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213700000020

第20章 突破思维惯性4

第三章 突破思维惯性4

边际效益递减:投入不是越多越好

【边际效益递减】如果不断添加相同增量的一种投入品(其他投入品保持不变),会导致产品增量在超过某一点后下降,增加的产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使总产量绝对减少。

【适用场景】生产经营——投入越多不一定收益越高,为人处世——付出越多不一定得到回报越多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并不是这样,投入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等,才是现实世界中的真相。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比如在农业生产中,随着肥料的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先是递增的,当达到一个浓度后,再增加肥料,农产品的产量是递减的。肥料太多就会把庄稼都烧死,最后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对每个人来说,当然希望效益越多越好。但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效益之间并不是成正比的关系,并不是投入越多,效益就越多。投入太多的成本,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因为成本与收益并不总是正比递增的。

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就会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就被称为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从边际效益变化的角度来看,从一个和尚挑水吃到两个和尚抬水吃,说明边际效益已经递减,当发展到三个和尚时,已经递减到没有水吃了。这是对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最生动的写照。

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边际产量先递增后递减,递增是暂时的,而递减则是必然的。边际产量递增是生产要素潜力发挥,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而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产量递减,则是生产要素潜力耗尽,生产效率下降的原因所致。

那么,如何把握度的界线呢?简单来说,当一次新增的成本投入不能带来更长远的更大利益时,这样的成本投入就应该放弃。这样做,我们能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在现实生活中,投入多少成本才能获得最佳收益,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情况。其实,这个世界上不是什么人都能把握好度的。有的人从几只鸡开始,发展成为养殖大王;有的人投资数百万元养殖家禽,最终却亏本。把握好成本与收益的度,不仅与个人的素质相关,还跟个人生存的环境和社会因素有关,如家庭出身的因素,如所在地区的大环境,还包括政策限制以及倾斜等软环境。

再比如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得到一把米,能解决他的生存问题,他自然会感激不尽。不过,如果继续给他米,那么这个人就会觉得理所当然,慢慢变得心安理得。

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某事物时情感体验最为强烈,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

曾经有一个母亲在女儿出嫁前嘱咐女儿:“到了婆家,记住不要一直做好事。”这位母亲深谙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母亲担心女儿一直做好事,婆家会认为这个媳妇天生就是这样,对她所做的好事不会记上心,反而会有更多的要求,甚至不允许她日后出现一点点的细小差错。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生活里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当第一次帮助了某人,他会对你心存感激。而第二次帮助他的时候,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数次之后别人甚至将你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一旦他所期望的帮助没有出现,反而对你心存怨恨。

由此可见,把握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智慧,它既需要理性的光辉,更需要阅历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