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发迹史
2135300000015

第15章 闷鼓更要响槌敲105(5)

一刻钟后,在吴凤岭带着十几名亲兵前呼后拥下,袁世凯的车驾驶出商务公署大院,直奔大院君府邸而去。车里坐着袁世凯,座椅下藏着李高九。车顶插着龙旗,吴凤岭全副武装骑马走在前面。马车走得很慢,好像在察看汉城的市容市貌,又仿佛在观看汉城街景。这是袁世凯与陈树棠所不同的地方。陈树棠行商日久,说话、做事一贯谨小慎微,不事张扬,袁世凯对他早就有些看不惯,人前人后没少指责。接替陈树棠后,袁世凯一改陈的柔弱老调,开始处处张扬身为上国使者的优势。他上任伊始向朝鲜朝廷提的第一个条件便是:拒绝与各国公使同席会议。不久,他又向李熙提出了第二个条件:遇事可直入王宫。不用通报,不用等待。他这么做的理由是:能在第一时间帮助朝鲜朝廷处理突发事件,化解危机。

李熙把袁世凯看成了李鸿章和中国朝廷的化身,对他提的所有条件,不敢有丝毫忤逆,都一一答应。袁世凯就是这样,一步步把自己推到了监国大臣的高位。李鸿章对袁世凯的所作所为既欣赏又担心,却又找不出阻止的理由。不管怎么说,袁世凯都是在替他李鸿章树立中国在朝鲜的宗主地位,仅凭这一点,无论袁世凯做得多么过分,都应该受到奖掖。

公署附近的朝鲜百姓对中国袁大将军的车驾并不陌生。车驾行走一段,总有人驻足挥手,以示友好和敬仰。车驾行抵大院君府,袁世凯的心中已经充满了不尽的自豪。

乘胜追击

见过大院君后,袁世凯没有回署,而是直接赶往王宫。袁世凯心里很清楚,就算他此时不来见李熙,闵妃等人肯定已经知道了他来见大院君的事。与其让闵妃、闵泳翊等人妄加猜测,不如直接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让闵妃无借口可寻。

袁世凯在宫门口下车,不准宫门侍卫去通报,带上吴凤岭,直接便闯了进去。宫女一见,登时纷纷躲避,甚是慌乱。

李熙同着闵妃、闵泳翊二人,正在商议袁世凯去见大院君的事。

吴凤岭推开房门闪在一边,袁世凯带着翻译,微笑着大步走进来。

一见袁世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李熙头皮一麻,顺口问了一句:“袁太守怎么来了?太守请坐——又发生了什么事?”

闵泳翊退到旁边,低头垂手,心里在想着主意。

闵妃冷着脸子说:“太守要见皇帝,总该通报一声啊。这里毕竟是王宫,不是寻常百姓之家。”

袁世凯坐下,看也不看闵妃和心怀鬼胎的闵泳翊,两眼直视李熙:“北洋中堂大人来电问我,贵国派出去的人可曾回转?要不要我国公使出面转告他一声?贵国何时派大臣到我国解释?”

李熙一愣:“解释什么?太守能否说得明白一些?”

袁世凯声音忽然提高:“贵国身为属国,既不通报情况,也不解释缘由,竟然擅自向西欧遣派使节,不该向上国朝廷谢罪吗?”

袁世凯话毕,很随意地看了看吴凤岭。吴凤岭会意,随手拔出腰刀冲着日光看了看,然后又送回鞘里。吴凤岭天生就有这份灵性,袁世凯一笑一颦,一举手一投足,他都能看出其中包藏的内涵。他后来能够发达,这点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闵泳翊这时站出来替李熙解围:“太守大人容禀,我家皇帝已经申明,赴美全权大臣朴定阳已经到彼国,昨儿又接到赵臣熙来信,他也到了伦敦。他二人都在万里之外,我家皇帝有心召他们回来,一时半会儿也办不到啊。”

闵妃:“是啊是啊,皇帝就算要召他们回来,眼下也做不到啊。”

李熙干脆端起茶碗喝起水来,仿佛是局外人。

闵氏兄妹耍起无赖,袁世凯还真不好再纠缠下去。

他沉吟一下:“细细想来,娘娘与闵大臣所言,也在情理之中。我看不如这样,朴大臣和赵大臣既然已经到了彼国,不妨先到我国驻该国使馆报到,由我国公使带领,一同拜谒该国国君。这样做,既不辱没上国颜面,又能达到联络西国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李熙这时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这是国家大事,非是儿戏,需要细细商榷才能定议。一有消息,朕自会派人向太守通报。太守是从公署来的吗?”

李熙年轻沉不住气,想起什么便问什么,从不思考后果。这也是袁世凯不大把他放在眼里的主要原因。

袁世凯答:“本大臣是从太上皇处而来。太上皇年老多病,最近又添风湿骨痛一症,李中堂甚是挂念他,特意电告本大臣代他老嘘寒看望。”

袁世凯直言相告,这不仅让李熙感到不解,连闵氏兄妹也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李熙不相信地追问一句:“太守是说,太守是奉李中堂之命去看望了父皇?父皇风湿骨痛,朕怎么不知道?”

袁世凯答:“已经好多了。说起来,太上皇身体如此羸弱,和他这一二年走动少有关。北洋中堂大人和本官都认为,这个季节阳光正好,太上皇不应该总待在家里,应该走出深宅大院,观潮看海,望月听雁。皇上,您以为呢?”

李熙皱着眉头说:“朕这几天去看他。”

闵妃说:“此时正是多雨季节,太上皇风湿骨痛,恐怕不易常在户外行动。皇上,上些日子美国公使送来的西洋参,听说性暖发热,对风湿有奇效,赐给太上皇服用吧。”

袁世凯一笑:“娘娘乃知书达理之人,应该常和皇上去看看太上皇。若非太上皇提前颐养天年,皇上能这么早登基?”

李熙满嘴支吾,闵妃双目顾盼流离,闵泳翊一声不吭,分明在肚里打着主意。

袁世凯很无奈地站起身,说:“西洋各国,除英国外,都是虎狼之辈,希望皇上遇事谨慎,不要上他们的当啊。”

李熙心不在焉地说:“有太守在这里办商务,朕怎会上别人的当呢?”

袁世凯话锋一转:“皇上,给朴大臣和赵大臣的圣谕,今儿就发走吧。他们在外面很危险啊。需要我国代劳的,皇上尽管直说。公署还有些事情需要料理,本官就不在此叨扰了。”

袁世凯带着吴凤岭走出去,内心非常气愤。

回到公署后,袁世凯把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全部电告给李鸿章,又单给中国驻美二等公使张荫桓紧急派发电报一封,把朝鲜密派朴定阳使美的事连同自己的请求,一同通报了过去,袁世凯请张荫桓密切关注朴定阳的动向。袁世凯特别强调说,如果朴去拜访,一定劝阻朴单独去见美总统,并力逼其回国。给张荫桓的电报也发给李鸿章,由李鸿章转发。袁世凯这么做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如果李鸿章对此有异议,电报自然截留,不会给中国的外交造成损失。袁世凯年纪不大,做事已经相当平稳。袁世凯又给中国驻英、法两国二等公使许景澄(在伦敦、巴黎两地办公)发电一封,内容与给张荫桓的电报大同小异。袁世凯推测,赵臣熙出洋后,肯定先到伦敦租房设馆,许景澄正好出面。为了维护中国宗主国的体面,袁世凯可谓煞费苦心。

岂不知,李熙、闵妃、闵泳翊等人已经疯狂了。袁世凯前脚离开皇宫,闵妃、闵泳翊二人就鼓动李熙给美国的朴定阳、已到香港的赵臣熙,紧急颁发圣谕一道,命令二人不可去见中国公使,若中国公使来访,亦需婉拒。至于朴定阳何时去拜见美国总统、赵臣熙何时去拜见英国女王,因事起仓促,圣谕倒忘了说。李熙做事一贯顾头不顾腚,这次也不例外。

张荫桓收到李鸿章转发的袁世凯电报后,马上给美国外部发函一封,指出:朝鲜本中国属国,无外交自主权,若有人打着朝鲜公使的名义到外部办公事,请予以拒绝,并及时通报中国公使馆。然后,张荫桓又经过多方打听,查到了朴定阳的住处,便紧急发信一封,请朴见到信后,速到中国驻美公使馆报到。张荫桓信中的语气,完全是上国钦差的口吻。朴定阳动身前因奉有李熙密旨,自然不肯照张荫桓的吩咐去做,但又不敢硬抗,只好装病。后又怕张荫桓找上门来,不得不连续搬家,和张荫桓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设立公使馆云云,自然无从谈起。李熙的圣谕由专人送到美国后,他正在东躲西藏,信差根本就找不到他。

赵臣熙倒是收到了圣谕,但他胆小如鼠,原本就没打算赴任。读完圣谕之后,他更不敢登船了,就在香港长住了下来;不管朝廷如何催促,亦不管二闵如何许愿,他就是不动身。

半年过后,袁世凯收到李鸿章转发的来自中国驻美国公使馆张荫桓的电报,得知朴定阳已被张荫桓逼得东躲西藏,不仅公使馆没有设立,连住处都无法固定。袁世凯大喜,马上给李熙发函一封,逼迫李熙下旨,将朴定阳和赵臣熙全部召回,革职拿问,永不叙用。

二闵见朴定阳和赵臣熙在国外已无所事事,只好让李熙下旨召回。李熙此时已和木偶一般无二,二闵怎么说,他便怎么办,根本不用脑子去想。得知朴定阳、赵臣熙已经双双回国,袁世凯飞速进宫来见李熙,说:“朴定阳不听招呼,逗留国外,四处招摇,如不严惩,朝纲何在?赵臣熙蔑视王法,儿戏圣谕,如不革职,必将贻笑于西欧。皇上,姑息势必养奸,快下旨吧。”

李熙答:“朕正在和娘娘商议如何惩处他二人,太守就来了。”

闵妃说:“他二人好像不能惩处,他们不是私行西欧,是奉旨钦差。”

李熙忙说:“娘娘不说,朕还真忘了。他二人还当真奉有国书啊。”

袁世凯步步紧逼:“如果皇上这么说,本大臣就只能发电请旨,请李中堂派人将朴、赵二人逮到天津问罪了。”

闵妃:“袁太守,你这么做怕不妥吧?”

袁世凯大声道:“朝鲜乃中国一属国尔,不仅可代办关税,亦可代办外交,自然也能过问朝政!”

闵妃与李熙互相看了看,李熙说:“太守且请先回,朴、赵二人的事,容朕和百官商议一下再定,如何?”

袁世凯:“必须革职拿问,永不叙用!无商量!”

李熙低头想了想,终于很不情愿地说:“咳,那就依太守所言,先行将他二人革职吧。”说完这话,李熙偷觑了一眼闵妃。

袁世凯这才长出一口大气,起身说:“皇上和娘娘应该明白本官和中堂大人的良苦用心。革职圣谕今天就发出去吧,免得让人胡乱猜测,影响稳定大局。”

袁世凯回到公署不久,将朴定阳和赵臣熙双双革职的圣谕便下达了。袁世凯当日给北洋发电,把结果通报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