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天摧地陷:地震的防护与自救
2134300000014

第14章 平息“心灵余震”(1)

当面对灾难时,人们都表现出肝胆相照、共同对抗的思想与行为,将同胞之情挥洒得淋漓尽致。但是在灾难之后,即使同胞之情是留有余热,也很难走出在地震中所受的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这种永远铭记在心的阴霾,如果得不到疏导与宣泄,定会造成各种心理疾病,影响自己和身边人的正常生活,所以震后心理援助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救援行为。当然,在医生的开导与指引下,能够帮助受灾的人暂时走出黑暗,但是如果想要永久走出就要靠自己的调节了。

灾后的心灵余震

灾后人们常常有以下几种心理反应:

1.极度恐惧

因受到突如其来的灾害打击,导致受灾人具有神经高度紧张且害怕的一种心理体验。极度恐惧者在行为上表现为一有风吹草动,便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根据《河北省震灾社会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灾害发生阶段,大约有90%的受灾人有恐惧感,其中有10%的受灾人极度恐惧。以唐山地震为例,震发当天大约有69.8%的人具有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地震后1周,受灾人具有极度恐惧的占15.5%左右;地震1个月以后,极度恐惧者下降到1.7%;地震1年以后,极度恐惧者下降到2.6%;地震后1年以上,具有极度恐惧的情绪体验人稍有反弹,达到5.1%。其行为反应如下:轻信谣言、盲目出逃、抖作一团、瘫软无力、心情烦燥等等。

2.异常悲伤

因亲人(或宠物)的伤亡、财产的重大损失而导致情绪反应的一种心理体验。根据《河北省震灾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在灾害发生到救灾结束这段时间,95%的受灾者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异常悲伤者占悲伤总人数的30%。以唐山地震为例,震发当天大约有50.7%的人具有异常悲伤的心理体验,地震后1周,受灾人具有异常悲伤的占20.9%左右;地震1个月以后,异常悲伤者下降到8.0%:地震1年以后,异常悲伤者下降到2.6%;地震后1年以上,具有异常悲伤的情绪体验人稍有反弹,达到11.4%。具体行为反应如下:悲痛欲绝,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目光呆滞,一言不发,整天哭泣,孤独感、遗弃感强烈。

3.过分忧愁

由于生存环境的瞬间变化,生存条件降到低点,使受灾者产生忧虑、惆怅、精神压力情绪反应,这种心理体验称之为过分忧愁。据来自《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的调查,大约有35%左右的严重受灾者会发生过分忧愁的心理反应。忧愁的分布与灾害持续的时间和灾害破坏力的大小有关。以唐山地震为例,震发当天大约有36.6%的人具有过分忧愁的情绪体验:地震后1周,受灾人具有过分忧愁的占30.8%左右:地震后1个月,过分忧愁者下降到13.0%;地震后1年,过分忧愁者下降到2.4%:地震后1年以上,具有过分忧愁的情绪体验人稍有反弹,达到7.4%。具体行为反应如,一夜之间白了头,唉声叹气,心情郁闷,愁眉苦脸等。

4.莫名愤恨

无情灾害降临到无辜受灾人身上,扰乱了人们平静的心理,对于心理素质差或性格软弱的受灾人,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愤恨,这种心理体验称之为莫名愤恨。据来自《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的调查,大约有4%左右的受灾者会发生莫名愤恨的心理反应。其行为反应有咒骂苍天不止,自己与自己生气,或自己的问题归咎于他人,并且非常气愤,愤怒情绪无法控制等。

5.悲观失望

无情的重大灾害,把人们千年基业毁于一旦,生活条件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特别是那些心理素质较差同时财产损失又很大的人,非常容易产生绝望、萎靡不振、情绪低落、悲观的行为反应。根据《河北省震灾社会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灾害持续的时间越长,受灾者安置不得力,产生悲观失望的人越多。以唐山地震为例,震发当天大约有300%的人具有悲观失望的情绪体验;地震后1周,受灾人具有悲观失望的占18.8%左右;地震1个月以后,悲观失望者下降到3.0%;地震后1年,悲观失望者下降到1%;地震后1年以上,具有悲观失望的人降为零。

6.孤独失落

孤独失落是由于外界情感的损失而造成心理封闭的一种情感体验。对于在灾害中失去亲人的受灾者,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遗弃感,这种孤独失落行为一般发生于救灾阶段和恢复建设阶段。根据《河北省震灾社会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灾害发生到救灾结束这段时间,有一小部分受灾者因失去亲人而感到孤独失落。一般讲,假如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那么会出现很多孤独失落的人;如果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很少,则很少有孤独失落情绪的产生。以唐山地震为例,地震造成24万余人遇难,震发当天大约有10%左右失去亲人的人具有孤独失落的心理体验;地震后1周,受灾人具有孤独失落的占失去亲人总人数的65%左右;地震1个月以后,

孤独失落者继续上升到80%;地震后1年,孤独失落者下降到20%;地震后1年以上,具有孤独失落的情绪体验人还有5%左右。

7.信心迷失

信心迷失是一种因灾害严重破坏而使受灾人对自身各种能力怀疑或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体验。灾害发生后,特别是救灾阶段和恢复建设阶段,受灾严重者,由于心理和年龄的影响,面对空前的灾害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根据《河北省震灾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在灾害发生到救灾结束这段时间,有一小部分受灾者因损失巨大而感到信心迷失。以唐山地震为例,大约有5%的严重受灾者出现信心迷失、绝望、坐等救济等消极心理行为。

8.自杀倾向

自杀倾向是由于重大灾害造成的心理压力过重,受灾人难以承受而采取的一种解脱压力非常规的消极方法。这种解脱方法反映出受灾者心理素质非常差,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思维局限于某一狭隘的小圈子,不能自拔,非常痛苦,痛不欲生。据来自《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的调查,大约有2%左右的严重受灾者会产生自杀倾向的心理反应。具有自杀介倾向者的行为反应如下:表现出慷慨和把自己的个人财产分给他人,神情恍惚,说自己要自杀,讲述自杀后的轻松,不能忍受心理巨大痛苦,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9.越轨欲念

越轨欲念是一种灾害时期的因秩序混乱、社会控制力减弱以及受灾者的欲念驱使而萌生的一种畸形心理体验。具有越轨欲念的受灾人,平时缺乏自身修养,人格中有消极的、非法的、反社会的因素,自私自利,投机取巧,损人利己,但也有正义的一面,在行为上表现为控制力较差,好事也做坏事也做。据来自《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的调查,唐山地震后所出现的灾时犯罪问题明显的表现出与地震灾害发生的密不可分性。犯罪地点比较集中,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砸抢和风俗罪两类。犯罪主体呈现出广泛性和群体性。而且犯罪的方式公开。如,具有抢劫、盗窃、强奸、赌博、暴力、毒害、纵火等方面的越轨欲念。

10.过劳

过劳是一种身体、心理、感情等方面都处在耗竭状态的体验,涉及情感、态度、动机和欲望。处于过劳状态意味着一个人为了维持生命的火焰,把全部的精力快要耗尽了。据来自《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的调查,在救灾过程中,救援人员或救灾人员易产生过劳现象。过劳现象出现的行为反应有:效率降低、体力透支、旷工、心理问题、躯体上的耗竭、情感上的无助无望、幻想破灭、自我否定等。

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突然发生创伤后紧张综合征呢?其实,任何灾害都可以引发这种综合征,如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也有车祸、暗杀等人为的灾害。这种疾病不在于你是有着多么强健的体魄,还是整日被病魔缠身的虚弱状,都不能幸免。如果这种疾病长时间得不到治疗的话,病情就会越来越严重。根据专业统计,汶川大地震中,不管是灾民还是参与救灾的各行各业的人们,直接或间接受到心理伤害的人数不少于50万人,并且这些人们都将会长期受心理疾病的困扰,

所以必须有意识地去治疗。

这种由于灾难造成的心理问题,在最初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直到有人开始注意到遭受严重创伤后的患者,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就会相继出现异常现象,才逐渐开始引起注意,这种由于创伤过后的紧张综合征,能够造成正常生理功能的障碍。遭受创伤后患紧张综合征的患者们会表现出过分紧张的情绪,通常会神经过敏、易受惊吓、忧惧、不安等;总是会把话题引到受灾难的时候,然后细细的描述,并推测出自己当时也有可能会死亡;平时有意识地将自己身体的不适进行夸张;习惯性失眠,无精打采;总是不断地回想自己受灾时的情景,让自己的精神不断地进行灾难重复;对工作、学习、兴趣等表现得越来越淡漠;爱生气,发脾气,经常和人吵架,毫不忍让,更不退让。

在汶川地震后,很多救护车都从各个方向呼嘯而来,直接开到四川成都市华西医院急诊大楼前,而华西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都是一路小跑地来到门口接诊伤员,来自各个地方的受伤群众都络绎不绝地送往华西医院,而医院也是不间断地进行救治。对于一些伤员送来时没有亲属陪同照顾,尤其是那些没有办法联系到父母的婴幼儿,一些民间自发的组织向社会公开招募“陪护妈妈”,于是就有了6名志愿者妈妈为一组共同对地震受伤儿童进行陪护。

在医院里的第二住院大楼,有很多受伤的儿童,他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好几个年轻的妈妈陪在身边,喂他们吃饭,和他们聊天,逗他们笑,还要帮他们处理大小便。而这些妈妈大都来自成都,他们就是“陪护妈妈”。

受伤的孩子,他们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还叫喊着“地震了,快点逃!”“我们要坚持,会有人来救我们的”没错,他们不停地梦见自己还在地震的噩梦中,即使现在已然远离了废墟,可是曾经在黑暗中渡过的恐惧时候,已经在幼小的心灵上刻上了深深的伤痕。而“陪护妈妈”们,就会及时对孩子们进行安抚。后来医院又来了一个被掩埋了37个小时的孩子,当记者们拿着摄像机接近孩子时,孩子就会非常激动,大喊着:“走开!让他们走开!”这时候“陪护妈妈”们就会站出来做孩子的保护者,让他们尽量不再受任何伤害。

孩子们的心灵很脆弱,长时间被黑暗掩埋会让他们很难面对陌生人,甚至不想面对自己,在这个时候,也是他们最需要关爱的时候,“陪护妈妈”就起到了这个作用,让孩子身处陌生的环境中也能得到关爱与保护。这种温暧可以让他们尽快走出心头的阴霾。

每个人在遭受各种重大事件后,其心理调整的过程都大体为以下几种发展方向:

第一,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态度。人在面对灾害时的反应都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表现得非常震惊,然后就是慌乱得不知所措。有的人是怨天怨地,这种愤恨使他非常容易发脾气。还有一些人则表现出较为镇定,在灾难面前把悲痛丢在一边,尽量让自己做到从容不迫。但不管是怎样的态度,都不能改变这已成的事实,并且,当务之急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投身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之中。

第二,尽量做到了解。人们会以咨询或阅读的方法来对发生的灾害进行了解,在面对灾难时,似乎对这种了解表现出了急切的求知欲望,但这也是逐步走向积极的心理调整过程。

第三,被动调节。被动调节表现在被灾难打击之后悲痛不止、怎么安抚都无济于事、消极的等待救援、自己不做任何努力、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有的甚至因为逃避责任的缘故被组织就地免职,这些都属于被动调节的范畴。

第四,主动参与。当抛开一切负面悲观的念头以后,开始积极参与到救助工作的时候,逐渐调整心态。

我国有句老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如果忽视了上面所说的创伤后紧张综合征的存在,那么必然影响正常的生活。在意外灾害后即使人们的身体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也要注意心理是否出现异常,否则在日后的生活中就很有可能会遇到麻烦。也就是说就算急性影响过去了,也要高度警惕这一综合征。如果能够及时又积极开展康复治疗,

患者就会很快走出阴霾。但是,如果病情很重很复杂,就一定要转诊,由精神科医生诊断处理。

战争使无数家庭解体,并且战争屠杀时的场面极其血腥。一个参与越战和伊战的美国老兵,在回国后根本忘不掉之前战争时候的那一段段血腥记忆。每次。他都被大屠杀的噩梦突然惊醒,他的精神就这样一直被摧残着,没有办法将自己解脱出来。于是他选择了用酗酒给予自己一时的解脱。

但是,这似乎不是什么好办法,酗酒确实能够让他暂时“解脱”,带他脱离战争阴霾,但是却也带来了更多负面的东西。首先就是影响了他正常的人际交往,酗酒后他脾气暴躁,使得很多亲人和朋友都逐渐远离他,包括他的妻子。

是的,酗酒真的能够帮助人们对抗焦虑,但是酗酒的人往往将焦虑看得过重而忽视了其他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正常生活。如果正常生活得到了破坏,那病情只会越来越糟糕。所以对于患者想要使病情得到好转一定要远离酒精,逐渐学习控制思想和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自己走出阴霾。

心理救助之倾听法

倾听法是一种基本的快速心理救助方法。它是救援队员在救援中必须使用的一种与被救助者实现快速沟通的实用方法。倾听方法利用的好,可以清楚地了解被救助者内心世界的情况,掌握其需要救助的心理症结。为实施正确的救助策略提供诊断基础。心理受到强烈灾害打击的幸存者一般出现一些躯体以及情绪上的障碍,要使被救助者的身心压力迅速降低,减轻被救助者的情绪和躯体障碍症状,就必须使用倾听技术或其他快速心理救助方法。例如:要求叙述:“请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你打算……—”“你将如何使它发生?”“如何帮你去……”等。避免问封闭式提问,例如封闭式提问的常用词有“是否”、“能否”、“有没有”、“会不会”、或“曾经”等等。

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各种灾害的困扰和袭击。一场危害严重的灾害不仅会伤及人们的躯体和生命,而且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严重损伤,因此,灾害发生后的心理救援和心理复建技术,在现代救援技术中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内容。

灾时应急心理救助的作用在现代救援技术中日益凸现出来,是灾害给人们造成的巨大心理伤害决定的。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一项科研课题的调查资料,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后,灾区曾经有14.6%的劫后重生者,因亲人遇难和难以忍受震后满目废墟的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