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能赚钱的9种男人
2152500000013

第13章 不断提升自我的男人最能赚钱(1)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型的时代,靠某些非常规和不正当手段做生意来谋取暴利是越来越不可能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男人们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男人做生意最能赚钱。

1.人勤起来,口袋才会鼓起来

除去某些先天的优势和家族背景的帮助,大部分纵横商海的成功男人都是通过不懈的努力,通过艰苦的劳动而获得成功的。勤能补拙是良训,勤奋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男人成功的最大因素。

曾有记者问李嘉诚的成功秘诀。李嘉诚讲了一则故事: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他推销的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呀!”

原一平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

提问者略一沉思,顿然醒悟。

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板,但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他的意思很明显,人生中任何一种成功的获取,都始之于勤而且成之于勤。也就是说,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是基础,也是秘诀。

个人的奋发向上和勤劳,是取得杰出成就所必需的,任何一种杰出成就都必然与好逸恶劳的懒惰品行无缘,勤奋就是一个人的财富,它是点燃智慧的火把,是检验成功的试金石,即使一个天资一般的人,只要勤奋地工作,也能弥补自身的缺陷,使成功可望可及,最终成为一名事业有成者。反之,如果你自恃“聪明”、天才,不把勤勉努力放在眼里,日久后必然难有作为。因为每一点财富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一项成功都不可能轻易得到。

一位成功人士曾经说过:“我不知道有谁能够不经过勤奋工作而获得成功。”守株待兔的人曾经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一只兔子,但此后他就只有两手空空了。所以,你永远不要指望不劳而获的生活。

白手起家不易,拥有一定的事业后想再发展更加不易,方知“业精于勤,荒于嬉”,在商海中搏杀的男人务必终生牢记这个“勤”字,方能有大的成就。

被称为“塑胶大王”的台湾塑胶企业首脑王永庆是台湾的巨富之一。他拥有的塑胶、纤维和合板等行业共有11家分公司,资产总值已达10亿美元。但在50年前,王永庆只不过是一家米房的小工,家贫如洗。他如何发迹成为台湾的传奇性人物,台湾报刊屡有介绍,王永庆本人也常常提及“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王永庆一次在美国华盛顿企业学院演讲时,谈到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他说:“先天环境优越,并不足夸,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自己的努力。”

1916年,王永庆生于台湾嘉义县一个闭塞的村庄。家中贫困不堪,除了几间仅供遮避风雨的茅屋外几乎一无所有。当王永庆挨饿勉强活到7岁时,父亲东找西凑了几个钱送他上学,那时他只希望孩子学会记账就可以了。

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时被迫辍学,只身背井离乡远到台湾南部一家米店当小工。聪明伶俐的王永庆除了完成送米工作外,还悄悄观察生意人怎样经营米店,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王永庆请求父亲帮他借了200元台币作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米店。开张时困难重重,因为附近的居民食用的米都有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去走访,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他知道,如果服务质量比不上别人,自己的米店就要关门。于是,他特别在“勤”字上下功夫,他把米中的杂物一粒粒拣干净,有时为了一分钱的利润宁愿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户家中。他的服务态度使客户感到满意,主动替他宣传,介绍新客户。接着,王永庆为了改善纯粹卖米的苦境,自己开设了一家碾米厂。当时他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厂,条件比他的优越。为了同这家碾米厂竞争,他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克勤克俭,业务上终于胜过那家碾米厂。以后他又开办了一家制砖厂。

1943年,王永庆眼看自己勤勉操办的米、砖生意渐不如意,便转向木材业。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建筑业逐渐景气,王永庆的木材生意也跟着蒸蒸日上。50年代初期,王永庆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但他并不满足。1954年,他看到烧碱生产过程中有70%的氯气弃而不用,为之可惜,便打算废物利用。于是就筹集50万美元,创建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

塑胶这一新兴行业对王永庆来说确实是陌生的,当时有一个化学家甚至讥笑他要破产。王永庆认准了则绝不回头,发誓要把塑胶事业办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庆在自己不懈地努力之下,终于将塑胶业发展壮大起来。

台塑企业成名后,王永庆已是人人称羡的大企业家了。他的创业之道和财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台湾塑胶大王”的名声不胫而走,一般人满以为他该坐享清福了。其实不然,在发展了塑胶工业的基础上,他又先后创建了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台旭纤维工业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等。

许多人都对王永庆在成为台湾大富豪以后,仍然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艰苦节俭表示不理解,但是王永庆对此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1975年,王永庆在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赠授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所说的一段话就很发人深省。王永庆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像我这样的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自身的不足。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穷,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的困苦,才产生了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可见,刻苦耐劳不仅是王永庆的座右铭,而且也是促使他成功的主要动力。

每一个成功者,都付出过许许多多的艰辛。王永庆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坚韧不拔的努力。而在无数次的困难面前,逐渐形成了王永庆坚强的毅力,这一点从王永庆每天的晨跑就可以看出来。从1978年8月起,王永庆坚持每天清晨4点钟起床晨跑,不论再冷的天或者刮风下雨,都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他身在国外,甚至生病也不例外。王永庆自己也说跑步很苦也很枯燥,但是,为了锻炼强健的体魄,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久而久之,就会感觉像是日常的工作之一,而不觉得辛苦了。他认为人生也像跑步一样,要每天不断地练习。对于跑在你前面的人,不要去羡慕他,更不要去嫉妒他,而是应尊敬他,因为他比你更努力。我们所要做的是,向他学习,坚持下去,与他比耐力,比意志,争取最终能赶上并超过他。正是凭借这惊人的毅力,王永庆超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获得了成功。

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但不管多么聪明的人,要想从中找到捷径,都少不了一个“勤”字。俗语说:“勤奋是金。”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不与勤奋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勤奋是根治贫穷、获得财富的最有效的方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播下希望的种子,以勤奋耕耘的汗水来浇灌它,驰骋商海的男人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2.知识的杠杆能撬动成功的人生

伟大的阿基米德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知本时代”,知识便是撬动财富的那个杠杆。作为现代商人来说,要想比别人挣更多的钱,只需在大脑里比别人装更多的知识,并且恰当地运用它即可。

做生意各有各的方法和“秘诀”,没有太多的固定模式可以套用,但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须掌握足够的知识,并且能够很好地去运用它,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的男人才能真正地挣到大钱。

有“股神”之誉的美国富豪的沃伦·巴菲特,用100美元资本起家,仅仅从事股票投资,几十年后变成了几百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比尔·盖茨的世界第二巨富。美国《幸福周刊》1996年评出的最好的公司中,巴菲特属下的金融服务公司——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名列第三。在1998年10月26日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来的“世界明星企业排行榜”中,哈萨维公司列第7位。2005年底,他的资产已经达到了440亿美元,相当于一个小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巴菲特的成功,得益于两位精神导师的相助,更取决于巴菲特非同一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巴菲特这两位精神导师一位是本杰明·葛拉汉(又译为格兰姆),另一个是菲力浦·费歇(又译为费雪)。

1930年8月,巴菲特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的家庭是一个经商世家,祖父从事杂货零售,父亲先继承零售业,后来成为股票经纪人。巴菲特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商业感兴趣。17岁时,巴菲特进入内布拉斯加州大学的企业管理系学习。当时有一本畅销书叫《聪明的投资人》,巴菲特读过这本书后,对书的作者葛拉汉肃然起敬,他把此书当作珍宝。出于对葛拉汉的崇拜,能师从葛拉汉成为青年巴菲特最大的愿望。所以大学一毕业,他就只身奔赴纽约,进入葛拉汉任教的哥伦比亚商学院,直接投到葛拉汉教授的门下。

葛拉汉投资理论的精髓,在于强调对一系列企业实质投资价值了解的重要性,并相信能通过数学方式正确地计算这种投资价值。这一理论对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当时葛拉汉还兼任政府公务员保险公司的主席,这使巴菲特选修了保险业知识。后来,巴菲特又亲历了葛拉汉关于“价值第一”这种理念的检验,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硕士学位后,他加盟葛拉汉的“葛拉汉——纽曼公司”,跟恩师一起进行投资操作实践。

1956年,61岁的葛拉汉退休,葛拉汉——纽曼公司随之解散。巴菲特回到自己故乡,在亲友的支持下,7个人合伙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当时他的投资,是从100美元开始的。

从恩师投资的高回报率与较小风险这一点上,巴菲特领悟到了“品牌商誉价值”的重要性,他学会了从长远看问题的方法。1962年他们购买了正处于困难之中的哈萨维纺织公司的股票,因为巴菲特认为该公司品牌商誉较好、发展潜力大。后来的实践证明,巴菲特的选择是正确的。1967年3月,巴菲特投资860万美元购买国家赔偿金公司和全国“火水”保险公司的股票。这一投资很快使巴菲特获得了巨大收益,合伙人都成了富豪。

1969年,巴菲特个人财产已经达到2500万美元。这一年他研读了费歇有关投资方面的著作,一下子又被费歇的一些精辟观点吸引住了。费歇投资理论的核心是“高风险的质化投资策略”,这实际上是更明确地强调品牌的“商誉价值”。他去拜访费歇,费歇很高兴地接待了巴菲特,并对他进行了谆谆教导。

费歇关于投资理念的力作《普通股和普遍的利润》一书,促使巴菲特拜他为师。费歇当然很乐意有这样的门生,就把自己呕心沥血研究出的股市投资的最新的、可行的方法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巴菲特,使巴菲特能够更好地、更准确地判断长期投资。

巴菲特说他投资生涯中85%像葛拉汉,15%像费歇。葛拉汉的研究领域以分析公司资料和年报见长,很少关心企业的类型及特质,而后者恰恰是费歇的方法学所关注的重点。巴菲特认为两位“精神父亲”的理论各有千秋。而他自己的高明之处,在于吸收了他们的精华并融入自己的投资实践之中,得到实践的检验。

在股票投资上获益颇丰的巴菲特,开始向其他行业扩张。他收购了《华盛顿邮报》和一家面临破产的保险公司,并大肆投资美国广播公司。在整个70~80年代里,他的股票投资除了广告、广播、保险以及出版公司外,还有底特律全国银行、“通过”食品公司、美国铝业公司、平克顿服务公司和雷诺烟草公司等。几乎除了资本财务、能源、科技和公用事业之外的各个主要工业集团,都有巴菲特的投资。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统计,从1997年起巴菲特以360亿美元的资产多年名列世界富豪的第二位。巴菲特无疑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家,他所选择的投资对象,几乎都成了他的“摇钱树”。他的投资智慧来源于他的两位精神导师,更是他自己不断吸纳并且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结果。

知识的海洋从来都是深不可测,当你懂得一门技术,并引以为荣,便愈知道它深不见底。

有不少人,总是希望靠着运气寻找到若干个机会,藉此功成名就。当然,机会总会有的。当机会来临之时,我们便可以在众多竞争者中夺取机会,进而发展我们的事业。但机会是等它从天而降,还是凭借我们自身的努力、自身的表现去争取呢?纯粹的机会主义者往往从来没有想过要用知识去武装头脑,而是蹲在树桩旁等着兔子来撞,顺手捡个便宜。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失败的可能性较大;但若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也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知识比资金更重要。

3.千万不要被逆境所吓倒

一般而言,逆境是普通商人和伟大商人的试金石。在逆境面前,很多平庸之辈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只有少数不甘心失败者,才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挫折,奋力拼搏,创造新一轮的辉煌。

在波涛汹涌的商海当中,没有哪一个人可以顺顺利利地达到成功的彼岸。遭遇挫折或失败是很平常的事情,遭遇逆境也是商人们必须越过的分水岭。其实逆境是一种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越过逆境这座分水岭,人生才能呈现一种崭新的境界。否则,只能是平庸一生,默默无闻下去。下面这则寓言可以窥探出对待逆境的心态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

有3只蛤蟆不小心掉进了鲜奶桶里。

第一只蛤蟆说:“这是神的意志。”于是,它盘起后腿,等待着。

第二只蛤蟆说:“这桶太深了,没有希望了。”于是,它被淹没了。

第三只蛤蟆说:“尽管掉到鲜奶桶里,可我的后腿还能动。”于是,它奋力地往上跳起来。它一边在奶里划,一边跳,慢慢地,它觉得自己的后腿碰上了硬硬的东西,原来是鲜奶在蛤蟆后腿的搅拌下,渐渐地变成奶油了。凭着奶油的支撑,这只蛤蟆跳出了奶桶。可见在逆境之中的不同态度得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