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213700000057

第57章 激励与约束8

第七章激励与约束8

X效率理论:总有一份难以言说的“X”在发挥效力

【X效率理论】除了传统的投入因素,如劳动投入和资本等,还有一种更大的力量因素,即X因素决定着产出和劳动生产率。

【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于1966年提出“X效率理论”,最早用于生产要素与效率的研究,后用于士气激励等多个方面。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势力越来越强大的齐国为了争得霸主之位,向各诸侯国展开了进攻,希望让他们诚服。鲁国作为一个小国,最早便成了待宰羔羊。迫不得已的鲁庄公不得不做出迎战决定。曹刿得知这件事后请求和庄公一起出战。在长勺交战中,由于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齐军大败,鲁军乘胜追击,一举获胜,一时声名大噪。

曹刿之所以能指挥有方,打一场漂亮仗,主要靠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利用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消失了的原理,在敌方击完三次鼓后才让自己的士兵出击。此时士兵士气正旺,所以以少胜多,获得全胜。

鲁国胜利的决定因素是士兵旺盛的士气。假如齐国击完第一鼓后,鲁庄公不听曹刿的意见,立刻命令自己薄弱的兵团去跟齐国庞大军队的交战,那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可见,士气在战争中是至关重要的。对此,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于1966年提出的“X效率理论”就可做出解释。

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认为,可以计量的生产要素投入并不能完全决定产量。决定产量的除了生产要素的数量外还有一个托尔斯泰所说的未知因素,即X因素。就军队的情况而言,这个X因素是士气;就企业生产而言,则为内部成员的努力程度。由资源配置最优化引起的效率称为“资源配置效率”,而由这种X因素引起的效率就称为“X效率”。这两种效率同样都会使产量增加。

在传统微观经济学中,将企业作为基本决策单位,也就暗含着假定集体与组成集体的个人的行为是一致的。然而这种假设是难以成立的。在当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经营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其行为在所有者看来可能会背离企业的经营目标。而且,人的利己与惰性也会导致企业内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工人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出现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种不一致,才使得X因素有了发挥的空间。

在相同的宏观环境下,规模相当的两个企业在投入一样的情况下,组织清晰、权责明确且管理有效的那个企业,肯定会比结构懒散、管理不善的企业产出多得多。这种差额就是X效率所产生的。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企业成员与企业之间的契约也是不完全契约。就工资和奖金来说,如果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干多少,只有一两千块钱的工资,那么人的积极性就会受挫,会出现“反正我干多少还是这么点工资,与其累着自己,还不如少干点”的心理,这种心理的滋生,就会使整个企业的X效率降低。相反,如果在某项业务上领导承诺,达到多少万的业绩可以给员工多少提成或多少奖励来刺激他们的积极性,那么作为个体的员工就会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积极投入工作。如果这种积极性获得了一定回报,那么员工投入工作中的激情也会增高,企业的效益也会增加。

可见,内部刺激不足,外部刺激减弱,甚至人际关系紧张,都会削弱个人的努力程度。如果这些因素影响了企业内部每个人的努力程度,企业就会出现X低效率的情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企业若想做到“鹤立鸡群”,就必须使每个员工都创造出X效率;若想在人才济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身上所拥有的X因素,创造出更多的X效率。

对于个人来说,X因素就是除自身实力外的其他影响你发挥能量的因素。比如,一个自信的人总是离成功会很近,此时的“自信”便是那个X因素;沉着冷静,往往能让你比对手抓住更多的机会,此时的“沉着冷静”也是那个X因素;百折不饶,才能创造更多的惊喜,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当然也是X因素。总之,一个人身上所有的良好素养,都会成为助你成功的X因素。

无论对于个人、企业,甚至是国家,X效率的存在,使得一切皆有可能。实力虽不能决定一切,但如果你实力还不够强大,就更需要注意自己所拥有的那些X因素。合理地发挥出它们的效用,你同样也能创造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