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五轮书
2134900000003

第3章 地之卷(1)

有人说兵法是一种技能,我更愿意把它当做武士所掌握的一门艺术。作为一名领兵打仗的将领,要想克敌制胜,必须先对队伍的行动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做出正确决策的先提条件则是熟悉战场上的兵法。主将固然要精通兵法,自不必说。要想作一名好的部将,能够严格遵守主将的派遣,很好的理解主将的用兵策略,也需要深谙兵法。如今,熟悉“兵法之道”的武士就已经很少了,更不用说能达到这种境界了。

所谓道,就是做事的最高法则。世间的道有很多:佛道,讲如何超生,通向彼岸;儒道,讲如何在人间为人处世;行医有医道,唱戏有戏方,品茶有茶道,拉弓射箭手也有拉弓射箭的道。世界上的道有许许多多,每个人都会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去学习,去研究,去利用。

我们要讲的武士之道,自然是以武为本,但同时也要加强人文素养。一名武士即使没有太多天赋,但若是掌握了文武兼修的秘诀,又能日日勤学苦练,也未必不能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达到武道的最高境界。

百折不挠,舍生取义,这些精神往往是武士所尊崇的。但其实,能做到视死如归的人,在世间不止是武士而已。很多地位低下的农民、妇人、衣衫褴褛的乞丐、游走的僧人都能坦然的面对死亡。他们有的一死以酬知己,有的一死以报君王。对于这些人来说,身上所肩负的责任远远重于他们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与武士道精神并无二致。但不同的是,前者生命的目的也许是复仇,后者生命的目的就是在决斗争取胜。

在刀光剑影的对决之中,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之中,主人的荣誉,自己的荣耀,都悬于一线,成者王侯败者寇,此时兵法的可贵就尽显无余了。

运用兵法的最终目的就是求胜。只要是有争斗的地方,兵法之道就都适用。所以,兵法不是专门用来作战的,它在各个领域都能起到作用。不管你是什么职业,只要能适当使用兵法,就能在社会中生活得游刃有余。

论兵法

过去,中、日两国都把精通兵法,开创武学宗派的人称为“宗师”。他们受到后人的景仰。但流观近世,宗师已然不存,兵法奥义失传,习武之人不过略知剑术之皮毛。其间,唯有一人略通兵法之一二,差可称道。此人为熊本藩之细川越中守忠利的家臣。他以宏扬道义以己任,梦中得神启,四方游历,奔走传道。至于其他,则无可称者。

古代兵书中之“十能”“七技”为习武之人所津津乐道,但所谓“能”“技”者,不过习剑之小道而已。此“技”者,也非“道”也。“技”者,技巧之谓也,是指在战争中取胜的技艺窍门,与兵法之精髓无关,仅可勉强算做兵法的旁枝末节。

现今,习武之人无不探索兵法之术,然所谓“术”亦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技”,丝毫无关于兵法之道。究其原因,与习武者之急功近利不无关系。今之习武者,本末倒置,皆苦研技巧,不问兵道,欲求兵法之大成,难矣。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能以技而通道者,吾未之见也,行此者无异于缘木求鱼。必也戒骄戒躁。古语言“制法未精,反以致祸”,望天下习武者以此自勉。

众所周知,世间谋生之道有四:士、农、工、商。

农人之道在于依四时节气,荷锄担犁,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辛苦劳作,以待其田成。

商人之道,“唯利是图”。譬如酒贩之道,必先收集原料,其次酿造好酒,然后卖出高价。如所酿之酒不佳,则所卖之价必低,所赢之利则少。因此,酒贩赢利之关键在于酿出好酒。

武士之道从熟悉兵器开始。习武之人,既要熟悉兵器的长短优劣,也要知晓兵器的材料构成和打造流程。唯有如此,才能得心应手的使用自己的兵器。习武而不通兵器者,如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空谈稼穑,不过纸上谈兵而已。

工匠之道与上三者不同,犹重技艺精湛,巧夺天工。从规划图纸到打造工具,每一步都需要精细耐心,颇耗费工夫。故而工匠较之其他行业尤为不易。

通士、农、工、商四道者,可通天下万事之道。兵法之道与此四道亦无不同。下面便以木匠之道为喻,细析兵法之道。

世界上的房屋各式各样,透过一所房屋的建造特点,可以了解到木匠的技艺。虽然官宦的宫室、武士的居所和普通百姓的民房在样式上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上出重霄的高楼,还是低短简陋的民居,同一样式的房屋也有摇摇欲坠与坚固异常之别,有的禁不起风吹雨打,有的几代安住、未有损毁。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木匠技艺的精熟与否和他对木匠之道的参悟程度。

“匠”者,有技艺之人。良匠者,匠心独具之人。所谓匠心独具,即有别出心裁的想法和出神入化的技艺。习武之人,若想得兵法之大成,也需要独特之匠心。以此看来,兵法之道与木匠之道无不同。

初学兵法之人和欲深研兵法之人都可参读此书。然此书仅可作为引导,不能代替学习。“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付出勤奋努力,只靠坐想空谈,永远无法参悟到兵法之道。愿习武之人能够勤勉。

以木匠之道为喻

木匠按其分工不同也有领导和普通工匠。木匠的领导是负责组织协调普通木匠建造房屋的。因此,木匠的领导者必须既要了解木匠行内部的规矩,又要了解自然规律和国家法规。除此之外,更具体的事宜,如设计流程、建筑物结构、雇工事项等,也必须一一清楚。通知通晓是所有统领的职责,武将首领也不例外。

建造房屋的第一部便是选材。选材最基础也最关键,材未选好则后序皆受影响。质直无节者以做厅柱;质实而直,然有疤节者以建内室;质美疏软者以为门楣、屏风;质实而弯者慎修以用;质疏而弯,疤节多生者以搭梯架;其尤不堪修磨雕刻者,可充劈柴。材木没有一无是处的,主要看木匠是否能因材而用罢了。

作为木匠的首领也需要因材而用。下属中有人善做地板,有人善打屏风,有人善造门窗,有人善糊顶棚。领导者应使自己的下属扬长避短、各尽其能。有力而无技者,可登高架梁;初学技艺者,可削木为契。匠首如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则可事半而功倍,省力而事成。

匠首者,先为匠,而后为首,所以作为领导首先要把自己放到与下属平等的地位。对于自己的下属,要喜其所喜,忧其所忧,苦其所苦,知其所需。在知道下属的心理的前提下,要做到公正公平,赏罚分明。兵法之道,与之相同,领兵打仗者必要身先士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无工具,木匠虽巧,难成其事。打造梁柱,必备斧锯;打磨地板,需用刨剉;手刀用以雕纹,刷子用以涂漆,每步工序,各需其器。因此,好的工匠不但工具齐备,而且善用工具,爱护工具。没有工具,再好的工匠也难发挥其技艺。

好工匠还应具备善于计划,节省用材的能力。不但要因材而用,还要尽量减少废料,充分运用起边角料,使自己的工艺严丝合缝。而这些能力都非一朝一夕可以具备,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

用兵如建房,指挥千军万马亦如分配工匠,希望欲学兵法者能从木匠处得到启示。

本书结构

本书分为五卷:地之卷、水之卷、火之卷、风之卷、空之卷。

第一卷地之卷为总述,主要是概括地谈论兵法之妙,解释“二天一流”的含义。兵法中至深的奥义,并不像剑术那样简单指明一招一式。所以学习兵法要由浅入深,脚踏实地。但并不是说学习兵法没有方法,方法是学习一切事物的捷径,学习兵法也不例外。所以本章还指出了学习兵法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防止人们落入旁门左道,引领着人们走向坦途,故而本卷以“地”名之。

第二卷为水之卷。水至弱至柔,没有固定的形状,置入方器则方,置入圆器则圆。习武之人当心性如水,随物而变,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大则大,遇小则小。水虽柔弱无形,变化万千,但有其不变之性。沧海湛蓝,深潭静碧,杯水澄澈,但其向下之性一也。

此卷所讲的道即是万变中之不变,故以“水”名。

习武之人若能参透兵法之道,便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佛教讲于微尘中显现十方世界,兵法之道亦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在两人对决中体会出兵法之道,每战必胜,那么他在面对千军万马时也必然所向披靡。这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道理。至于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这就是剑术精妙之处。

第三卷火之卷是传授作战策略的。火性虽有静烈之别,但其本质皆灼热迸发。作战对桑亦是如此。虽然二人决斗,更重个人武艺水平;两军对垒,更重把握全局,但临敌时的爆发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无论是一人握剑,还是指挥千军万马,若不能在关键时刻像火一样激烈的迸发,很难克敌制胜。

火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变化不定,随风而动。我们要想在战斗争取胜,也要善于变化,不但要善于变化,还要善于把握对方的变化。有很多人能指挥千军万马取得胜利,却很难在两人对决中取胜,原因就在于此。两军作战声势浩大,机巧变幻容易暴露,而两人相对时,对手的心思变化则不易察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兵法不甚精通之人,就很难把握住对手的变化,从而沦为对方的手下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