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五环辉映下的金陵:2014南京青奥会知识读本
2156600000021

第21章 让世界了解南京(2)

1.秦淮文化的书卷气息

秦淮文化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中。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的就是尊崇孔孟,弥漫着书卷气。自隋开皇18年(598年)至清光绪31年(1905年),旧中国的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余年。位于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科举考场,仅清代在此经江南乡试后考中状元的就有58人,占清代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明清两代名人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酥、张謇等均出于此。秦淮的诗词、文物、建筑,在南京正统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

2.秦淮文化的雅俗共生

夫子庙贡院举行的江南乡试保持了南京正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数百年不衰的“秦淮笙歌”,大俗大雅文化共生互补是秦淮文化的重要特色。秦淮河畔,不仅曾是名门望族聚居之地,也曾是歌女轻歌曼舞之所,两岸酒家林立,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佳丽故事留传千古。这里既造就过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方苞、林则徐、邓廷桢等众多名士,也产生了“秦淮八艳”等江南佳丽和“秦淮八绝”等享誉天下的金陵风味小吃,以及比威尼斯贡都拉历史还要悠久的秦淮画舫。

七、都城建设文化

南京先后成为十个朝代的都城,其城市建设制度和建筑艺术在中国都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六朝

东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时,南京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2..南唐

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3..明朝

南京城为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池环套配置形制,充分体现大一统王朝的气势。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思想的影响,庞大的都城打破中国历代都城形制方正、宫城居中的传统格局,因形随势而建,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包容六朝、南唐等历代旧城,又另辟宫城新区,其平面呈西北角伸展、南部突出的不规则状,建构了一座规模空前、形式奇特的都城,山水城林,浑然一体。整个都城南北长约10千米、东西长约5.5千米、周长33.676千米,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大体分为城东宫城区、城北军屯区、城南商市区,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宫城建筑规模宏大、庄严肃穆,充分彰显皇权的威严。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称:“论秀丽和雄壮,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城市。”

4..民国

国民政府以《首都计划》为蓝本,进行了大规模城市建设。《首都计划》以“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为规划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道路系统引进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形放射等新的规划概念与内容;城市建筑形象提倡“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首都计划》还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法案、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批判地借鉴了欧美模式,在规划理论及方法上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之先河。民国政府在建设南京期间,还建造了一批融合中西文化、具有浓烈时代特征的新民族形式建筑精品,代表着那一时代建筑文化与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并为后世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也因此被称为“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第二节. 经济之冠】

南京作为古都城市、江苏省省会城市,自古以来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头。

一、历史上曾是中国的南方经济中心

六朝以前,南京地区由于政治上的相对稳定,经过秦汉时期的长期发展,已具备

长江下游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条件。

六朝时,南京地区成为京畿后,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农业和手工业得以深度开发,经济总量迅速提高,经济发达,建康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三国东吴时,建业就成为江南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南方最大的城市,织锦业十分发达,并筑有“冶城”,成为春秋时吴国的冶铸中心。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便逐步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京地区在此期间成为南唐的国都,自隋唐以来一度冷落的南京城开始兴旺发达,进入复兴时期。

南宋时,建康作为留都,是一座工商业发达的繁荣都市。

明朝初年,南京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财富聚集地。自永乐19年(1421年)南京成为陪都至明亡,南京一直是中国南方最繁华的经济中心。

近代,南京在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推动下,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展地区。清同治四年(1865年)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开创了我国近代工业和兵器工业发展的先河,是中国近代工业向机器制造业过渡的转折点。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南京的经济建设曾经付诸相当努力,兴建过一批在全中国有一定影响的企业。

二、现代中国的经济明星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地区经济发展迅速。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进行综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1990年,成为国家计划单列城市,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名列全国5个科技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中国城建投资硬环境40优。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实施科技兴贸试点城市。2007年,南京实现了总体全面达小康的目标。2009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4230.2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290元。同年,南京成为首批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省会城市之一—这是中国城市综合类评比的最高荣誉,并被列入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十强。

南京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第二大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在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南京是六大城市之一;在中国最发达的长江经济带,南京又是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南京城市化率已经突破75%,城市实现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历史性跨越。

1.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各种工业门类逐步齐全,尤其是化工、电子、机械、建材等产业形成规模,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大型企业。至2009年,南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56.15亿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钢铁、汽车、电力五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软件业、会展业、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其中软件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72亿,并成为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成立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2家。

南京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综合性工业城市之一和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工业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生物制药、食品饮料、仪器仪表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在制造业“十大强市”中列第一位,石油化工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二位,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规模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位,车辆制造规模居国内城市第三位,是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和重要的软件及系统集成电路研发基地,食品工业、建材工业、钢铁冶炼业等也都发展迅速,多家相关企业在全国居于行业前列。

2.对外经济

1980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南京港为长江外贸港口之一,南京口岸再次向世界开放。1986年,南京港对外籍轮船开放。1988年,南京被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对外开放城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1991年,获得对外经营权,正式成为国家级对外贸易口岸。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实际投资超亿美元的有德国巴斯夫、韩国LG株式会社、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等一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有近百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南京。2006年,南京被授予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目前,南京已与德国斯图加特、英国伯明翰等11个外国城市和地区缔结为经济合作城市(地区)。2009年,南京进出口总值达337.4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达184.59亿美元。

【第三节 科教之窗】

南京是中国科技教育史上的重要文枢,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教育成果,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高教基地和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科教实力位居全国第三,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国家级科教文化名城,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

一、科技

1.灿烂的南京古代科技成果

化学:东晋时期,句容(当时属于南京地区)人葛洪明确指出煅烧红丹可以游离分解出水银。100多年后,隐居在句容茅山的陶弘景,在修道炼丹中又发现用水银和其他金属组成的合金可以镀金镀银;发现了区别硝石和芒硝的方法,为后世发明火药打下了基础,又最先记述了我国古代炼钢的方法。

医药学:葛洪通过长期实践和刻苦钻研,编制了《金医药方》。陶弘景编著的《本草经集注》对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加以校注,增收新药一倍,共收本草药物达730种,具体规定了丸、散、膏、丹、汤、酒的制作过程,在我国药物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分类法,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一直沿用了千余年之久。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南京编写了《本草纲目》,这是世界上影响最大、问世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和考订详细的药物学巨著。

数学:南朝宋齐时代的大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即3.1415926~3.1415927之间,并提出了圆周率的约率和密率,密率值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他的重要数学著作《缀述》,直到唐代还被当时的国立大学用作学习数学的教科书,今已失传。

天文历法:三国时期,学者王蕃在南京写出了中国天文学重要著作《浑天说》,并制作出了天文演示的仪器——浑象;陈卓创建了包括“二百五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的全天恒星体系,为我国古代研究观测星相提供了基础,后人沿用了1000多年。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对于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刘宋时何承天的《元嘉历》更为准确。明代,在南京北极阁建造的观象台是我国当时设备比较完善的一座天文台,比世界闻名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建成于1670年)还要早285年;紫金山制于正统年间的古天文仪器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仪器。

航海造船:早在孙吴时期,南京就能造出长有20多丈、载重千吨的舰船,组成远洋船队驶往东南亚和朝鲜半岛,公元230年还曾到达夷洲(今中国台湾),这是大陆和中国台湾交通的最早记录。到了明代,南京航海造船业又有较大发展,成为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基地。

印刷出版:南朝时南京已经造出精美的纸张。北宋以后,印刷业在建康渐渐兴起。明初,南京是全国印刷出版的中心。明代中期南京还兴起木版水印的彩色套印技术,即所谓“饾版印刷”,在我国的印刷技术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建筑:南京古代建筑艺术,在六朝时已达到很高水平,并传到海外,在日本称为“梁式建筑”。明代南京城墙、明孝陵、无梁殿、大报恩寺塔等建筑物,被公认为建筑史上的杰作。

2..瞩目的南京近现代科技成就

从晚清至民国时期,南京成为国内最早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地区之一。民国时期于此创建中央研究院,知名学者俊彦云集,学术研究在全国领先。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民国时期的大批科研机构与人才被保留,确保了全国重要科研基地的地位。至20世纪60年代初,南京在电子、地质、建材、化工等领域的科研开发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1987年,南京成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2009年,南京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全国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科技优势在全国名列前茅,科学研究机构门类齐全,成为国内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地,至2009年拥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543家、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06家,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48家,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国家重点学科76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131个,列同类城市前列;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1.2万,两院院士8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7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余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4人;在宁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技术成果就地转化率达到40.23%,全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63.78亿元。南京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并形成了具有影响的“自主创新南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