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请再给我一次机会
2199000000016

第16章 名人成功的背后(10)

上帝偏爱勤奋的人。

杰克·伦敦在19岁以前,还从来没有进过中学。他在40岁时就死了,可是他却给世人留下了51部巨着。

杰克·伦敦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贫困与艰难,他整天像发了疯一样跟着一群恶棍在旧金山海湾附近游荡。说起学校,他不屑一顾,并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偷盗等勾当上。不过有一天,当他漫不经心地走进一家公共图书馆内开始读起名着《鲁滨逊漂流记》时,他看得如痴如醉入神了,并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在看这本书时,饥肠辘辘的他,竟然舍不得中途停下来回家吃饭。第二天,他又跑到图书馆去看别的书。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一个如同《天方夜谭》中巴格达一样奇异美妙的世界。从这以后,一种酷爱读书的情绪便不可抑制地左右了他。他一天中读书的时间往往达到了10至15小时,从荷马到莎士比亚,从赫伯特·斯宾塞到马克思等人的所有着作,他都如饥似渴地读着。当他19岁时,他决定停止以前靠体力劳动吃饭的生涯,改成用脑力谋生。他厌倦了流浪的生活,他不愿再挨警察无情的拳头,他也不甘心让铁路的工头用灯揍自己的脑袋。

于是,就在他19岁时,他进入加州的奥克兰德中学。他不分昼夜地用功,从来就没有好好地睡过一觉。天道酬勤,他也因此有了显着地进步,他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把4年的课程念完了,通过考试后,他进入了加州大学。

他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在这一雄心的驱使下,他一遍又一遍地读《金银岛》、《基督山恩仇记》、《双城记》等书,随后就拼命地写作。他每天写5000字,这也就是说,他可以用20天的时间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他有时会一口气给编辑们寄出30篇小说,但它们统统被退了回来。

后来,他写了一篇名为《海岸外的飓风》的小说,这篇小说获得了《旧金山呼声》杂志所举办的征文比赛头奖。但是他只得到了20元的稿费。他贫困至极,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了。

那是1896年——令人兴奋和激动不已的一年。人们在加拿大西北柯劳代克,发现了金矿。

跟随着像蝗虫一样的陶金者人流,杰克·伦敦踏上了柯劳代克之路。他在那呆了一年,拼了命似的挖金子。他忍受着一切难以想像的痛苦,而最后回到美国时,他的囊中却仍然空空如也。

只要能糊口,任何工作他都肯干。他曾在饭店中刷洗过盘子;他擦洗过地板;他在码头、工厂里卖过苦力。

后来,有一天——他饥肠辘辘,身边只剩下两块钱了——他决定放弃卖苦力的劳苦工作,献身于文学事业。这是1898年的事。5年后的1903年,他有6部长篇以及125篇短篇小说问世。他成了美国文艺界的最为知名的人物之一。

47.厄运使你重新开始

当失败嘲弄你的艰辛时,当厄运堵住你的捷径时,你不妨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明朝末年时,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着,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年呕心沥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六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也遭遇了类似谈迁的厄运。

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着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

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外,已经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

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一章,便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

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拿给小学老师批改时,教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得更好些!”’

他又买了一大批稿纸,从头开始了又一次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

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的镇静。因为在漫长的旅途中,实在是难以完全避免崎岖和坎坷。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这结局是胜还是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从头再来。

48.一步之遥的距离

成功与失败的区别仅在于: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再给自己一次机会,继续前进还是扼杀机会,停止前进。

我们先来看看探险之王哥伦布的传奇。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哥伦布年轻的时候,曾经过着海盗生活,这不是值得惊奇的事。因为当年一些良好的家庭,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海盗船上去工作,使孩子可以增长一点见闻,尝尝人生,而且还可以多赚一点钱。

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不被官方捉住,也就无所谓羞耻与卑贱,要是不幸被逮着了,也只好自叹命运不济了。

哥伦布还在求学的时候,偶然读到一本毕达哥拉斯的着作,知道地球是圆的,他就牢记在脑子里。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后,他大胆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圆的,他便可以经过极短的路而到达印度。

许多有常识的大学教授和哲学家们都取笑他的想法。因为,他想向西方行驶而达到东方的印度,岂不是傻人说梦话吗?

他们告诉他: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然后又警告道,你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你的船将驶到地球的边缘而掉下去……这不是等于走上自杀之途吗?

然而,哥伦布对这个问题很有自信,只可惜他家境贫寒,没有钱让他实现这个冒险的理想,他想从别人那儿得到一点钱,助他成功,但一连空等17年,还是失望,所以他决定不再向这个“理想”努力了。

因为使他忧虑和失望的事太多了,竟使他的红头发完全变白了——当时他还不到50岁。灰心的哥伦布,这时只想进西班牙的修道院,去度过后半生。正在这时候,罗马教皇却怂恿西班牙皇后伊莎贝露帮助哥伦布。教皇先送给哥伦布65元,算是路费。但他自觉衣服过于褴褛,便用这些钱买了一套新装和一匹驴子,然后启程去见伊莎贝露,沿途穷得竟以乞讨糊口。皇后赞赏他的理想,并答应赐给他船只,让他去从事这项冒险的活动。

困难是,水手们都怕死,没有愿意跟随他去,于是哥伦布鼓起勇气跑到海滨,捉住了几位水手,先向他们哀求,接着是劝告,最后用恫吓手段逼迫他们去。

另一方面他又请求女皇释放了狱中的死囚,答应这些死囚如果冒险成功,就免罪恢复他们自由。一切准备妥当,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了一个划时代的航行。

航行没几天,就有两艘船坏了,接着剩下的一艘船又在几百平方公里的海藻中陷人了进退两难的险境。哥伦布亲自拨开海藻,才使船得以为继续航行。

在浩瀚无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67天,也不见大陆的踪影,水手们都失望了,他们要求返航,否则就要把哥伦布杀死。哥伦布用鼓励和强压手法,总算说服了船员。

天无绝人之路,在继续前进中,哥伦布忽然看见有一群飞鸟向西南方向飞去,他立即命令改变航向,紧跟这群飞鸟。因为他知道海鸟总是飞向有食物和适应它们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预料到附近可能有陆地。果然哥伦布很快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当他们返回欧洲报喜的时候,又遇上了四天四夜的大风暴,船只面临沉没的危险。在十分危急的时候,哥伦布想到的是如何使世界知道他的新发现,于是他将航行中所见到的一切写在羊皮纸上,用腊布密封后放在桶内,准备在船毁人亡后,使自己的发现能够留在人间。哥伦布他们总算很幸运,终于脱离危险,胜利返航了。

哥伦布的探险成功了。

可惜哥伦布甚至不知道自己发现的是美洲新大陆,他还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发现了一条到达印度的新航路而已,所以把美洲红皮肤的土人,也称呼为“印度”。他那种无畏、勇敢和坚持到最后一秒钟的精神,真值得作为我们的模范。

当水手们都退缩的时候,只有哥伦布还要勇往直前;当水手们恼羞成怒警告他再不折回,便要叛变杀了他时,他的回复还是那一句话:前进啊!前进!再来看下面这则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好不容易得到一份工作,被派到一个海上油田钻井队。首次在海上作业时,领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时间内,登上几十米高的钻油台上,将一个包装盒子,交给最顶层的一名主管。他小心翼翼地拿着盒子,快步登上狭窄的阶梯,将盒子交给主管。主管看也不看只是在盒上签了个名,然后又叫他马上送回去。他只好又快步地跑下阶梯,将盒子交给领班,领班同样也在盒子上面签了个名,又叫他送上去交给主管。他狐疑地看了领班一眼,但还是依照指示送上去。

第二次爬到顶层的他已经气喘如牛,主管仍旧默不作声地在盒子上签了个名,示意要他再送下去。他心中开始有些不悦,无奈地转身拿起盒子送下去。他再度将盒子交给领班,领班依旧签了名后又让他再上去一趟,此时他已经有些发火,他瞪着领班强忍住不发作,抓起盒子生气地往上爬。到达顶层时他已经全身湿透了。他将盒子递给主管,主管头也不抬地说:“将盒子打开吧!”此时他再也忍不住满腔怒火,重重地将盒子摔到地上,然后大声地吼道:“老子不干了!”

这时主管从位子上站了起来,打开盒子拿出香槟叹了口气对他说:“刚才你所做的一切,叫做极限体力训练,因为我们在海上作业,随时可能会遇到突发的状况及危险,因此每一位队员必须具备极强的体力与配合度,来面对各种考验。好不容易前两次你都顺利过关,只差最后一步就可以通过测试了,实在很可惜!看来你是无法享受到自己辛苦带上来的香槟了,现在,你可以离开了!”

成败只在一念之间,它们之间也不过是一步之遥。关键时刻多坚持一秒,多迈一步,就能到达成功的天堂。

49.发现自己的长处也就抓住了成功的机会

梦想人人都有。但梦想对那些意志薄弱者来说,就好比黄粱美梦一样,只是些虚无缥缈的幻想。而对那些意志坚强者来说,就好比放在兜里的苹果一样,是势在必得的理想。成功的人在困难面前总是寻找机会去战胜它,而失败者在困难面前就垂头丧气,望而却步。

张海迪以残疾之躯成就了个人伟大事业,完全凭着她那不屈的意志和执着的毅力。但是,有一点许多读者也许并不了解,那就是张海迪善于发现自己个性中的长处,并充分利用和挖掘它,于是便有了属于自己的本领。这样,张海迪把个性转化成了力量。

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有没有长处·最大的长处又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她苦苦进行思索。后来她认定自己的长处是记忆力强,多少东西一旦印入自己的脑海会经久不忘。“对!就学外语,学习了外语,通过对世界的了解扩大对生活的感受,将来,我还可以搞翻译,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张海迪对自己有兴趣的学问进行了一番尝试和筛选,终于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

没有英语教材,张海迪就把“文革”前的旧英语课本整章整本地抄下来。她煞费苦心,自己“编辑”了一本奇特的英语教科书:一个厚厚的大本子,里面贴满了她平时搜集的印有英文说明的糖纸、药品说明书、袜子标签、烟盒、食品包装等。她说,读这样的“书”,学得快、记得牢。她逢人就问,慢慢地把一些字母串起来。

没有英语环境,张海迪就充分利用自己的房间,她在书桌上、书架上、床单上写满了英语单词、语句,能用手够得着的墙上也贴得密密麻麻。在张海迪的书桌上摆着一个泥塑的会摇头的“小县官”,那是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过去工作累了,她常常摆弄它,与之逗乐。现在,却在它相应的部位上全写上了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英文单词。

在时间的利用上,张海迪更是分秒必争。有时,一边吃饭,一边念念有词地背诵,有几次竟然把笔插进饭碗里。她本无饮茶的习惯,但为了学习,每天晚上都要饮一壶又苦又涩、像中药汤那样的难以下咽的酽茶,借以提神。她还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则,每天背不熟规定的单词数,就自己打自己的板子。为了按时完成学习计划,她甚至使用兴奋神经的药物。

艰苦的学习,对于身体健全的人来说,只是精力的聚集、体力的消耗,劳累了只需要稍事休息,便可得到恢复和补充。但张海迪的学习,却远不止于此。她有时连续坐上几个小时,上身疼痛难忍,尚可用顽强的意志来克服,而三分之二的下身,却麻木得如同一块死枣木墩子。常用一种姿式,久不活动,生出一个个褥疮,这处感染化脓未封口,另一处又开始溃烂。张海迪就趴在床上,用肘支撑上身,翘着头,看书写字。为了攻克英语这座火焰山,张海迪那有知觉的部分肢体,付出了血的代价。她读啊,写啊……张海迪用过的英语练习本,摞起来有两尺多高,她的英语水平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达到了高中毕业的标准。

任何人的身上都有一定的长处,我们只要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把它挖掘出来,在确定突破口的时候,更应该充分地利用这种优势。张海迪没有选择运动员、舞蹈家作为人生目标,因为这需要健全的体魄;她也没有把美术、绘画作为理想追求,因为这需要外出体验生活。针对自己记忆力强、空余时间多的特点,张海迪选择了英语作为自己的突破口,这完全是张海迪个人能力与条件所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