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经商50年
2181000000019

第19章 谋略决定局面(5)

李嘉诚的这种说法应该是符合实际的,包玉刚替自己杀敌,李嘉诚自然将其视为朋友,合作起来自然相当愉快。二人原来的关系并不密切,不论是在私交还是在生意往来上。他们的真正合作正式开始于九龙仓的收购。

九龙仓属于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怡和在港树大根深。要想收购九龙仓,必然要与实力雄厚的怡和系展开一番恶战。李嘉诚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即使收购了九龙仓,凯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也会以牙还牙,殊死一搏进行反收购。于是他适时从中退出,然后引包玉刚入局。这样一来,包氏变成了一个替他作战的勇士,他本人在不冒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将手中的九龙仓股票趁机卖掉,从而净赚5900多万港元。

虽然李嘉诚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但包玉刚并没有因此与李嘉诚不和,反而对李嘉诚的经商手腕深感佩服。包玉刚作为一个船王级的精明商人,是不会计较别人从生意中得到了如何多的好处,他更看重的是自己能够从中得到什么东西。李嘉诚在得到好处的同时,成全了包玉刚,满足了他收购九龙仓的心愿。虽然有人将这次交易比喻成李嘉诚让出一块肉骨头让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块肥肉。

正因为不平凡的人物有着非凡的思想,使两位华商俊杰有着愉快的合作。

李嘉诚经商箴言:

踏入新世纪,香港将充满机会,但机会不会坐着等你,若奢望机会可轻易到手的话,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8.放眼世界,对外投资

能够在广泛的发展空间里发展,定能够得到丰厚的利润。精明的商人都愿意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因此,待资金大量积累后,他们不会再满足于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获得比较机动的利益,而是不断地开拓发展空间,多方向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李嘉诚不再是一个地位卑微、生活窘迫的小堂倌了。在别人眼中,他与初来香港时相比,仿佛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震惊商界的巨富。

现在的李嘉诚手中握有巨资,本可安享晚年,但他不改往日的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此时的香港在他眼中不过是立锥之地,不能够为他提供一个足以让他发展的大空间。于是,李嘉诚开始放眼世界,他要把长实发展成为一个让世人更加瞩目的跨国集团。

李嘉诚以香港为立足点,开始了在国外的投资计划。

1986年,李嘉诚进军加拿大。李嘉诚对石油工业比较有兴趣,当时,世界石油价格下滑,石油股市境况受到影响,呈现低迷现象。如果此时收购石油股票,以后定能够获利,李嘉诚看中了赫斯基石油公司。

赫斯基石油公司在加拿大的石油业中地位很高,在加拿大境内,它拥有大片的油田,同时拥有天然气开发权,另外,该公司还有一个规模相当大的炼油厂和300多家加油站。

这年的12月,李氏家族和和黄集团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帮助下,将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收入囊中。其后,李嘉诚加快收购步伐,截至1991年,李嘉诚和和黄对赫斯基石油公司股票的占有额高达95%,其中,李嘉诚个人占有该公司46%的股票,和黄与嘉宏共占49%,牢牢地控制了该公司。

对赫斯基公司的收购拉开了李嘉诚异国投资的帷幕,接着,他继续采取了大规模的行动。

同年,世博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会后,世博会的旧址一片狼藉,各国临时搭建的展厅要么被拆掉,要么被废弃。

李嘉诚的大儿子李泽钜向他分析了这块地皮的发展前景:

为了使世博会能够办得圆满,世博会旧址虽处在温哥华郊区地带,但周边大都被开发,社区设施良好,交通便利,有利于人们往返市区和郊区之间;再加上温哥华本身没有高架公路设施,给整个城市带来了美观;另外,世博会的旧址位于海滨,景色优美,开发后的住宅楼宇价格不菲。

李嘉诚对儿子的看法较为赞同,因为李泽钜的分析非常有道理。然而世博会的旧址所占面积几乎与香港的整个湾仔区相当,要拿下这个项目,需要近170亿港元的投资。可是,一旦开发成功,将会引起非常大的轰动,定会成为加拿大建筑史上的一个辉煌。

李嘉诚经深思熟虑后,决定找几个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世博会旧址的开发。经过李嘉诚的斡旋,李兆基、郑裕彤和太平协和公司(隶属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李嘉诚占有该公司10%控股权)同时加盟。

1988年,李嘉诚与合作伙伴以32亿港元投得世博会旧址的发展权。他们的目标是:在10~15年内,在这块地皮上完成加拿大建筑史上最为宏伟的大规模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的建造。

李嘉诚的投资为当时经济处于衰退的加拿大带来了巨资,从而让加拿大政府对这位来自香港的商界伟人顿生感激和敬意。这一大规模的举措使得李嘉诚在加拿大大红大紫,为他以后在加拿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其他国家,李嘉诚也有投资项目。

英国皮尔逊公司拥有很多世界著名产业,如《金融时报》,同时,它在英、法、美的中心城市都有着一定的权益。1986年,李嘉诚以6亿港元购得该公司不到5%的股权。当时,香港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对香港的经济情况比较关注。李嘉诚在香港大举收购英资的行动并没有逃过皮尔逊这家大公司股东们的耳目,他们自然对李嘉诚起了戒心,快速地组织了反收购行动。李嘉诚见机行事,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次年,李嘉诚快速投资,买进英国电报无线公司5%股权,和买进皮尔逊股权相似,李嘉诚在1990年抛出所持有的该公司股票,获利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对英国Quadrant集团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的收购很成功。

1992年,李嘉诚与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子,前往日本发展地产。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社会潮流和趋势,是大型企业扩大发展的重要路径。李嘉诚顺应了时代潮流,没有把发展眼光局限于香港,而是拿出大笔资金投资海外,把长实推向全世界。

李嘉诚经商箴言:

坏人固然要防备,但坏人毕竟是少数,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防备极少数坏人连朋友也拒之门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防备坏人的猜疑,算计别人,必然会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既没有了朋友,也失去了事业上的合作者,最终只能落个失败的下场。

步步为营,稳步发展

在商战中,“一箭双雕、借鸡下蛋”等谋略让商家名利双收,令人佩服不已。殊不知,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也是商场中并不引人注目但卓有成效的谋略,甚至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商人必须时时小心谨慎,保持头脑冷静,以稳健从容的经商风格置身商海,不利令智昏、不贪心不足,采取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的经商策略才能长久立足于商海。

1.亮出新招,开拓市场

与一个地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如果有了新的招数,一定要尽快运用。毕竟,企业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如果不能抓住这个优势,那么即便有了新招,待自己要施展时,别人已经都会了,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

为了塑胶厂的发展,李嘉诚到意大利“偷学”技术,从意大利回到香港后,李嘉诚就开始使用新招了。

他回到塑胶厂后,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和厂里的技术骨干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然后把他从意大利带回来的塑胶花样品给大家参观。看到这些多姿多彩的塑胶花,众人异常激动和兴奋,眼中充满了美好憧憬。

李嘉诚宣布将把塑胶花打造成长江塑胶厂的拳头产品,使塑胶厂能够更好地发展。众人欢呼,一致同意。

李嘉诚很快采取了行动。他知道,要设计和开发新产品,一定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李嘉诚四处找寻,用高薪聘请了一些专业人才。然后,他把带回来的塑胶花样品交给他们,要求他们以香港和国际大众的口味为主导,尽快研发出新产品。

李嘉诚招聘来的塑胶花设计师们没有让他失望,他们从调色配方、部件组合和款式品种三个方面出发,一改意大利风格的塑胶花特色,终于开发出了新产品。

为了验证这些新产品是否能够满足香港大众,李嘉诚派人做了市场调查,然后选择了其中的一批作为主要产品,待一切工序调试妥当后,开始投入生产。

一个月过后,样品出来了。此时,已经可以把产品推销给客户了。如何给这批新产品制定价格成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后,李嘉诚没有凭借“物以稀为贵”抬高新产品的价格,而是把价格定在了适合大众消费的水平。

李嘉诚的这种做法是不无道理的。新产品虽然稀少,但如果价格昂贵,只会让消费者们望而却步,导致门庭冷落的结果。另外,生产塑胶花的工艺比较简单,一旦将产品推出市场,同行业的其他企业都有能力生产这种产品。如此一来,待塑胶花随处可见的时候,更不能从中谋利。但是,以一个适当的价格面市,定会掀起一股销售热潮,迅速占领香港的塑胶花市场,待其他企业效仿时,本企业的产品已经深入人心,其牢固的市场地位是难以动摇的,如此做法更符合经商规则。

李嘉诚的这种英明决策再次显示出了他充满智慧的经商头脑。

长江塑胶厂新品塑胶花大批上市的前两天,连卡佛百货集团公司开始经销意大利产的塑胶花了,但它没有与长江塑胶厂生产的产品发生大的冲突,毕竟,意产塑胶花的价格相当高,适合的客户群仅为少数洋人和华人中的富有家庭。

李嘉诚又开始做起了推销员,他带着自己的产品样品,走访了香港各处的经销商,把样品一一摆在经销商的面前,经销商们无不为该厂生产的塑胶花感到惊讶。他们不相信李嘉诚破旧的厂房、落后的设备能生产出如此精美的塑胶花,甚至怀疑这些产品是李嘉诚从意大利进口的。但他们的这种猜疑很快被李嘉诚消解了,因为,李嘉诚带来的样品,从各个方面来看,都与意产塑胶花有着很大的区别。

李嘉诚物美价廉的塑胶花很快成了畅销产品,各处的经销商纷纷前来订购,长江塑胶厂的生意异常兴旺。不久,塑胶花风靡东南亚。那时的香港与东南亚完全被淹没在塑胶花的世界,大街小巷,寻常百姓家,公司写字楼,汽车驾驶室等各个地方,无不摆设着精美夺目的塑胶花。

李嘉诚的一个新招给自己的塑胶厂带来丰厚的利润,这与他的果敢决策是分不开的。无论是从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还是从价格的定位上看,都能说明李嘉诚过人的经商智慧。

有时候,一个新的招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如果运用得当,它能够让一个企业起死回生。李嘉诚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市场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运用了新招,在香港掀起了一股塑胶花热潮,长江塑胶厂的员工无不拍手称快,看到了塑胶厂的光明前程。

李嘉诚经商箴言:

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想要多少,命运便会给你提供得到它的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晦的,需要你去识别。

2.稳扎稳打,把事业做大做强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而不能急于求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走过的路踩得不踏实,必然会后患无穷。只有通过稳扎稳打,才能够把产业一步步做大,不断扩大市场。

虽然长江塑胶厂先前一步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在香港,各个企业的跟风本领无不练得炉火纯青。如果一味沉溺于眼前的成功,就必然会很快遭到淘汰。

李嘉诚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他深知经商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长江现有的实力来看,如果不思进取,是很难在同行业间立足的。李嘉诚迅速作了决定,必须扩大工厂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增加先进生产设备。

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比较难了,他的决定无不与资金挂钩。没有足够的资金,心中即使有千种策略,也只是空中楼阁。此时的李嘉诚亲身体会到了个体企业的力量是多么弱小,他开始苦思冥想,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意大利之行让李嘉诚很有感悟,他觉察到了股份制的巨大优势,它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企业如果采用了股份制,在不承担无限责任的同时,还能够迅速地筹集大量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

经这么一番思索后,李嘉诚下了决心,并分作两步走。先组建带有合作性质的有限公司,待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申请上市,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他首先从亲友中集资并招纳合伙人,将筹集资金运用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先进设备的引进。

李嘉诚的第一步走得非常顺利,看到了合作集资的好处。李嘉诚充满信心,不断努力,塑胶厂的发展速度很快。1957年的冬季,长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长江塑胶厂是它的前身。为了更好地发展公司,李嘉诚等人把公司总部由新蒲岗迁往北角。由于新公司的组办,公司各人职位有所变动,大家一致推选李嘉诚出任长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此后,李嘉诚做了很多决策,他把公司厂房的生产项目分开,一处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仍有利可图的塑胶花。另外,李嘉诚开始着手研究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以便学以致用。

为了能够让公司主打产品塑胶花的销路更好,李嘉诚瞄准了欧美市场。毕竟香港的塑胶花市场已经基本上达到饱和状态,无法再开拓空间,所以,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有大起色。而欧美市场却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如果能够把公司的产品远销海外,定会获益多多。

问题随之而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对华采取了贸易垄断措施,香港华人的出口贸易只能局限于东南亚。当时,香港洋行几乎垄断了整个香港城的对外贸易,要想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必须通过洋行。

洋行是中西贸易的纽带,它在欧美市场有着自己的分支,或自己是某个西方商行的分支,它有着固定的客户群。香港的塑胶花能够进入欧美市场,几乎是通过洋行才做到的。

李嘉诚的公司同样收到了一些洋行的订单,甚至有一家想独家代理长江公司的塑胶花。换作其他公司或企业,那些厂家无疑会求之不得,愿意马上签订合同。然而,李嘉诚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要想使公司更好地发展,必须要掌握交易过程中的主动权,否则只会让别人引导甚至误导自己,难免会对公司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把公司产品全让一家洋行代理,那么,公司对自己产品的市场营销状况一概不知,只能够按照代理方的要求去做。这样的做法还会导致生产商辛苦劳作却未得到丰厚利润,而作为中介的代理商却挣得盆满钵溢。

李嘉诚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发现海外的批发商们也想省去洋行这样的中间商,与生产商直接商谈,毕竟,这样的做法对双方都有利。

李嘉诚一方面派人前往欧美市场,与欧美批发商取得联系,以便合作;另一方面,李嘉诚关注香港市场动向,一旦获悉海外批发商入港,立即与他们商谈产品批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