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你真棒!
2182800000021

第21章 父母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舞台(3)

“我知道女儿在严寒中生活得太久,充足的阳光才能融化心中的冰层。于是我天天讲,时刻关注女儿的心情。也许心诚则灵吧,讲到第15天时,回到家我还未来得及开口,女儿抢先说话了。

“‘妈妈,你的心情好不好,有什么烦恼告诉女儿好吗?’”

心灵的冰顿时化成滚滚热泪,母女两人的心真正通了。

这一通不得了,家庭气氛全变了。

原来总是唉声叹气的女儿,如今经常哼着小调;原来走路萎头耷脑的女儿,如今总是蹦蹦跳跳。

活泼的小燕子飞回来了!

“温暖的阳光洒在女儿的身上,女儿也走出心中的阴影,扔掉动作慢的毛病。这真是:愉快愉快,心情愉悦,动作就快;快乐快乐,越快越乐,越乐越快。舒展的心情带来了成绩的跃升,从倒数第十名升到前十名。”

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的转变其实是心态的转变,这难道不值得许多家长们借鉴吗?

13.不妨走进孩子心灵

这是一位父亲解决了儿子沉溺游戏机的故事:

那段时间,上初中的儿子迷上了游戏机,就像是烟鬼迷上了鸦片一样不能自拔,而且技艺超群,别人一个筹码只能过一关,他轻而易举地能通十几关。到最后,连游戏机室的老板都怕他。我们父子之间的矛盾,在游戏机的漩涡中逐步升级。“打”是家常便饭,最绝的是让儿子跪在搓衣板上,头上还顶着一盆水。为了“监视”儿子的行动,每天放学时我就“守候”在校门口,把儿子“押送”回家。

但是,我知道我能控制儿子的行为,却控制不了儿子的思想,面对这种状态,我也无可奈何。

我们便经常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发展到极点是儿子离家出走,不是一次,而是好多次。记得有一天下大雨,儿子冲出家门,父亲就顶风冒雨到处找,十几家游戏机房跑下来,筋疲力尽。靠在墙根,望着灰蒙蒙的天空,连绵不断的雨打在我的脸上,无尽的愁绪涌上心头。我长叹一口气,感慨地说道:生命如果能回头,说一万个也不要孩子。

后来,我知道了赏识教育,知道了治儿子沉迷游戏机的问题犹如治水,只能疏,不能堵。

我开始站在儿子的角度做换位思考,于是发现游戏机有个优点:会赏识。每过一关,都会有“你真棒,你真行”的赏识语,儿子在打游戏机中找到了一种征服感。

我开始尝试着走进儿子心灵,融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儿子的游戏机问题。

于是,有一天当儿子心情烦躁、坐立不安的时候,他对儿子讲:“今天带爸爸也去打打游戏机好不好?”

儿子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愣住了。但转念一想,去也无妨,于是点点头。当我们俩来到游戏机房时,把老板吓了一跳,还以为我来找麻烦的。两人玩了一个下午,在回家的路上,我发现儿子有话跟我说了,我看到一丝光亮。

以后的日子,儿子依然想玩游戏机,只是我再也不打儿子,儿子也同意先把作业完成。

于是我能感觉到我们之间的冰层在逐渐融化着。

儿子中考后,我经过深思熟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为儿子买一台游戏机。我是这样和儿子说的:“儿子,爸爸相信你可以成为一名电脑专家,所以家里决定给你买一台带光碟的游戏机,爸爸够朋友,你也要够朋友。你要把玩游戏机的时间安排好,要让游戏机成为你学习的动力。”

儿子一阵惊喜,眼泪如潮水般地涌出来,自然这份感动也化为一种动力。儿子住校,周末回家后,我让儿子玩游戏机放松一下,儿子却说再看一会儿书,因为老师讲的一个问题还不大懂。那时候,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一年前那个打死也不服的儿子。

过了一段时间,我对儿子说:“儿子,你现在玩的是别人设计好的程序,将来你要自己设计程序给别人玩才更好呢。”儿子果然开始对电脑感兴趣,他说他上大学一定要考计算机专业。

而最让我这个父亲欣慰的不仅是儿子的游戏机问题,更重要的是儿子懂事了,懂得关心体贴父母了,有心里话也愿意和我讲了。

儿子后来说:“当时我根本不愿意离家出走,外面没有家庭的温暖,但在家里,找不着人讲心里话,觉得很痛苦。”

现在我明白了,许多家长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是因为家长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

14.为什么我与儿子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

一位在我之前移居美国的朋友聊天的时候说——

当年远涉重洋来到美国读书,就是想孩子。

儿子在中国,我在美国,亲生骨肉天各一方,这对一位年轻母亲来说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啊!打电话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几乎每天晚上,我总要给中国的老家打一个电话,听听儿子从电话那一端传来的声音。

电话费成了我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是那样地省吃俭用,精打细算。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了三四年,我先后将丈夫和儿子接到了美国,我们如愿以偿,在美国建起了一个家。

不久,儿子读书了。

随着儿子的一天天长大,我对他产生了一种陌生的感觉……

每次考试,他总会犯一些愚蠢的错误。

所以,考试后,等到卷子发下来,我总要一边帮他分析试卷,一边批评他的粗心大意。

有时候我忍不住会骂他:“你这个人,真使我伤心透了!”

但渐渐地他开始这样来回敬我:“妈妈,你怎么对我要求这么高?我的一些同学拿着成绩单回家,他们爸爸妈妈会说:‘很好,考试成绩不错,我儿子真聪明,我为你感到骄傲!’我比我的许多同学都强,妈妈,你为什么只会看到我的缺点,而从不为我感到骄傲呢?”

终于,我发现,当年儿子在中国的时候,一条电话线把我们连在一起,我与儿子亲密无间;如今,儿子来到了我的身边,但我与他心理上的距离在一天天拉大。

除了叹息,我不知如何才好。

我深深理解我的这位朋友的心情,因为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觉和经历,毕竟,望子成龙不仅对中国人,即使是对世界上每个国家的人来说,都是如此。

但我的这位朋友不知想没想过自己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自己的这种态度会把孩子推向一个什么样的境地?

15.他们为什么如此自私

以下是一些从国内报纸上摘录的文章:

根据《重庆日报》报道:

同同是沙坪坝某幼儿园小一班的学生,今年3岁了。

刚开学不久,老师就发现同同总把自己的东西藏起来,不许其他小朋友用。

9日上午,记者在幼儿园见到同同,他正独自一人坐在教室一角的桌子边玩拼板。见有人来,同同连忙用手盖住,趴在桌子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你玩什么?能让阿姨玩吗?”记者问。

“我什么也没玩,我只是想睡一会觉。”同同慌张地回答。“阿姨,我请你吃口香糖,你先去寝室,我一会过来给你拿。”

到了中午,记者再找到同同,他当即惊慌失色:“妈妈每天只给我一个糖,不准多吃。我没多余的请你。”说着,同同从枕头下摸出一只口香糖,边说还边把口香糖放进了自己嘴里。

李老师告诉记者:“同同只是幼儿园‘自私族’中的一个。现在不少小朋友很自私,这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因为他们十有八九都会告诉你,这是他们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教的。”

以上这些情景,虽不是全部的现象,但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个故事的一个最大的恶果就是使我们的孩子会从中得到一个错觉,会使他们认为,付出同情心的同时,换来的是恶报。从而让他们对社会,对别人保持着一幅冷漠的姿态。

如果你从小就教孩子这样做,你想没想过他们会成为自私而冷漠的人?而到了孩子对自己的父母都付不出同情心和爱心的时候,做父母的可感到痛心?

16.不给孩子钱是对还是错

陈屹女士给我们描述了她亲身参加过的一次社区服务活动。

一次我作为义工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书展,帮孩子们选书和收钱。

三天的活动,给我安排了一天。

学校安排每个班有30分钟时间购书。小班的孩子都拿着一个信封,上面写着所带的金额,有的注明父母希望孩子买到的书目,因我在这里服务,所以我儿子和女儿来买书时,我就让他们随心所欲买了几十美元的书。

书价虽然贵,但它终究是知识,再说也是为学校活动作贡献,就多买一些吧。

在一队买书的孩子中,我看到两个闷闷不乐的华裔孩子。

我认识她们的父母,便主动上前问他们:“你们有问题需要我帮助吗?”我这么一说,她俩反而不好意思地躲开我的视线。

我看到其他孩子在兴致勃勃地交换刚刚买的书,惟有她俩两手空空,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我问她俩想不想买书?她俩犹豫半天就说自己没钱。

我说:“那你俩去挑本自己喜欢的书,我来付钱。”之后,她俩各挑了一本书,同学们都过来争看。

事后我想,这事是否要和她俩父母讲呢?父母没给孩子钱,肯定有她们的理由,而我过多的去问,是否会能上能下了人家的家规呢?

犹豫很久,我还是给两个孩子的家长打了电话,向她们的母亲做了解释。

听了两个母亲各自的解释,我也得到一点启迪。

一位母亲说:

“我没给孩子钱,目的是让她锻炼自己,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和压力。”

另一位母亲讲:

“我家的书已经很多了,她这么小,还不懂什么书好,什么书目前暂时还不需要,所以没给她钱。”陈屹女士强调:两位母亲的话都有道理,而且他们都非常善良,但她们却忽视了学校办书展的目的。

学校一方面是通过书展培养孩子爱书买书的习惯;一方面是通过学生买书,家长会可从书商那里拿回一些提成,这些提成可用于孩子今后的各种活动。

家长会是为学生服务的,不仅服务者分文不取,完全是作奉献,而且家长会还要为学生组织活动的费用找来源,当然也靠类似书展这样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得到一些收入。

这些观念,由于各国制度不同,所以新的移民没有这种在索取的同时要回馈于社会的意识。

我不知道父母们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17.小小年纪为何自杀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在媒体上屡见不鲜。

武殊是一个漂亮的16岁女孩,上初中时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中考的时候她在舞蹈、篮球、作文等方面都被给予加分奖励,但是现在她却多次想自杀。

她已经多次向专家就有关自己想自杀的想法进行了心理咨询。

“我被网友欺骗,我考试不好,我被老师呵斥。”所以她觉得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

1998年6月,吉林省长春市一初三女生,因“老师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论”卧轨自杀;

1996年6月,河北省鸡泽县一小学五年级男生因考试不及格被罚款,最后服农药自杀;

1995年9月,香港连续发生两起“精英班”学生跳楼自杀案件,其中年仅10岁的健仔是从18楼跳下,当场死亡。

根据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低龄化严重。

“挫折教育”这个崭新的词于是跳了出来。

美国的教育专家告诉我们,一个孩子的成长,总是吃“甜”是不够的,还得吃一些“苦”。

这样,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营养才能平衡,才会明白生活并不仅仅是巧克力糖,才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懂得咬牙而不是皱眉头。

一百个胜利,有时候不及一个挫折。

挫折教育,是孩子必需的;挫折,是孩子严峻却有用的教师。

光让孩子坐滑梯和空中索道是不够的,虽然那样很好玩,很惬意。成长中会有挫折,让孩子自己爬山,摔几个跟头是必要的,这样才可能爬到顶峰。

对中国的孩子来说,挫折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需要。

“青少年心理特点是冲动性强,阅历比较欠缺,心理的承受力较差,遇到事情选择面比较盲目,容易走极端。”一位专家分析说,“现在的青少年成长比较顺利,但心理脆弱,受到一点挫折就悲观失望。”

“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的脆弱外,还跟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

这位专家指出,生命与死亡教育在我国教育中仍然是一片空白,而在国外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有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

18.你的孩子潜力无穷你知道吗?

时间:1967年11月2日。

地点:日本。

一声清脆的枪声,一条生命像露水一样消失了。

日本哲学家森田先生流下了惋惜的眼泪。

死囚犯叫岛秋人,他是在死囚牢中才开始写诗的,服刑后他的诗被整理成书——(遗爱集)。

人们不禁要问:“以前这位诗人怎么样呢?为何在狱中才开始创作呢?”

岛秋人从小被人们认定为“没有才能”的孩子,他在小学时被人认为是一无长处的劣等生。

成绩总是班上最差的,每个学科的成绩都很差。

甚至在岛秋人成人以后自己也曾写道:“我的智商指数低,是个进过精神病院,得过脑炎的最差的人。”

因为“学习不好”受到同学与父亲的冷遇与排挤。

可怜的弱小心灵是孤独的,为了躲过父亲与老师的打骂,他只好整天藏在草丛中和岩石的背后。成人后性格渐渐乖僻,动辄打架、偷盗,终于在24岁时因偷盗失手杀死一个女人。

岛秋人从小到大没有受到什么表扬。仅有的一次却使他终生难忘。那是他的美术老师当众对他说的话:

“你的画虽然拙劣,可是构图很好!”岛秋人在狱中仍然对这次表扬时时回忆。后来通过通信,老师鼓励他写诗,使岛秋人的灵魂起死回生。

再来看一个故事:

现代科学史上有一位非常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是史蒂芬·霍金,只要是对宇宙学有点了解,就不可能不知道他。

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他是一个很普通正常的小男孩,很慢才学会阅读,在校的学习成绩从未在中等以上。在他12岁那年,曾经有人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不可能成才。

但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看星星能让他痴迷。他一旦对某种东西有兴趣,就会百分之百地专注。

一次他坐在他农村亲戚的拖拉机上研究零件构造时,其他孩子爬到他的头上,而他根本就毫无感觉。

他喜欢玩游戏,喜欢设计规则,对发明复杂的游戏非常在行,喜欢思考不可思议的东西。

尽管他后来身体残废,但残缺的肢体并没有阻挡他的思考。

就是这位身有残疾终日坐在轮椅上、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的史蒂芬·霍金,却被全世界广泛尊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因为,他惊天动地的学说彻底地改变了我们人类的宇宙观。

事实证明,哪个孩子都具有卓越的才能,而且,无论哪个孩子的才能,都会像芦苇的嫩芽一样笔直向天空生长。

然而,究竟是谁在拔掉这些嫩芽呢?如果父亲早一点发现岛秋人的才能,结局将会怎么样呢?曾经有人作过这样的计算,如果把全世界整个电话系统网络同人的大脑作一比较的话,那么,整个电话系统只有一粒豌豆那么大。

塞缪尔教授发现,在任何一瞬间,人的大脑中有十万到一百万次化学反应在进行着。

按照阿纳卡依教授的观点,整个人的大脑,就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电路网络,每一个网节就是一个脑细胞,人脑大约存在一百亿脑细胞。

如此众多的细胞,大部分在人的一生都处在休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