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5岁之前成功的十六条黄金法则
2200700000018

第18章 黄金法则九:健康的体魄是35岁之前成功的“燃料”(1)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快乐、完美的人生需要健康的体魄,需要健康的心理。

身心健康是35岁之前成功的“燃料”,带着充足的“燃料”上路,你才能顺利地抵达成功的终点。

1.克服人格障碍

常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一点不假,一个人再有理想、能力、财富,如果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毫无用处。因此,对想要35岁之前成功的人士来说,保持健康的体魄,带着充足的“燃料”上路,才能顺利地抵达成功的终点。

怎样才算是身心健康的人呢?凡是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活动抱着积极心态的人,都是心理健康的人。但是有少数的人,他们并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和与人交往中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于是就给别人一种脾气古怪的感觉,心理学上说,这种人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也叫做“心理病态人格”,是指某些人具有一些方面的人格缺陷。人格障碍者通常难以估计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以及自身应采取的行为方式,难以对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难以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和周围的人,甚至是自己的亲人发生冲突,对工作没有责任感,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做出和社会的道德相违背的事情来。

有些人认为人格障碍就是一种精神病,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严格意义上的人格障碍,是变态心理范围中的一种介于精神病和正常人之间的行为特征。所以,患者不算是精神病,但他们也不能算是正常人。

人格障碍的表现十分复杂,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行为乖僻,表现奇特,典型的代表病例就是偏执狂,分裂型人格障碍;第二类是感情强烈,但不稳定,典型的代表病例就是戏剧型、自恋狂、反社会型和攻击型人格障碍;第三类是紧张退缩型,包括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种类繁多,表现各不相同,但是各个类型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一般开始于青春期,人格是从小养成的,人格障碍也是如此。在小的时候,就会初露端倪,到青春期的时候就逐渐变得明朗。因为年龄越小,性格的可塑性就越强,所以,在青春期以前,要诊断出人格障碍是不大可能的。

2.用一种紊乱的心态和别人交往。这是各种类型最明显的特征。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行为变异,包括偏执、自恋和社会攻击倾向等,都会带来交往困难,甚至可能带来灾难。

3.经常把自己遇到的挫折算作是别人带来的,或者是客观社会造成的,从来不知道自己也有缺点需要改正,总是认为除自己之外的一切外部社会都是荒谬的。

4.认为自己对别人不负任何责任,比如,对道德败坏的人没有厌恶感,伤害别人也不感到后悔,对自己的行为总是能作出自我辩护。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从来不管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5.走到哪里都带着自己猜疑、仇视和固有的看法,任何新的环境和气氛都改变不了这种坏习惯影响。

6.行为的后果经常伤到别人或者让别人不得安宁,但是自己却像没事人似的。

7.总是通过别人的告发和埋怨才知道他们的怪癖和不良行为,而不是自己感到哪里做得不对,向别人寻求帮助。

人格障碍的程度各个不同,轻者过的是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只有和他比较接近的人,才会觉察出他的怪癖和不友善,觉得他没事找事,难以相处。严重者则处处都想违背社会和自然规律,他自己则难以适应这样的生活。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面的。综合起来,有压力,压力形成了人格障碍。一旦人的性格已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加强调节和进行各种治疗,缓解压力,才有可能除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主要是人格自我评价的障碍,行为方式的障碍和情绪控制的障碍,它的集中表现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也就是不能及时根据外界环境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

人格异常会阻碍你走向成功,因此要及时治疗。治疗人格障碍应该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对环境的适应,选择适当的职业,改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指导,还有人际关系的调整和特长的发挥等。

2.警惕“亚健康”

健康并不能长驻人的一生,而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徘徊的“第三种状态”或称“亚健康状态”,却几乎每个人都曾遇到或伴随相当长的岁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许多年轻人这样的抱怨:

“我感到自己容易疲劳,力不从心,倦怠乏力。如下班回家后,第一反应是往沙发上一坐或床上一躺,就懒得动。”

“最近我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焦虑、恐惧、抑郁。”

“我这几天睡眠不好,晚上难以入睡,早晨又恋床。”

“我常感头痛、头昏、耳鸣、健忘、浑身酸痛、好出虚汗。”

“我没有胃口,觉得饭菜不香,整天没有饥饿感。”

“我常感到颈部、四肢酸痛麻木。”

“不该急的事,我也往往忙得不知所措。工作无序、生活无章。”

这样抱怨的人怎么了?是病了吗?不像!没有病?也不像!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呢?

长久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只停留在不生病的状态就算健康。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病”和“病人”。但是,几年前,又有学者提出一种即非病人又非健康人,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一词。第三种状态表现为:自感不适,经常有病缠身,但却又查不出病来,试着治疗又总不对症,越治越糟。

据有关资料报道,世界上的人口中有近半数处于第三种状态。健康并不能长驻人的一生,而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徘徊的“第三种状态”或称“亚健康状态”,却几乎每个人都曾遇到或伴随相当长的岁月。

“亚健康状态”是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自从20世纪中叶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人们对心理因素与不良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可以引起疾病有了深入的了解。自各种抗生素、疫苗等研制成功与应用以来,现今传染病已退居次要地位,而找不到病原体的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溃疡病、肿瘤、心律不齐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这些状态的早期往往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呈游移状态,现今的检测仪及实验检查尚未能检测出明显的阳性结果或处于临界水平,有的人仅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不适感;有时俨然是“健康”状态,照常上班与生活,仅略有点疲惫而已。如一些满面红光、体力充沛的壮硕之人,尽管没有糖尿病的任何症状,但检查身体时却发现血糖有些异常,这些人若不节制饮食,不加强运动,防止肥胖,朝夕酒筵之间,无须多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便会接踵而来。

对“亚健康状态”这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疾病、非疾病的状态,要熟识它的成因,知道它五花八门的外在表现,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预防它,增强健康意识。亚健康在临床上常被诊断为疲劳性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其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烦躁、焦虑、易惊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乏力、气短、腰酸腿痛等。此外,还有可能出现类似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

一般造成亚健康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压力加大,如果自身不能通过良好的习惯或适当的放松建立一个有效恢复的机制,则人体的主要器官在长期的非常负荷下会出现效率低下、功能减退及暂时功能障碍等。这是最常见的导致亚健康的病因。

(2)人体的自然老化,表现出体力不足、精力不支等。

(3)不良生活习惯或处于不良环境诱发某些疾病的前期症状。

某些疾病的前期症状,如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很多都是由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或处于不良生活环境诱发的。在发病的前期,病灶就会引发一些全身性的功能失常或障碍,体检却很难准确检查出病因。这是真正需要引起重视的亚健康。

(4)人体生物周期中正常的低潮时期。如女性在月经期间的烦躁、不安、易激动等。

“亚健康”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身体状态,它不仅影响着你当前的工作,长此以往,对整个身心健康都有极大危害,所以,想在35岁之前成功的人士,必须对自己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做出适当调整,从而避免“亚健康状态”,以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姿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

3.在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

通常来说,想在35岁之前成功的人士,都有一股“不要命”的拼劲、干劲,总认为自己年轻很健康,一点疲劳奈何不了我。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年轻时不注意身体的保养,不注意劳逸结合,可能会造成这种结果:35岁时终于成功了,但身体也搞垮了。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代价。因此,年轻人在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

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的沃克教授指出:一般来说,保持健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你本人充满活力,而保持充沛的活力的方法则在于防止疲劳,防止疲劳最有效的方法则是休息。的确,休息能够让你在清醒的时候做更多有效率的事。

沃克教授说:“我们为什么要讨论防止疲劳的问题呢?很简单,因为疲劳容易使人产生忧虑;疲劳会降低身体对一般感冒和疾病的抵抗力;疲劳同样会降低你对忧虑和恐惧等感觉的抵抗力。”

丘吉尔是牛津最著名的“校友”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已经60多岁了,还每天工作16个小时,指挥作战,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的秘诀在哪里?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点,看报告,口述命令,打电话,甚至举行很重要的会议。吃过午饭以后,上床睡1个小时。到了晚上,在8点钟吃饭以前,他要上床睡两个钟点。他并不是要消除疲劳,因为事先就防止了。因为他经常休息,所以可以很有精神一直工作到半夜之后。

《为什么要疲倦》的作者丹尼尔·何西林说:“休息并不是绝对什么事情都不做;休息就是修补。”在短短的一点休息时间里,即使只打5分钟的瞌睡,也有助于防止疲劳。

爱迪生认为他无穷的精力和耐力,都来自他能随时想睡就睡的习惯。亨利·福特过80大寿时说:“我能坐下的时候绝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绝不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