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百战奇法
2176600000003

第3章

一计战

本篇从战略的高度论述进行战前谋划对于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管子·七法第六》:“故凡攻伐之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即在交战前,君臣对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时、地利、实力、将帅才能等现有客观条件进行估计、对比和判断后,熟悉和掌握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而后制订正确的战略方针,使主观指导和客观实际相一致,保证赢得战争的胜利。“一令即出,万命所悬”。指挥员对作战的责任重大,所以要十分重视搜集情报,分析判断敌情。敌情不明,盲目求战,期求侥幸取胜,其结果注定是悲惨的。“计出万全,算无遗策”,先计后战是用兵的基本原则。作战必先有成熟的计谋,然后才能付诸实施。所以,把《计战》放在首篇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原文】

凡①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①,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远近,上将之道也②。”

【意译】

用兵作战的一般原则,都是将战略谋划放在首位。在还没有开战之前,首先要考察敌我将帅的贤明与愚钝,敌人实力的强弱,兵员数量的多少,交战地区地形的险峻与平坦,粮秣保障的困乏与充足。把敌我双方这些基本情况都思考分析、判断清楚,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兵作战,就可以无往而不胜。《孙子兵法》指出:“正确判断敌情,制定周密的计划,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是作为一个将领的重要职责和技能。

【原例】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于诸葛亮。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

后果如其计。

(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译文】

东汉末年,刘备驻兵于新野时,曾三次亲往诸葛亮处,请教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对刘备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则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终能战胜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只是天时有利,也是人的谋划正确。如今曹操已经拥兵百万,并且挟制皇帝而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较量的。孙权占有江东地区,其统治已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人都愿意辅佐他,这可以结为盟援,而不可以图谋他。荆州北有汉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边有丰富资源可供利用,东连吴郡、会稽郡,西通巴郡、蜀郡。这里是用兵的战略要地,但其统治者刘表却无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资助给将军的吧,将军可有意于此吗?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大,是天然富饶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现在,益州牧刘璋昏暗无能,张鲁又在北边与之作对,尽管这里人口众多、资源富庶,但因其不知爱抚民众,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既是汉室的后代,且又信义显扬四海,广交天下英雄,求贤如饥似渴,倘若占领荆、益二州,控扼险要,西与诸族和睦为邻,南面抚绥夷越人民,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伺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部队向南阳、洛阳地区进军,而将军则亲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过地区的百姓谁还不担着丰盛酒食来迎接将军呢!确实能做到这样,那么,统一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统治就可以复兴了。”刘备听后高兴地说:“讲得太好啦!”后来的实践,果然是按照诸葛亮的谋划进行的。二谋战“上兵伐谋”的实质是运用谋略于上至战略决策、下至战斗行动的全过程,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即“挫谋”和“设谋”。前者是戳穿并挫败敌人的阴谋;后者是设立自己的计谋,使敌就范。对敌作战,应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小的代价去换取大的胜利。《晏子春秋》中“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是对本篇很好的注解。需要强调的是,“谋战”必须建立在“兵战”的基础之上,否则势必陷入唯心主义泥沼之中。

【原文】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①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①。”

【意译】

在敌人开始对我进行战争图谋时,我方要及时运用谋略手段挫败他,使其阴谋因不能得逞而不得不屈服。《孙子兵法》指出:“用兵作战的上策是以谋略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

【原例】

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

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彻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唯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译文】

春秋时期,晋平公打算进攻齐国,便派大夫范昭去观察齐国的政治动态。齐景公设宴进行招待,当酒喝得兴致正浓时,范昭竟提出用齐景公的酒杯斟酒喝。景公说:“那就用我的酒杯给客人进酒吧。”当范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正想换杯斟酒时,晏子立即撤掉景公酒杯,仍用范昭所用之杯斟酒进客。范昭假装喝醉了,不高兴地跳起舞来,并对齐国太师说:“能为我演奏一支成周乐曲吗?我将随乐而起舞。”太师回答说:“盲臣未曾学过。”范昭无趣地离开筵席后,齐景公责备臣下说:“晋国,是个大国啊。派人来观察我国政局,如今你们触怒了大国的使臣,这可怎么办呢?”晏子理直气壮地说:“范昭并不是不懂礼法,他是故意羞辱我国,所以我不能服从您的命令,用您的酒杯给他进酒。”太师接着说:“成周之乐乃是天子享用的乐曲,只有国君才能随之而起舞。而今范昭不过是一大臣,却想用天子之乐伴舞,所以我不能为他演奏乐曲。”范昭回到晋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齐国是不可进攻的。因为,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们的礼法,又被其太师识破了。”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赞叹说:“不越出筵席之间,而能抵御千里之外敌人的进攻,晏子正是这样的人。”

三间战

在侦察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派遣、收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是频繁使用、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清代朱逢甲在《间书》中说:“用兵贵知己知彼。而欲知彼,则必用间乃知。且知,贵知之于事先。敌将至,得为备;敌非至,得毋恐。”战争历史经验证明,要战胜敌人,就须做到“知彼”,就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不惜代价,进行周密的对敌侦察。由于情报关系到战争胜负,古今中外的将帅无不费尽心机。只有占有充足的、准确的情报信息,才能产生正确的决策并实施有效的战争指导,从而夺取战争的胜利。

【原文】

凡欲征战,先用间谍,觇①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法曰:“无所不用间也②。”

【意译】

一般准备进攻敌人,必须先派遣间谍秘密探明敌军数量的多少、部署的虚实、部队的行止等情况,然后再指挥部队发动进攻,就可以建立大的功勋,战无不胜。《孙子兵法》指出:“与敌国(军)进行作战时,无时无处没有不使用间谍的。”

【原例】

周将韦叔裕,字孝宽,以德行守镇玉壁。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入齐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金货者,遥通书疏。故齐动静,朝廷皆知之。齐相斛律光,字明月,贤而有勇,孝宽深忌之。参军曲严颇知卜筮,谓孝宽曰:“来年东朝必大相杀戮。”孝宽因令严作谣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槲树不扶自竖。”令谍人多赍此文,遗之于邺。祖孝徵与光有隙,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诛。周武帝闻光死,赦其境内,后大举兵,遂灭齐。

(自《周书·韦孝宽传》)

【译文】

北周名将韦叔裕,字孝宽,凭借自身之德行而长期镇守在玉壁城。他善于抚慰和管理士卒,甚得部众拥护。因此,他所派往北齐的间谍,都能尽力搜集情报。也有为他重金收买的北齐人,从遥远的齐国送来书面情报。所以,北齐有什么动静,北周朝廷都了如指掌。北齐左丞相斛律光,字明月,既贤明又勇武,是为孝宽非常忌恨的一个对手。参军曲严颇懂占卜之术,他对孝宽说:“明年,北齐必因相互残杀而大乱。”孝宽因此命令曲严编造歌谣,说:“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就呈一斛,(以此隐喻斛律光)。又说:“高山不推自,槲木不扶自立。”然后命令间谍携带大量写好歌谣的传单,散发到齐都邺城,北齐尚书左仆射祖孝徵与斛律光有矛盾,他得此传单后则更添油加醋地报告了齐后主高纬,斛律光最终因此而惨遭杀害。北周武帝宇文邕获悉斛律光被杀身亡的消息后,高兴得立即向全国颁布大赦令。后来又出动大军,一举而灭亡了北齐。

四选战

回顾历代战争实例,凡敌我双方胶着在一起,战役(斗)进入僵持状态或屡攻不下的时候,往往需要动用“选锋”来冲破僵局,在敌人的部署体系上撕开一个口子,打进一枚楔子,以便我主力乘破竹之势歼灭敌人。在战役(斗)相持时间日久或进攻失利以致官兵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利用突击部队的勇敢献身精神重新唤起士卒的激情和斗志,无疑是必要的。

【原文】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北①。”

【意译】

与敌军作战,必须选拔勇敢的将领、精壮的士兵,组编成冲锋陷阵的突击部队。这样做一是能够壮大我军的斗志,二是能够挫伤敌人的威风。《孙子兵法》指出:“用兵打仗,没有精锐的突击部队,就会遭到失败。”

【原例】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谷郡,引乌桓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率兵出卢龙塞,水潦,道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刚、鲜卑庭,东陷柳城。未至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辎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人。

(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译文】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绍之子袁尚、袁熙逃往上谷郡,勾引乌桓兵多次进入边塞为害。曹操率兵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队进至无终。秋季七月,洪水泛滥,沿海道路不能通行,随军司空户曹掾田畴请求担任向导,曹操同意了,遂率军出卢龙塞。塞外道路因洪水隔绝不通,于是开山填谷250多公里,经白檀,历平刚,过鲜卑部落领地,向东直趋柳城。当距柳城二百里时,敌人才发现曹军的到来。袁尚、袁熙与乌桓单于蹋顿以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人,率领数万骑兵迎战曹军。八月,曹操率军登越白狼山时,突然与敌人遭遇。敌军兵力众多,曹军因辎重留在后面,披挂铠甲的很少,故曹操周围的人都很害怕。曹操登上高处观察敌情,发现敌军阵势紊乱不整,于是挥军出击,并派猛将张辽担任先锋打头阵结果大败敌军,击斩蹋顿及著名首领以下多人,收降胡、汉部众20多万人。

五步战

本篇阐述步兵与车、骑兵作战应当注意把握的原则和方法,在古代来讲,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战术指导价值。作者认为,步兵对车、骑兵作战时,一是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如果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供利用,就应该使用装备器材设置障碍物;二是要区别不同情况,针对敌人的战术行动,采取相应有效的战法,等等。这都体现了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战法的军事指导原则,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原文】

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①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①,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方。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②。”

【意译】

以步兵与敌人的战车、骑兵作战时,必须依托丘陵、险隘或树木丛生较为复杂的地形进行作战,才能取得胜利。倘若遇到开阔、无险可守的地形时,必须用拒马枪排成方阵,把步兵部署在阵内,再把骑兵、步兵分别编为驻队和战队交替进攻和防守。驻队守阵时,战队出战;战队守阵时,驻队出战。当敌人攻击我两面时,我就分兵迂回敌后进行袭击;敌人攻击我四面时,我就列成圆阵,分兵四面奋力阻击。敌人如果败走,我就立即使用骑兵追击,步兵随后跟进,这是运用步兵对敌车、骑兵实施作战的必胜战法。《六韬》指出:“步兵与车、骑兵作战,必须依据丘陵、险要地形列阵,如无险要地形可供利用,就命令我方士兵制作、设置行马、铁蒺藜作为阻滞敌人骑兵突击的屏障。”

【原例】

晋将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之险。

契丹每刍牧于营、平之间,陷新州,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契丹围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闻之,约李存审步骑七万,会于易州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挝,三入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齐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契丹列阵待之。

存审命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存审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俘斩万计,遂解幽州之围。

(自《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第二》)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