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了解自己,认知情绪5
别让情绪操控你
用冷静代替急躁
有一个农夫,因为一件小事和邻居争吵起来,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谁。最后,农夫只好气呼呼地去找智者,因为他是当地最有智慧、最公道的人,他肯定能断定谁是谁非。
“智者,您来帮我们评评理吧!我那邻居简直不可理喻!他竟然……”农夫怒气冲冲,一见到智者就开始了他的抱怨和指责。但当他正要大肆讲述邻居的不是时,被智者打断了。
智者说:“对不起,正巧我现在有事,麻烦你先回去,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一大早,农夫又愤愤不平地来了,不过,显然没有昨天那么生气了。
“今天您一定要帮我评个是非对错,那个人简直是……”他又开始数落起邻居的恶劣。
智者不快不慢地说:“你的怒气还没有消退,等你心平气和后再说吧!正好我昨天的事情还没有办完。”
接下来的几天,农夫没有再来找智者。有一天智者散步时遇到了农夫,他正在地里忙碌着,心情显然平静了许多。
智者问道:“现在你还需要我来评理吗?”说完,微笑地看着农夫。
农夫羞愧地笑了笑,说:“我已经心平气和了!现在想来那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值得生那么大的气,只是给您添麻烦了。”
智者仍然心平气和地说:“这就对了,我不急于和你说这件事情就是想给你思考的时间让你消消气啊!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在气头上说话或行动。”
莎士比亚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留心四周,我们随时可以找到正在生气发怒的人们。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生气动怒。商店里,也许顾客正在和营业员吵架;出租车上,司机也许正因交通堵塞而满脸怒色;公共汽车上,也许两人正在为抢占座位而大打出手……此种情形,举不胜举。那么你呢?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是否让发怒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你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也许,你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大加辩护:“人嘛,总有生气发火的时候”、“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死不可。”在这种借口之下,你不时地跟自己生气,也冲着他人生气,你似乎成了一个只会生气发火的人。
临时听筒
这天晚上,汉斯教授正准备要睡觉了,突然电话铃响了,汉斯教授接起了电话,是一个陌生妇女打来的电话,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恨透他了!”“他是谁?”汉斯教授感到莫名其妙。“他是我的丈夫!”汉斯教授想,哦,打错电话了,就礼貌地告诉她:“对不起,您打错了。”可是,这个妇女好像没听见,如竹桶倒豆子一般说个不停:“我一天到晚照顾两个小孩,他还以为我在家里享福!有时候我想出去散散心,他也不让,可他自己天天晚上出去,说是有应酬,谁知道他干吗去了!……”
尽管汉斯教授一再打断她的话,告诉她他不认识她,但她还是坚持把话说完了。最后,她喘了一口气,对汉斯教授说:“对不起,我知道您不认识我,但是这些话在我心里憋了太长时间了,再不说出来我都要崩溃了。谢谢您能听我说这么多话。”原来汉斯教授充当了一个听筒。但是他转念一想,如果能挽救一个濒临精神崩溃的人,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装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吸时水是澄清透明无杂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质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12分钟后,大白鼠竟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认为:“人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
震惊于实验结果的同时,我们更要清楚,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烦扰,都应该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忍让、避免生气,牢记“气大伤身”,用宁静的博爱的心态,对待世事是非,烦恼自会远离。哲人说: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不错,何必为别人背沉重的包袱,何必为别人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其实,人只要肯换个想法,调整一下态度,或者转移一下视角,就能让自己有新的心境。只要我们肯稍作改变,就能抛开坏心情,迎接新的处境。
我们需要记住:“生气,是一种毒药!”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我们必须学习“转念”、“少点怨,多点包容”、“多洒香水、少吐苦水”,让负面的思绪远离,而用乐观的正面思绪来迎接人生。
人们时刻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尤其在人生的一些关键时刻。在每次要发脾气前,先冷静问问自己:别人不会为我的坏脾气“埋单”,我自己可以吗?如果你自己也不想这么做,那么还是收起你的怒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