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战韬略与孙子兵法
2166500000009

第9章 审时度势,在商战中胜者为王(2)

1996年4月,ORANGE在英国上市,随即成为金融时报指数一百的成分股,打破最短日为成分股的纪录,同时也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特殊盈利,并已收回种“橙”的全部投资。

2000年2月,和黄出售4.3%的ORANGE股份,套现53亿港元;加上今次并购交易所得的22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估计和黄在这棵“橙”树上的回报已超10倍以上。

三、从立足香港向全球跨国集团转移

和黄前行政总裁马世民曾说,香港对我们来讲,说狂妄一点,舞台确实太小。

舆论普遍认为,在这点上,李嘉诚与马世民形成共识。

多年以前,自从李嘉诚登上香港首席财阀后,建立全球性跨国集团之心勃勃,增加海外投资,必须缩减在港的发展计划,海外的投资回报率不及香港,加之人地生疏,强龙难斗地头蛇,长实系海外拓展计划宏伟,但效益不尽人意。

李嘉诚很清楚这点,缘何这般,令人难以琢磨。也难免有人穿凿附会,说李嘉诚的投资是走资,只有出于政治因素,才会不顾忌商业利益。

四、从国际投资向国内投资的转移

随着香港的回归和中国经济的腾飞,李嘉诚从多年的投资经验中判断出,国内将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投资市场,投资内地大有可为。因此,他斥巨资投资北京的王府井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位于北京王府井的东方广场建筑高度将为70多米,地盘面积1.01万平方米——比意向书初定的14万要少得多。但今年不比去年,这已非常不易。香港同业不少大亨皆叹:超人能在太子脚下拥有一大幅50年期限的地皮,不愧是超人!该大型物业投资预算逾12亿港元,长实负责起楼价,合作伙伴东城区房地产负责地价。香港是地贵楼贱,内地则相反。据传闻,地价不到2亿。相信这一投资将会给李嘉诚带来美好的前景。

4.多元化经营,维持发展势头

“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弓弩,节如发机”《孙子兵法》强调不论什么形势,部队都应保持最佳的进攻状态,相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维护好企业的发展势头,不断进取是至关重要的。

在第一代领导人将“三菱”产业推向强盛之后,日本的“三菱”产业在一百多年前又经历了再一次的扩张过程。“三菱’”第二代霸主是岩崎弥太郎的弟弟岩崎弥之助。岩崎弥之助,性格与桀骛不驯的哥哥迥异,温文尔雅。但他胸中,却同样怀有烈焰般的人生热情。与乃兄相似,弥之助也具有高超的预见力。决策力和领导能力。同时,他又受过好的科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开拓精神。1885年,他担任“三菱”社长后,全面继承了弥太郎的志向、目标和管理方法,下决心要将“三菱”推向一种新的辉煌境地。

弥之助的基本策略,是由“海上三菱”转向“陆上三菱”。这是一个突破明治政府限制和弥太郎经营思想的“叛逆性”。建设性的战略转变。可以这么说,正是以上转变,才打下了日后“三菱”产业的雄厚基础。围绕着这一转变,他着手多方面扩张。首先,经营煤矿业。曾有人力劝弥太郎买下后藤的高岛煤矿。因为要出100万元巨资,还要每月付给后藤25000元,弥太郎并不情愿。弥之助给他算了一笔细账。高岛煤矿至少有150万吨的蕴藏量,如果按每年开采19吨、每吨净利0.75元的话,年收益就是14.25万元,那么,不出几年,高岛煤矿就会成为“三菱”的一个聚宝盆。更何况,煤矿中的机械、船舶、建筑物、土地等资产至少价值ZO万元,买下煤矿,还能够从外国航运公司手中夺下运煤业务。这是弥之助首次显露他过人的经营才能。弥太郎依计办理,至1887年,高岛煤矿果然成为“三菱”最大的中心企业。1889年,弥之助又买进新人、鲶田两处煤矿,加上筑丰煤矿,“三菱”总计拥有4处煤矿和尾去泽、生野、佐渡、旗峰、面谷等其他金属、非金属矿山。弥之助大量从国外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比如长壁式采煤法。巴尔顿水轮、水套式熔矿炉等等。提高厂劳动生产率,使“三菱”经营状况发生了巨大改观。其次,拓展造船业。1887年,弥之助向明治政府申请,要将“三菱”自1884年6月承租的长崎造船厂买下。这个厂,可以算是明治政府手中的一块鸡肋,设备陈旧,连年亏损,过去的投人累计已达113万元,弃之又可惜。因此,当弥之助提出要以45.9万元买下时,大藏省马上同意了。1897年,山庄田平五郎担任新厂长的长崎造船厂,以独立的技术设备,建造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船只“常陆号”。1900年,弥之助着手制造军舰。从此,长崎造船厂不断发展成“东方最大造船厂”,“三菱”也逐渐转向以造船为中心的近代重工业财团。整个明治时期,“三菱”所建造的军舰有巡洋舰1艘,巡洋战舰l艘,通讯舰1艘,鱼雷艇3艘,驱逐舰6艘,共计12艘、3.7139万吨。大正年间,它不仅建造其他军舰,而且还造了“日向”。“土佐”等4万吨级的世界一流战舰。

后来,明治政府放宽了对“三菱”的限制,弥之助把发展方向改向银行业。当时,日本已有注册银行151家,其中,两家银行濒临倒闭,弥之助便投资43万元,接管了这两家银行。同时,他以三菱东京仓库公司的所有商品为担保,开办了“商品担保金融”,使整个“三菱”银行业成为没有亏损之忧的高资信企业,成为与矿业、造船业并列的“三菱”三大支柱产业。最后尼开发房地产。综合商社、铁路、重工业、电机、电机、造纸、玻璃、酿酒业。1889年,日本政府出售皇居前的一块叫丸内的地。那是片杂草荒芜的练操场,约5万坪,每坪要价11.11元。当时日本的地价最高只有每坪2.34元,因此大家都认为日本政府不是在出售这块地,而是在开一个小小的玩笑。弥之助获悉后,他马上决定以150万元买下这片士地。因此,他现在被称为“三菱之原”的、现代化建筑林立的寸金之地。同时,弥之助还对冈山儿岛湾海浦新生地、千叶印幡植林事业及新泻耕地进行了大规模投资,打下了“三菱地产”的基础。“三菱”商业,由开发煤矿售卖出业务,逐步扩展为出售铜、造船材料、纸、啤酒、玻璃、焦煤、右脑油、苯及各种工业原料,成为一个多行多业的综合部门。铁路方面,弥之助考虑到它不仅可以运输煤炭,而且又是煤炭的主要消费者,因此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就投资承建。他相继建起了山阳铁路、九州铁路,为日本陆路交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弥之助关注发展日本的工业技术,指示长崎造船厂制造了日本国产第一台涡轮机,并因此设立一厂独立的“三菱”内燃机制造业和“三菱”机电业。很快,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菱”重工业。

岩崎弥太郎身后的“三菱”事业,就这样由岩崎弥之助逐步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个高度的标志,在于“三菱”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海运事业,而是一种多元化产业;在于“三菱”的领导者彻底摆脱了弥太郎时期的“官商”身份,摆脱了独裁的做法,而一跃成为独立的企业经营组织人、成为现代化的企业家;在于“三菱”的雄厚资本和庞大产业,极大地推动了日本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甚至对整个日本经济的运行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三菱”是在岩崎弥之助手中经历了再度创业,才开始发展为垄断资本集团的。岩崎弥之助之后,岩崎弥太郎的长子岩崎久弥继任“三菱”社长。后来,“三菱”产业经历了一战、二战等重大历史变迁,依附着时代之舟,步履瞒珊,然而却是坚定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三菱”集团领导机构“金耀会”参与的企业有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明治生命保险、东京海上火灾、麒麟啤酒、三菱人造丝、三菱制纸、三菱化学工业、三菱瓦斯化学、三菱化工机械、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业、日本光学工业、三菱商事、三菱地产、日本邮船、三菱仓库、三菱孟山都化学、三菱汽车二业、三菱炼铝、三菱建设,共28家。它通过贷款、持股以及人事关系所掌握的大公司有100多家。这一时期,“三菱”骨干个业的总资本为23.6万亿日元,年营业额为14.5万亿H元,职工人数约为54万之多,位居“三井”、“三菱”、“住友”、“富土银行、“第一银行”、“二和银行”等日本六大垄断资本集团的第二位。而在其发行的股票总额中,本集团各企业彼此的持有率,则名列六大垄断集团之前。其中,“三菱”的两家银行、两家保险公司,资产仅逊色于日本第一劝业集团,具有巨大的资金能力。比如三菱银行,1975年的融资额具有巨大的资金调度能力。比如三菱银行,1975年的融资额约为6.4万亿日元,总资产9.3万亿日元,经常利益535亿日元,它对“三菱”集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作为“三菱”集团代表工业的三菱重工业,也在日本同行业中高居榜首。1975年,它的总资产为2万亿日元,年营业额为1万亿日元,经常利益为540亿日元。它大致占据了日本造船业的28%,船舶修理业的27%,汽轮机生产的24%,锅炉生产的40%,纸浆和造纸设备的63%。为了在国际、国内市场新一轮竞争中获胜,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三菱”狂热发展新兴产业和尖端技术,诸如原子能工业、原子能料、新式飞机、未来能源、新式武器、人造卫星等制造部门不断涌现。它的人造卫星研制在日本独树一帜;超音速飞机和现代化武器制造,使它继续保持着“三菱军需省”的特殊地位。同时,情报产业、海洋开发、宇宙开发、城市发展等等也成为“三菱”的新产业。至于“三菱”集团向全球的渗透,则更为惊人。仅三菱商事一家,1975年末的海外投资公司就达208家,累计投资总额1415亿日元。有人估计,1975前后,“三菱”集团在产业规模金融支配力上,大约占整个日本经济的50%左右。

5.强强联合,引领时代潮流

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个战胜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它总能保持自己的优势,走在时代的前头。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山者势也。”

19世纪是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时代。同时代的卡尔·本茨和特利特戴·姆勒发明了汽车。这两个发明家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汽车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没有花多长的时间汽车便风行全世界。不光是德国,还有其他很多国家也兴起了汽车制造工业。这无疑对本茨和戴姆勒的工厂有很大的冲击。在新的形势下,这对竞争对手不得不坐下来冷静思考。

1918年以后,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德国汽车工业受到打击。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汽车市场滞销,加上小轿车当时还属于富人的奢侈品,更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在经济危机的年代里,在德国市场上,除戴姆勒和奔驰两家汽车制造厂相互竞争外,还面临着美国新兴汽车工业的严重威胁。廉价的美国福特T型车不断地、大量地涌进德国市场,迫使戴姆勒和奔驰携起手来,共同对付国外汽车业的竞争。1926年6月29日,这两家公司合并为戴姆勒一奔驰股份公司,并且统一了它们的产品设计和生产。他们把新的工艺技术应用到汽车上,推陈出新,不断变换车型,以创新求发展。1928年,研制生产了“纽尔堡460”型8缸6座汽车;1936年,研制出布尔曼柴油发动轿车,直到梅赛德斯400、600型高级车相继投放市场。1938年,开始成批生产着名的“260”型柴油发动机小轿车;不久,又生产出当时速度最快的小轿车“540K”型。1938年生产的320匹马力、8个汽缸和压缩发动机的“大梅赛德斯”,被视为现已退役的“梅赛德斯600”型的先行者。此时,这种豪华轿车已在早期的“摩托马车”的基础上向前大大地跨出了几步,它身上留下了现代最新科技成果的痕迹。

一个长长的冲压钢枢和斜的转向柱,位于车头的四缸发动机,蜂窝形的水箱、水泵以及连杆高速器……

在以后的汽车发展史上,这种结构成了现代汽车的标准模式。

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之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陈出新,各种款式推出较快,并迅速风靡世界。该公司当时的流行口号是以创新求发展。他们把新的工艺技术应用在汽车上,不断变换车型。此外,对于顾客要求的不同色彩,不同规格,奔驰汽车都一一给予满足。因此,在公司里未成型的汽车上往往挂有一块牌子,上有顾客姓名,车辆型号式样和特殊要求等。来取货的顾客驱车离去时,奔驰公司还赠送一辆玩具的奔驰汽车模型,使车主的下一代也能对奔驰留下深刻印象,争取一代一代都买奔驰车。

进入20世纪30年代,欧洲许多公司,如意大利的菲亚特、法国的标致、雷诺等公司也开始与奔驰公司争夺市场。此外,由于税收和汽油费的提高,使许多德国人失去了买新车的兴趣。竞争,再次给奔驰公司敲响了警钟!

新车辆都要经过如同杂技中飞车走壁一样的试验,不合格产品统统退回检查,并追究生产者的责任。不过,至目前为止,奔驰汽车的新品很少有不过关的次品,在国际汽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30年代该公司生产的梅赛德斯·奔驰轿车,在汽车竞赛中获胜,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声誉。1936年公司研制成功内燃机车,从此,奔驰公司成为陆上运输机械的霸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公司下属的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工厂全部被摧毁。二次大战后,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扶持下,很快恢复了生产。50年代引进多用途四轮卡车制造工艺,生产六汽缸发动机;60年代,小轿车和商用汽车的生产和经营业务继续获得发展,先后控制和兼并了汉诺马格公司、享舍尔机车制造公司和克虏伯的机车制造厂,公司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

1973年发生的石油危机,曾使奔驰公司稍受影响,但1975年的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联邦德国的各经济部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可是奔驰公司的生产仍然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自1974年以来,虽然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和几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冲击,以及与日本汽车业的激烈竞争,但是,奔驰公司的奔驰车却一直在“得意地疾驰”。进入70年代,奔驰汽车已经成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汽车。同时,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也成为闻名全球的跨国集团公司。

由花岗岩、玻璃和钢铁构成的公司总部大厦建在斯图加特市。放眼望去,那座高耸的大厦如同一个君王在俯视他的臣民。在大厦的顶端,一个转动的巨大银星一奔驰汽车的徽记,在闪闪发光。

近年来,奔驰公司花了近30亿美元收购了德国通用电器公司、道尼飞机制造公司、MTV航空发动机公司、MBB公司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