能力来看,有两个新情况:一是大批新的高校诞生了。而这些新校多是中专升格或者专升本“戴帽”产生的,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水平非常有限。二是老学校的规模大幅攀升,但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开设重复的专业,没有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专业的意识;同一专业招收大量的学生,教育资源被稀释,学生培养质量下降。

中国入世以来,经济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2002年,有外国专家研究得出:中国“入世”可在GDP发展方面增加近3个百分点,每个百分点增长可创造100多万个就业机会,加入世贸组织7年内将使中国增加1500万个就业机会。但这些机会却因为中国人才的结构性失调而浪费了。

人才多元化将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局面,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才结构有不同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际上遵循的是学科本位和学术导向的单轨制,致使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等与社会需要产生了矛盾,导致人才结构比例严重失调。一方面,学术型人才和工程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已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技能型、操作型的岗位性人才严重短缺。单一的人才结构,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导致结构性人才过剩。

人才结构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人才供需矛盾不同程度地长期存在,已经开始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