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发明魔术师:爱迪生(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2207600000003

第3章 少年时代(2)

1859年,阿尔已经12岁了。那时,美国的铁路也有了很大发展。就在这一年,从休伦港到底特律的铁路线开通了。铁路为阿尔提供了机会。阿尔打听到需要一个男孩在车上卖水果和饼子,铁路上不给任何报酬,但允许以低价买下食品,在车上用高一点的价钱卖出。阿尔喜出望外,决定争到这份工作,多挣些钱搞他的实验。

但是,当阿尔把自己的打算告诉母亲时,一向支持他的母亲却激烈反对。她想到了可怕的事情:火车相撞,甚至翻个底朝天怎么办?阿尔才12岁啊,他在底特律等车返回时遇见坏人怎么办?父亲倒想得开,他认为阿尔在车上得到锻炼,能学到很多东西。经过和母亲的讨价还价、起誓保证,执着的阿尔终于得到了母亲的同意,在从休伦港驶往底特律的早班列车上当上了报童。

就这样,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在他12岁那年,结束了他的童年生活。

五、经营头脑

12岁的爱迪生,已是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孩了。他有一对灰色的眼睛,一头蓬乱、稀少、褐色的头发。在爱迪生保留下来的照片中有这么一张,照片上的孩子手里拿着一叠报纸,头戴帽子,围着一条围巾,这个面目清秀的报童愉快而健康地微笑着。

爱迪生的勤奋、踏实和聪明,在他当报童时就显现出来了。

火车每天清晨7点驶离休伦港,10点抵达底特律,下午5点返回,晚上9点多回到休伦港。爱迪生就在这趟车上卖报兼售水果糖点。爱迪生很快掌握了工作规律并熟悉了铁路沿线各站的情况,他觉得自己有机会赚到更多的钱。他首先改变并且扩大了他的卖报业务。爱迪生在各站雇了一些小孩作为他的助手,车到底特律,他便去报馆批报,他自己只在车上卖报,车每到一站,他便把报发给小助手,由他们在车站售报。爱迪生还在新开通的列车上雇了一名男孩作为帮手。这样,报纸销售量增加了,他还能腾出手来经营新的营业项目。爱迪生从农夫手中收购新鲜的奶酪,运到底特律去卖;水果成熟季节,他用低价批发到大批浆果,再卖给底特律的果商;他在底特律挑选上好的蔬菜装上火车,每到一站,便由助手运到一个租下的由另一个孩子看管的小摊上去卖,由于这些蔬菜比当地出产的好,需求量很快增加。他还开始出售自己家菜园里父亲种的各种蔬菜。后来,爱迪生在回忆起这段生活时说:“在火车上跑了几个月之后,我在休伦港开了两个店铺--一家出售期刊,另一家卖蔬菜、黄油和适季的草莓。一个店铺一个伙计,他们与我分享利润。”少年时代的爱迪生全然是一个出色的商人了,凭着自己的努力,每天能收入好几元钱,相当于一个成人每天的收入。没多久,一星期就能赚到20美元了。他每天都拿出一元钱交给母亲以贴补家用;剩下的钱除了吃饭,全都用来买书和实验用品。他从不乱花一分钱。

爱迪生除了经营外,并没忘记学习。母亲的话经常在他耳边响起:“牛顿和瓦特在学校都不算是优秀的学生,可是他们并不灰心,仍然继续不断地努力,最后终于发明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所以只要你好好用功,妈妈相信,你也可以发明东西。”火车在底特律停留6个小时,每天火车一进底特律站,他迅速地料理完事务,便赶到底特律的公共图书馆去看书,那里有16000多部各种各样的藏书。他一进图书馆,便静静地看书,直到火车开车前才离去。在这里读书,是爱迪生十分开心的一件事,不论刮风下雨,不论有多么劳累,他都坚持不懈,从不间断。起先,爱迪生是按照书架上的次序读的,他想把图书馆的藏书全部读完,他已经读完了第一架上的两层书了。图书馆的管理员已经很熟悉爱迪生了,他非常佩服这个年轻人的读书毅力,但他不赞同爱迪生盲目的读书方法。有一天,他对爱迪生说:“你的精神真令人钦佩,但读书要有个明确的目的,什么书都看,效果不好。你以后应该选定一个目标,围绕着这一目标看书才好。”这话使爱迪生深受启发。其实,爱迪生以后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设计工作中一旦碰上什么问题,便会把有关这一问题的书尽可能地全找来,然后关上门,夜以继日地研读。爱迪生从小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还喜爱画画。爱迪生一边快速地阅读,一边以秀丽的字体记下有用的观点,还时不时地用图画来表达他的想法。这时候,坐在底特律公共图书馆里的爱迪生,又为自己立下了一个志愿:“长大后,我一定要盖一间很大的研究所,里面有这么大的图书馆和这么多的藏书。”

除了读书,还有一件爱迪生从未忘记、也从未间断的事情,那就是他的化学实验。精疲力尽的爱迪生一回到休伦港家中的实验室,就忘了身心疲劳,埋头做实验。但他每天回家很晚,感到时间不够用。聪敏的爱迪生又为自己找到了办法。

那时,美国的铁路已经很发达,但火车仍是旧式的,一列火车由储藏室、抽烟室和载客室三节车厢组成。储藏室又分成三个房间,一间放货物和行李,另一间放邮件,剩下一间作休息室。休息室由于空气不好,并没有人来这里休息,它就成了一间空房。爱迪生发现了这问空房,高兴极了。如果把休息室改为实验室的话,就不必等到回家做实验了。于是爱迪生寻找机会,向少言寡语的列车长提出了借房的要求。列车长爽快地同意了,只是叮咛他要小心使用,不能有损坏。第二天,爱迪生就开始从家里搬来实验器材,很快,列车上的这间空房就变成了完整的车内实验室了。然而,一开始做实验,就不能跑来跑去卖东西了。爱迪生又得想办法了。

爱迪生想,能不能找几个小学生来给自己当小帮手呢?孩子们听说后都非常乐意,因为可以不花钱乘车旅行,还能赚些零用钱。这个办法一实行,爱迪生至少有两个整天可以无牵无挂地做实验了。

1861年,爱迪生已经15岁了,这一年美国围绕解放黑奴问题,爆发了著名的南北战争。这时的报纸成为人们及早得知前方战事、了解亲人状况的惟一途径。刊载战争消息的报纸常常被一抢而空。爱迪生想,如果他能预先获得这类消息,再做一番宣传,一定能引来更多的人买报纸。于是,他找到一个《底特律自由报》的排字工人,爱迪生与他约定,在报纸付印前让爱迪生先看一遍清样。这样,爱迪生便提前知道了第二天报纸的内容,据此判断能卖出多少份报纸,再决定买进多少。

186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爱迪生在底特律看到当地报纸编辑部前围着一大群人,争看一则有关夏伊洛战役的报道。报道中称这场战役死伤人数已超过2.5万人。爱迪生立即意识到这条牵动千家万户的消息的重要性,他急忙跑到铁路车站电信室,请值班电报员马上拍电报给休伦港和中间各车站,要他们在车站张贴夏伊洛激战的消息。没有站长的命令,电报员很犹豫,爱迪生急切地说:“快拍吧,这样的消息,凡是有家人在战场上的,一定很关心,应该争取时间及早告诉大家。如果你拍了,以后我每天送一份报纸给你。”电报员听说每天有免费报纸看,马上拍发电报。爱迪生明白,如果他这一招奏效,报纸至少能卖1000份,而不是平常的一二百份。于是,爱迪生又立即跑到《底特律自由报》社,找到报纸发行人,要求赊给他1000份报纸。事后,爱迪生是这样叙述这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