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浙江人的创新思路
2198700000015

第15章 科技开路,靠科技创新独霸天下(2)

但邱继宝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他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也受到治理整顿下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利润十分微薄。当时,一些人鼓动他去搞房地产,丰厚的利润对于商人来讲永远充满诱惑。就在这个时候,邱继宝听从了着名经济专家吴敬琏的建议,加大力度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掌握核心技术,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6年之后,当吴敬琏又一次踏进“飞跃”大门的时候,“飞跃”早已是今非昔比。鳞次栉比的厂房昭示着一个现代化大型企业的崛起。邱继宝自豪地对吴敬琏说:“吴老,我向您汇报,以前我们一台缝纫机才赚一包香烟钱,现在,我们一台缝纫机可以赚回一辆奥迪车。”

缝纫机制造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产业。长期以来,我国在这一行业发展缓慢,产品始终在中低档徘徊,世界缝纫机市场一直被美、日等国的品牌机所垄断。这种由发达国家一统缝纫机市场的局面在新世纪到来之初最终被浙江飞跃集团所打破。飞跃集团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和出口基地,产品的60%输往亚洲、欧洲、北美和南美地区的80多个国家,飞跃产的高速包缝机、绷缝机占世界总产量近50%,特别是其生产的多功能家用缝纫机更被我国外交部指定为外交礼品。

现在,邱继宝可以自豪地宣布:有缝纫机的地方就有“飞跃”。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使邱继宝懂得: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要靠质量,而提高质量的关键是提高科技含量。6年来,飞跃不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已经获得国家专利100多个,许多产品占据了国际市场的潮头。飞跃集团还把技术创新活动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采取“生产一代、试制一代、构想一代、储备一代”策略,不断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来,高速包缝机刚下线不到半年,高速平缝机也投入批量生产。

邱继宝自豪地说:“你说这个缝纫机有什么呢,不就是一点铁,一点铜吗?怎么能这么赚钱,因为它的芯片是我们自己开发的,我们卖得贵,这就是在卖技术的钱。”

后来,吴敬琏又给邱继宝建议,能不能开发其他小家电产品,邱继宝信心十足地说:“我们要么不做小家电,要做就做中国的飞利浦。”

邱继宝还有个出名的故事就是,当年朱镕基总理称他是“国宝”。那年,朱总理到邱继宝的厂里进行考察,听说邱继宝搞的是工业缝纫机,大为吃惊,因为当初朱总理在上海当市长的时候,亲自抓国有企业的工业缝纫机项目,最终还是未能搞成,他没想到在浙江台州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地方,又是这样一个青年农民,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居然把工业缝纫机搞成了。朱总理更没想到的是,原先上海那家国有企业的副总,后来也来到了邱继宝的公司打工。

吉利的自主创新

多少年来,在底特律、法兰克福、巴黎、东京四大国际车展上,担任主角的都是国外的汽车集团。可是,2005年9月的法兰克福第61届车展,吉利人毅然在法兰克福展馆上空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凭借创新勇气,敲响了品牌汽车走向世界的铿锵前奏。吉利汽车从代表中国汽车工业在第61届法兰克福车展登台亮相后,便成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象征之一。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伟大国家,怎么可以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现在哪一个汽车着名品牌属于中国自己的?奥迪是中国的吗?桑塔纳是中国的吗?本田是中国的吗?丰田是中国的吗?没有一个!这些品牌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于是,这家“农民企业”,依靠自主创新与众多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汽车集团展开了一场较量。只用了短短8年的时间,吉利集团就进入了中国汽车企业十强:市场保有量已达45万辆,具有年产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向全世界发布的“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上,“吉利”以55.37亿元品牌价值跻身前百强。

吉利汽车强大与腾飞,来自于日益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造血功能”为吉利的腾飞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的中流砥柱。通过自主创新,吉利汽车有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杀手锏”:自产变速器和发动机。

汽车变速器的生产是汽车工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轿车的自动变速器一直是国内空白,目前国内生产的自动挡轿车,其变速器基本依靠进口。原国家计委曾把它列为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并在上海和天津两地安排巨资进行研发。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地都没有取得成功。然而,吉利集团却从中发现了契机,他们把已经下马的天津自动变速器项目组的负责人徐滨宽请到厂里,不到两年时间就把自己的汽车变速器研发成功了。现在,吉利集团是国内汽车生产企业中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器的企业,并形成年产3万台的生产能力。在汽车的另一核心技术——-轿车发动机的开发方面,他们同样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开发了排量从1.0到3.0的全系列轿车发动机。他们开发出的“中国龙”跑车,发动机耗油省,功率大,达到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被李书福称为“吉利的原子弹”。

宁波吉利变速器公司总经理徐滨宽介绍说,公司自主研发的变速器和发动机,可以随着车型的变化而变化,而从国外买来的或者是委托别人设计的,就要受到人家的技术限制,开发空间就小。他们生产的自动变速器一点不比国外产品差,但价格只有进口的三分之一。

为了实现自主创新的目标,销售额仅有几十亿元、企业扩张急需资金的吉利,勒紧裤腰带,投下3.5亿元创建现代化的汽车研究院。几年前,吉利“美人豹”第一款原型车,严格地说,只是一个敲打出来的车身。如今,在宁波开发区的生产基地,我们看到的是全新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厂,冲压线、焊接线、涂装线、总装线丝毫不比跨国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工厂逊色。以前几乎全是手工作业的焊装线上,先进的机器人承担了最关键的车身焊接工序,侧围和车门一次冲压成型。

截至目前,吉利共获得了7项发明专利、30项新型实用专利、37项外观专利,应用了53项“四新”技术,获得了13项科技成果,为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创建闯出了一条道路。

如果把当今做汽车的分成两类,就是合资的和不合资的,那么李书福无疑是后者的强硬代表。吉利汽车在融入国际化的事业里,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始终掌握品牌自主创新的主动权,立志成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领跑者。

现在,许多汽车企业的优势在于有国外的品牌和技术,有国内的市场,有充足的资金,吃喝不愁。因此就没有把大的力气用在自主品牌的开发上。国外的投资者,不论是德国的、美国的还是日本的,他们瞄准的是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市场,他们既不愿意让中国的产品去参加国际市场的角逐,用自己的左手去打自己的右手,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合作者有自主品牌的产品问世而占领自己已有的市场。考虑到这些不利影响,吉利决定不与外方合资,放开脚步闯荡。

在国际技术交流方面,吉利汽车在完全掌握话语权的前提下,致力与专业的模具、底盘、发动机、变速器、造型等研发公司进行合作,不用向外国人交纳品牌使用费、技术转让费、散件购买费等,保持了核心竞争力。吉利还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开发一款新型轿车体系,并同步带动有关零部件项目开发。从这个开发项目得到的设计经验、研发能力,将有利于业界全面提升在国际汽车供应链上的地位。业界人士评价认为,吉利与马来西亚IGC公司合作项目标志着民族自主汽车品牌已经迈向成熟化发展阶段。

自主品牌是一杆旗,吸引了有志于发展中国百姓车的行家里手汇聚到这杆旗下。吉利已经从“家族时代”走到了“经理人时代”:一汽汽研所原副总工程师杨建中、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原院长张克等一批国内外汽车研发领域的领军人物,相继加入到吉利汽车的研发行列。还有许多在政府部门做过官员、在汽车行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也纷纷来到吉利。同时,吉利未雨绸缪,一边造车一边“造”人,办起了浙江吉利技术学院和北京吉利大学等院校,3名院士加盟,培养出一批批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成了吉利冲击世界汽车高地的主力军。

吉利汽车的人才战略越来越趋向国际化:早在2004年4月,韩国大宇公司原总裁沈奉燮就加盟吉利,任吉利集团研发副总裁。2005年1月7日,吉利集团在美国举行“底特律吉利之夜”华人座谈会。李书福向当地的70多位华人汽车工程师发出邀请,高薪聘请他们来吉利创业。

在国际化进程中,吉利汽车依靠自主创新带来的低成本扩张成了占领市场的“利器”。吉利集团依靠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在投融资、新产品开发、企业管理等方面有效地控制了制造成本,尽可能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率,使整个集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吉利集团的大胆实践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马来西亚出席了“吉利与IGC集团就整车及CKD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联组讨论会上,听取了李书福关于“自主创新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根本出路”的发言。

吉利集团的成功经验被国家科技部推广:去年10月26日,科技部在北京召开了“吉利现象——-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研讨会”,接着指定吉利汽车参加“十五”期间“中国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

“让吉利品牌汽车走向世界!”李书福经常说的这句话,表达了他的国际化梦想和信念,具体落实到数字上就是:吉利要将三分之二的汽车卖到海外市场。我们期待着李书福梦想的成功。

“山蒲照明”的创新之路

据浙江省科技厅的资料统计,企业已经成了浙江省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企业在科技投入、承担科技攻关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申请专利以及授权专利这5项指标上,分别占据全省总数的百分之八九十。

目前,浙江省中小企业已经建立了研发中心近万家,远远超过政府和高校办的研发机构。在最近三年间浙江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引进共建的近300家创新载体中,90%以上都是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共建的,由此为浙江引进了3200多名省外技术人员,其中博士和副高职称以上人员2300多名,超过了浙江原有省属科研院所的人才总量。

这一可喜的现象,源于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浙江各地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成果转化,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大激发了浙江政府部门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

宁波贝发集团公司已经成为中国制笔业“老大”、全球销售前10强,每3天就能诞生一项新专利,而支撑其强大创新能力的,正是公司每年高达2亿元的研发经费。科技创新是浙江人的普遍追求,不只是大企业有创新,一些中小企业也在努力探索自己的创新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缙云环型荧光灯行业经历的三次具有创新性的技术革命,从而一步步地使环型荧光灯管迈向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缙云荧光灯管生产企业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纷纷上马生产环型管。当时环型荧光灯管业虽然红火,但都还是处在手工生产阶段,且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技术难题。这个难题就在灯管“封口”上。由于工艺技术落后,又缺乏检测设备,缙云先期生产的环型荧光灯管,一销往市场就遭遇了尴尬:货到商店刚一打开箱子,就因为慢性漏气问题而报废20%。仅开箱率损失就有这么多,这可是要赔老本的生意。而在当时,全县已经有近一半生产环型荧光灯管企业倒闭了。这个问题不解决,环型荧光灯管就无法做下去了。

1998年,浙江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率先攻关成功,通过改手工“封口”为机械“封口”,不仅提高了产品合格率,还大大地提升了产品使用寿命,该项技术设备还获得了国家专利。正是攻下了这一技术难题,缙云县整个环型灯管生产行业的技术都上了一个档次,这应该说是一大技术创新贡献。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环型荧光灯管生产在全国遍地开花,特别是一批国有大企业投巨资,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抢占更大的市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十几条引进的生产线竟然开不了机而告失败。2002年,浙江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也要投巨资引进“洋”技术,前车之鉴让许多股东都有思想顾虑。股东们几上几下,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终于决定企业再不上规模,就将失去绝佳机会。在引进项目之前,公司已经聘请有关高级专家对关键技术做了专门设计,并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一起“输入”设计图。这样,整套“洋”设备注入了新的“设计思想”,从而“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公司自己手中。这一回,企业大踏步地跳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

2003年1月27日,欧盟国家又出台了新的更高要求的环保法令(ROHS),提出对不同规格荧光灯管的汞含量只能分别达到3、8、10个毫克以内,否则作为超标将被拒之门外。对于荧光灯管的污染问题早已引起行业协会的重视,产品的汞含量如按照国内标准已经达标。但是,面对西欧国家的高要求、高标准,产品要出口欧盟国家,拓展国际市场,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确保环型荧光灯管的各项指标达到欧盟的新标准。山蒲照明人司在高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找到了一种“特效”办法,即变液体汞为固体汞,从而真正有效地解决了灯管汞含量偏大的问题。这样,山浦照明产品顺利打入欧美市场并受到了青睐,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