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浙江人的创新思路
2198700000002

第2章 走近崛起的浙江(1)

浙江因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成就近几年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统观浙江的基本情况和巨大成就,对深入体会浙江人的创新精神是极为必要的。

浙江概况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一个陆域小省、海洋大省,北、西、南三面分别与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相邻,东濒浩瀚的东海。浙江因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又称浙江)江流曲折而得名。

浙江全省现辖2个副省级城市(宁波、杭州)、9个地级市(嘉兴、湖州、绍兴、台州、舟山、金华、丽水、衢州、温州)、36个县、22个县级市和32个市属城区。省政府驻地为杭州市。浙江全省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1.06%,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内有耕地面积161.38万公顷,人均0.55亩(367平方米),河流和湖泊占6.4%,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我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全国第五位。200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819.57万人。

浙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夏秋之际常有台风。浙江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在历史上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农业省区。粮食作物产一年可二至三熟,以水稻为主,其次为麦类、薯类和豆类,杭嘉湖平原是着名的粮食高产区。黄麻、蚕桑、茶叶、柑橘等为浙江省的主要特产。部分山区出产药材和经济林木。浙江全省水产资源丰富,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均较为发达,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渔场。省内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明矾石、沸石、叶蜡石等的储藏量均居全国前列。

浙江省交通发达,海、陆、空三位一体快速便捷。以省会杭州为枢纽,浙江境内有杭州——上海、杭州——江西、杭州——宁波的3条铁路复线和杭州——宣城、金华——温州的2条铁路干线,总里程1185公里。6条国道和66条省道公路构成了浙江的公路干线网,总里程4.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27公里。继上海——杭州——宁波、上虞——三门高速公路通车后,杭州——金华——衢州、金华——丽水——温州、乍浦——嘉兴——苏州、杭州——南京高速浙江段先后于2002年底建成通车,宁波——台州——温州高速公路也正在加紧建设。到2002年底,浙江省内高速公路超过了1000公里,基本建成了省会杭州至地市之间的“4小时公路交通圈”。浙江现有杭州、宁波、温州、黄岩、义乌、衢州、舟山7个机场,开通了国内、国际航线160余条。浙江有可建设深水港的海岸线300多公里。已建成以宁波、舟山、乍浦、海门和温州五大港为主的34个港口,有万吨级以上泊位44座,年货物通过能力2.7亿吨,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个港口有运输往来,并开通了美国、日本及香港的班轮航线。中国四大中转港之一的宁波北仑港,可停靠30万吨级货轮,是中国目前最大、最好的进口铁矿石中转基地。舟山港已进入国家级大型港口的行列。舟山岱山可停靠25万吨级油轮,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石油中转码头。全省有内河航1.04万公里,居全国第三位;干线航道10条,1230公里;内河港口105个,年货物通过能力2.1亿吨。

浙江工业发达,有丝绸、棉纺、造纸、食品、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电子、电器、塑料、钟表、服装、皮革、建材、化工、电力、机械、医药等。

浙江人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特色明显,知名度较高。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有1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4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1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有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2.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9处,国家确定的重点博物馆7座。

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

1978年,浙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24亿元,居全国第1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1元,居第16位;财政总收入27亿元,居第14位。到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增幅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市第4位;人均GDPl4700元,连续多年居全国省区市第一位;全省财政总收入达85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l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4.9%。到2005年浙江GDP总量更是跃上万亿元的新台阶,成为继广东、江苏、山东之后全国第四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的省份,达到11243亿元。

世纪之交,浙江已经从20多年前的一个资源小省,跻身于全国的经济大省,其独特的经济活力被经济学者称为“浙江现象”。从资源条件看,浙江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小省,工业原料及产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从地理条件看,和中西部地区相比,确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但和沿海广东、福建等其他省市相比,这种优势还是要略逊一筹;从国家资金投入分析,由于浙江地处海防前哨,国家的工业项目投资甚少,据统计,从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间,中央对浙江的投资总共才77亿元,人均410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那么“浙江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答案就在于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依靠产权制度的率先改革、专业市场的崛起、专业分化业区的优势、政府角色的率先转换以及文化因素的作用,努力发展地方经济,尤其以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力军。总之,“浙江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浙江人奋发图强,自主创新的可贵精神。

在1999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获选名单中,浙江占了112家,比例超过了l/5,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前十强。而在2000年,“500强”中的“浙江企业”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71家,一省就独占全国1/3强。2001年,排名前十位的浙江企业增加到5家。2001年9月底,浙江省民营企业突破20万户,全省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已超过160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已达2.46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浙江民营企业数也居全国首位。全省私营企业总数、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个体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额、社会商品零售额均居全国第一。

在2005年度中国民企“500强”名单,浙江企业有183家,占上榜企业总数的36.6%。远远高过第二名江苏省(近70家),连续7年领先全国。在前20强中,浙江企业占据半壁江山。浙江的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万向集团和横店集团分别位于第六位、第七位和第十位。在“2004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名单中,浙江省又以26家企业上榜的优势高居榜首。这一切已充分显示出浙江民营经济的强大实力。

在全国范围来看浙江是人均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三的“资源小省”,GDP总量却已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四位;人均GDP高出全国平均数近一倍,名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一;农民人均收入连续17年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也超过广东,居于首位。据2005年底的调查,浙江民营企业所创造的总产值达4500亿元左右,比广东多一倍;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最终产品的产量中,浙江有109种居全国第二位,154种居第三位,56种产品是全国冠军。

在浙江经济中制造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8%,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全省外贸出口的比重达93%,制造业从业人数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26%。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的主体,已经成为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整体而言,浙江制造业已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机制优势,以块状经济为代表的积聚优势,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营销优势,以轻纺工业为特色的产业优势。浙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浙江经济的特点和崛起之谜

浙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活力最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浙江这块热土越来越受到全国经济学界的关注。近年来,茅于轼、吴敬琏、厉以宁、梁定邦、樊纲、刘伟、魏杰、钟朋荣、曹凤歧、周其仁、汪丁丁……这些国内有名的经济学者几乎都踏上过这片热土。有关浙江经济现象的书籍也是层出不穷,如《世上温州人》、《走近南存辉》、《温州悬念》、《非常营销》、《浙商制造》以及其他有关浙江经济模式和温州经济模式等的书籍。

专家学者对浙江经济的特点都有所总结,看法如下:

1.浙江的民营经济非常发达、活跃。2005年底,浙江的民营企业突破25万户,全省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60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有2.46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数也居全国首位;全省私营企业总户数、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个体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额、社会商品零售颧均居全国第一。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浙江的GDP总量是9200多亿元,民营经济对浙江GDP的贡献占70.1%多,也就是贡献了5400多亿元,已经超过了2/3,成为浙江经济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成为了一种真正的草本经济与民本经济。浙江2005年共有30多万家民营企业,新增民营企业6万多家,总吸纳社会就业人数1000万人。目前浙江全省GDP的71%、就业的90%、税收的60%源自民营经济。“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名单中,浙江省又以26家企业上榜的优势高居榜首。这充分显示出浙江民营经济的强大实力。

2.参与人数众多,整体经营水平高,支撑浙江经济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或几个人。在浙江,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活跃的市场细胞,每一个细胞都会释放出巨大的活力,进发出巨大的能量。成千上万的普通老百姓就是一个个的创业主体,千万个市场主体的成长壮大,造就了千万个成功的企业经营者群体。据2005年浙江省工商局的统计,目前有500万浙江人在省外及世界五大洲创造财富,而在浙江本省,大约有1/4的人在从事经商活动。

3.块状经济发达并各具特色。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它已成为浙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时期以来,浙江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专业化生产为特色,出现了布局相对集中、具备块状形态的企业群和专业市场形成了特色产业与专业市场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的块状经济格局。据初步统计,1999年全省区域特色工业总产值达4300亿元,占全省全部工业的65%。在较为发达的乡镇,其比重更高,部分乡镇甚至达到80%以上。“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目前,全省已形成特色优势产品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306个,其中10亿~50亿元的区块91个,50亿~100亿元的区块13个,超100亿元的区块4个,特色工业企业13万多家,就业人数约600万人。有名的区块有:萧山的羽绒业,绍兴的纺织业,海宁的皮革业,嵊州的领带,余姚的塑料,慈溪的电器,义乌的小商品,诸暨的袜业,台州的泵业,永康的五金,温州的服装、眼镜、皮鞋等。2005年,浙江有500多处年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产业区块,涉及175个行业和24万多家企业,年产值占全省近一半,市场交易额全国第一。

4.制造业发达,内部分工明确、细致,合作紧密。浙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在全省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中分别占97.1%和95.3%,高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高出5.7个百分点。200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8%,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全省外贸出口的比重达93%,制造业从业人数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26%。内部分工非常明确、细致,合作紧密,正因为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决不动摇,才产生了分工的优势,产生了合作的能量。

5.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经济模式。如:杭州的休闲会展经济,宁波的外向型经济,温州的渗透性经济,台州的集群式经济,金华的市场型经济和嘉兴的无源经济等等。

浙江经济崛起的原因,多数学者归纳为:

1.企业家精神。

浙江不仅雨水多,而且降雨量大致与农作物生长同步。随着光照增加和气温上升,浙江的降雨量也随之增加。这种光热水气同步的气候特点,可以较好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而且,浙江适宜于户外活动的天数较多、灾害性天气相对较少。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浙江农民按照长期形成的农事活动经验,形成了与大自然之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积极理性预期,浙江农民渐渐成为中国最勤劳的农民。

在中国多数地方,要么是雨水太少,要么是气温太低,都较难进行常年耕作,根本不可能具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条件。而浙江则能真正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适宜的气候所形成的理性预期,促使浙江农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然而在传统农业社会,气候在提供较好耕作条件的同时,也促使人口迅速增长,大量人口吞噬了脆弱的小农经济所形成的劳动剩余,整个社会仍不可避免地陷于贫困之中。但毕竟是在浙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积极理性预期与生存压力相结合,促使人们不断增加劳动投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形成精细农业、多样性农业和商品化农业,这就逐渐把浙江的小农经济推向极致的水准:耕地复种指数全国最高、农业商品化程度也全国最高、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