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犹太人一生信奉的传世智慧
2193800000019

第19章 做人智慧(2)

哈西迪派是正统派中一个神秘主义教派,他们坚持认为救世主弥赛亚自天而降是犹太人的惟一希望,反对搞各种形式的犹太复国主义。他们独善其身,很少与其他派别的犹太人交往,男子们蓄着大胡须,穿黑色外套、戴黑色宽沿帽,无论穿着举止都不允许有一丝马虎。

改革派正好与正统派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继承了犹太启蒙运动思想,主张消除任何使犹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使犹太人从孤立的阴影中走出来,融入世界民族之林。他们认为犹太人并非一个独立的民族,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仅仅限于共同信仰犹太教而已,所以犹太人不应当去追寻独特的犹太民族国家或独特的犹太文化;犹太教也仅仅是一种宗教而已,不应当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使人们的举手投足都受到教规的各种限制。

改革派的观念在东欧、德国的犹太人中毫无市场,但是在美国等一些较为宽容的移民国家则比较盛行。但二战中,**残酷屠杀犹太人的血的教训,使温和的改革派们也转变态度,强硬地支持成立以色列国,使犹太人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容身家园。

保守派教徒主张将犹太宗教与犹太文化、犹太民族主义融为一体,并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他们严守犹太教规和与饮食禁忌,但对于其他的律法与传统礼仪,则在原则上接受,在实际运用中颇为灵活。

保守教派的理论观点是:犹太教是一种不断演进的宗教文化。它并不简简单单地是犹太人生活中的一个孤立部分,而是既为宗教,又是文化,是犹太民族的主要标志。

犹太宗教与犹太民族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犹太人可通过民族主义之途,回归到犹太教信仰的怀抱之中,一个犹太民族家园将成为犹太教的精神中心及文化、宗教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没有历史语言和自身文学的民族只能算是一座吉普赛人大营。

感悟:

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与这种迎合时代多元化不断进取的思想关系密切相关。犹太教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是因为犹太人在艰难困苦中,不仅没有被打垮击溃,反而以巨大的向心力,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他们不仅没有落后于时代,而且走在了世人的前头。

6.只有一个权威——上帝

在追求永恒的价值时,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智慧箴言

在一个重要的逾越节庆典中,犹太人自始至终都只呼一次摩西的名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犹太人有一个传统,他们一向不愿意把一个人哄抬得太高,使他居于太崇高的地位,而自以为是。所以,虽然摩西有大恩于犹太人,但仍然不能例外。

换言之,假如将一个人予以“神格化”,这便违反了犹太人的传统。犹太人对优越的领导者也表示敬意,但是,他们并不会使一个人成为偶像,因为惟有神才是他们最崇敬的,领袖也只是众人的一分子。

在犹太人的心目中任何卓越的领袖,都绝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由包围他的人共同烘托,才能显出他的伟大。领导者犹如一面镜子,因为他能反映出众生相来。根据《犹太法典》的记载,摩西就是那一个时代里的犹太人汇集时所迸发的火花。

摩西是出现在犹太人的历史中的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圣经上说,摩西从埃及人的魔掌中,救出以色列子民,使之到达巴勒斯坦以前,他总是坐在岩石上面;虽然他是一位领导者,但是并没有人替他搬一张舒适的椅子,他也没有坐在轿子上,让人们抬着他走。在犹太人的传统中,领袖和人民总是平等的。

领袖是族人的一分子,所以绝对不可能有一个领袖是超人或是神。

所以,犹太人没有铸造摩西的铜像,也没有把他的形象画下来,以供瞻仰,因为犹太教是禁止崇拜偶像的。

没有一个人能够像神,只有神才有绝对的权威。因此在世界上,再也没有另外一个民族,能如同犹太人一样,这么相信在神前的平等——领袖和众人一样。

为此,犹太人特别嫌恶虚饰,蔑视谄媚权威的人。

以色列建国至今,无论总统、首相或是其他官僚,当他们处在犹太人之中时,就绝不打领带;只有在接见外宾时,他们才会穿上正式的服装,并且打上领带。所以,凡是造访以色列的旅客们,看到官僚都很平易近人地与人打交道,甚至连服装都不拘形式时,一定会大吃一惊,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其实,这就是犹太人的领袖观。

也正是这一观念,在犹太人中,领袖能够把自己当作众人中的“一分子”,不敢居于权力之上,而为自己的人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但是,作为产生领袖的人们也因此乐于反省自己。在犹太人心中,领袖与人民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卓越的领袖所带领的民族定非顽劣之徒。因此,当下层阶级的人们,在埋怨他们自己的领导者之前,先会反躬自省一番,因为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领袖。

基于此,犹太人是世界上把领袖与众人关系处理得最恰当最和谐的民族。正是把握好了领袖和众人的关系,犹太人才在近2000年被迫害的历史中,靠着领袖牵引着人民、人民拥戴着自己的领袖,顽强生存下来。

感悟:

一听到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敬畏他的伟大而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但事实上,我们对他的伟业当然可以有尊敬之情,但绝对不可以将其神化。对待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物,最朴素,最真挚的态度是:他是人,我也是人。

7.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

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受不尽的资产。

——智慧箴言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一艘船在海上航行,船上坐着许多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和一位穷困潦倒的拉比。在言谈中,富翁们情不自禁地炫耀起自己的巨额财富,互相争执,不可开交。这时,穷困的拉比说出了自己的高见:“要论财富吗?还是我最富有,只是现在我还无法证明这一点。”好像冥冥之中果真有上帝的安排一样,航行途中,一群海盗无情地袭击了这艘船,富翁们引以自豪的财富被洗劫一空,个个都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海盗离去之后,这艘船因为缺乏继续航行的资金不得不停泊在一个港口。船上的乘客都下了船,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谋生。这位拉比因为拥有知识而被人们所器重,他被当地的居民请去当了教师,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高尚而幸运的人才能从事这一职业。而那些与拉比同行的富翁却朝不保夕,艰难度日。后来,富翁们由衷地告诉拉比:“还是你说的话对,拥有财富的人会一夜之间失去一切,而一个有学问的人会永远富有。你拥有学问就等于拥有了一切。”《塔木德》圣典,就充分体现出犹太人的求知热忱。《塔木德》被誉为“犹太智慧的基因库”,而作为希伯来语音译的“塔木德”一词的本意正是“钻研或研习”。以“书的民族”而著称的犹太人确有一种读书爱好。在大多数犹太人看来,喜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博览群书的人会备受人们的青睐。曾经长期与犹太商人打交道的日本富商藤田在谈及对犹太商人的印象时就深有感触地说:“一旦接触犹太人,你就会明白,犹太人是‘杂学博士’。”与犹太人进餐时,他们的话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体育、娱乐等各个领域,你不得不为其知识的广博而吃惊。即便一般认为与商业买卖没有多大关系的东西,犹太人也有相当的了解。比方,栖息在大西洋海底的鱼的名字,汽车的结构,植物的种类等等,其了解的程度几乎与专家相同。这些广博的知识不仅丰富了犹太人的话题和人生,而且对犹太人做出正确的判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刻苦求知的优良风尚的滋养下,犹太人形成了独特的教育观。

感悟:

很多人抱怨社会上没有自己立足之处,抱怨竞争太激烈。但他们没有想过自己有多少资本可以与别人竞争,这种资本就是知识。一个没有知识技能的人,是永远找不到立足之地的,尤其是在这种迅速发展的社会中。

8.教育使人懂得做人的真理

教育的结果是使人懂得真理,所以它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智慧箴言

在犹太人的历史传统中,宗教和文化教育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犹太人看来,人一生有三大义务,而教育子女当位列其首。《圣经·申命记》中说:“听着,唉,以色列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唯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须铭记在心。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都要谈论它们”。《圣经·箴言》更明确地告诫以色列人把教育儿童作为毕生最重要的事情,如:“父亲要给子女的教诲,就是智慧之言”;“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背弃你母亲的教导。”犹太人之所以如此强调成人对子女的教诲与指导,是因为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虔诚、平和、优雅的个人性格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中世纪以来,遍及欧美的犹太社团都极为重视教育与学术研究。尽管“世界对犹太人的态度是黑暗的,但学术的光不会熄灭”。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知识的人,犹太人对教育怀着极高的热忱,“上学成了他们的期望,智力受到赞扬,高学位为他们所追求”。以色列建国以前,犹太复国主义者就试图把教育作为复国的手段之一。建国以后,以色列历任领导都很重视教育。用前总理夏扎尔的话来说,“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前总统纳冯教授在卸职以后又勤勤恳恳地当上了教育部长,而且还干得极为投人。这在其他国家是极为罕见的,而在以色列却十分平常,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真正认识到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著名科学家卡齐尔1978年卸去总统职务之后,毅然来到了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和特拉维夫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并常常给学生上课,三尺讲坛成了他的工作领域。以色列历任政府尽管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不尽相同,施政纲领也各有差异,但在教育问题上的政策却始终如一。它们都“遵循前辈的传统,把教育视为以色列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以及开创未来的关键。教育制度的目标,是把儿童造就成这个由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人共处的民主和多元社会中富有责任感的成员”。

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更不是仅仅为了粉饰舆论,而是实实在在地投入,千方百计地为教育创造条件。《塔木德》上曾经指出:如果学习是最高的善,那么,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便是仅次于学习的善。因此,许多犹太社团都把教育投资视作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从上世纪的一本年鉴上我们可以看出阿什肯纳齐人的教育观:每一个社群都抚养年轻人并且每周为他们提供去学院院长处学习所需要的经费。他们还支持每个年轻人辅导两个小孩,以便他能和他们口头讨论他已学过的《革马拉》……从而体验《塔木德》观念的精妙。小孩将由社群慈善基金会或公共食堂提供伙食。如果社群是由100个家庭组成的,那么它至少要抚养300个青年和儿童。一个家长将被指定抚养一个青年和两个儿童。在整个波兰王国的犹太家庭中,几乎没有不潜心钻研《托拉》的人。要么家长本身是个学者,要么他的儿子、女婿或在他家吃饭的青年是学者……在每个社群,学院的院长都享有盛誉,富人和穷人均听从他的教诲。没有人对他的权威性表示疑问。每个人的行为都顺从他的吩咐。他手持木棍和鞭子,惩戒和责打越规者,颁布法令和禁令,建立护卫队。但是,每个人都热爱学院的院长。由于学习和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单靠社团本身来筹措,往往力不从心。为此,犹太人把教育事业与慈善传统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把“什一税”作为追求学问的经济支柱。犹太人很早就接受了“什一税”的观念。关于“什一税”的用途,犹太教律法上虽然有很多详细的规定,但有一点极为明确,即什一税首先要用在“那些把时间都花在研究《圣经》和其他典籍的人身上”。此外,一些犹太商人在发迹之后也纷纷解囊,为教育和研究提供经费。在他们中间早已达成一种共识:发财致富并非最终目的,而要以金钱来“购买生活的权力”、“购买知识与经验”。直至今天,犹太人捐款的第一投向仍是学校建设。在以色列的一些大学里,奖学金、研究基金都由外国犹太商人提供,很多教学设施如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室等也由犹太富商赞助或捐赠。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三所最有名的大学中,至少有一半董事是外国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在他们看来,帮助以色列兴办教育才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把钱投入文化事业甚至比帮助以色列购买军火更有实际意义。以色列建国以后,历届政府一直在教育方面投入了较高的经费,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犹太民族是个具有古老文明传统的民族。热爱知识、重视教育是犹太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早在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就把教育作为复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在巴勒斯坦出现的犹太人组织是犹太学校。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就已建立了两所大学和许多中心小学。

以色列历届领导人一直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看做一个关系到民族生存与否的根本问题。教育立国、科技立国是以色列从成立之日就追求的目标。他们认为,如果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建立一个模范的社会,则以色列在战场上将处于军事劣势,在国际上得不到尊重,也无法吸引众多的犹太人来定居。这样,以色列就无法生存下去。

为此,梅厄夫人说过:“对教育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投资。”

夏扎尔也曾说过,“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

伊扎克·纳冯则更直截了当地说:“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以色列建国后,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

1949年以色列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这是这个国家最早制定的几个法律文件之一。1953年颁布了《国家教育法》,1969年颁布了《学校审查法》,等等。这一系列法律的制定,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形成了以色列特色的教育制度。

以色列在教育方面投入了较高的经费。从20世纪70年代始,以色列教育经费始终高于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最高的1979---1980年度竟达8.8%。在一个四面树敌、困难重重且军费开支相当高昂的国家,教育投资能达到这一水平,确实不容易。

以色列教育投资之高,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正是因为有了较高的教育投资,以色列教育才有了迅速发展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