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东方兵圣:孙武(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2208400000001

第1章 少年孙武(1)

一、战乱春秋

在春秋时期之前,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在周王朝的后期,统治者昏庸无能,荒淫无道,周幽王即位后统治更加腐败昏聩。有一次他为了博得宠爱的美姬褒姒一笑,竟然把骊山的烽火都给点燃了,诸侯们看到烽火以为外敌入侵,千里迢迢火速赶来救援,却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敌情,原来是周幽王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弄得他们很是光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美人褒姒最终是眉开颜笑了,不过却赔上了周幽王的性命和江山。

公元前770年,新近继位的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挥泪作别已经沦陷的镐京,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不过很显然,周天子那振臂一呼的岁月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在诸侯的眼里,他只是名义上的天子,一个迟早都要被废除的摆设,他这个君王已经名存实亡。那些诸侯们心想:现在已经是天下大乱,谁的矛利,谁的盾坚,谁善于把握战机,谁善于笼络人心,这江山也就是谁的了。于是,各路诸侯纷纷亮出底牌,招兵买马,兼并割据,顿时烽烟再起,战火纷飞。

至此以后,中原的诸侯国开始不再定期向周天子臣服和纳贡,因此周王室只好低声下气地向各国“求赙”、“求金”、“求车”,其自身的赢弱和不堪一击更是增添了诸侯国的蔑视。郑庄公率先举起争霸大旗。他运用“鱼丽之阵”大胜周联军,还用箭射伤了周桓王,实为王族耻辱;后来的晋文公更是不把周平王放在眼里,在举行盟会时把天子当成小丑似的使来唤去。当然,傀儡的意义就在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尽管没人听他的话,但作为一个摆设还是要摆着的,他的名号起码还能派上一点用处。最为典型的便是各诸侯国不约而同地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这不过是打着保护周天子的名义,借着抗击狄夷的口实,为自己称霸的目标服务罢了。

于是,继郑庄公揭开争霸序幕之后,各路诸侯竞相登场。在中国的东部,齐国的国君齐桓公雄心勃勃,任用足智多谋的管仲,把国家内政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得齐国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它一方面联合华夏诸国打退了狄夷的进犯,另一方面又派兵远涉汉水,一举挫败了南方楚国北进的企图,在诸侯国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邀集天下诸侯会聚葵丘,甚至连周天子都派使臣到会,至此确立了他的中原霸主地位。这次会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会盟”。

光阴变幻莫测,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来没有万古不变的基业。齐桓公死后,齐国爆发内乱,霸主地位亦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便是晋楚两国旷日持久的争霸,从晋文公、楚庄王到晋悼公,这一百多年中,谁都没能把这霸主地位坐稳过。除了中原之上的群雄逐鹿、烽火连天之外,边境战事也是连绵不断,中原各国与周边的“戎狄”部落多有战事。秦穆公派兵讨伐西戎,晋国征服了周边的赤狄、白狄部落,齐国灭了莱夷,楚国则吞并了汉淮流域上的几个小国。

在当时,大大小小的国家都卷入这连绵不绝的兵戈之乱,这片曾经宁静和安详的土地,在这漫长的几百年中却是刀光剑影、杀气冲天。整个春秋时期,战争的频繁程度远远超过了夏、商、周时期,三百余年之中,爆发的战争不下数百次,烽烟迭起、剑戈交接、战马呼啸、战鼓隆隆,到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一片腥风血雨、风雨飘摇的惨景。

历史总是显出它矛盾交织的两面。生命的困苦与不幸往往会成就历史上无数次经典的战役:这里有郑庄公克段之战,郑、卫制北之战,郑、卫、宋东门之战,郑抗北戎之战,周、郑繻葛之战,齐、鲁长勺之战,晋假途灭虢之战,齐、楚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齐鞍之战,晋、楚之战,晋、楚郛陵之战,吴、楚柏举之战,吴、越笠泽之战……这之中有讲求礼法的正面会战,还充斥着更多“不合正道”的战法,如城池攻守战、要塞争夺战、奇袭突击战,或诱敌深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等不一而足。军事战术千变万化,如长勺之战中鲁国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后发制人;城濮之战中,晋军自知实力有限,却能合理利用天时地利,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崤之战中,晋军预设埋伏,出其不意攻敌军于手足无措之中;笠泽之役中,越军两翼佯攻,却中路突破等等,都是古往今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精彩战役。

就整个春秋时期来讲,大约到了公元前546年的时候。大规模的战争才慢慢地停歇下来。十四个诸侯国的代表在宋国举行了一次会议,决定卸甲止戈。战争让中原各国元气大伤,它们都需要休养生息,中原大地露出了一丝和平的曙光。

但春秋战国总是难以真正远离战争,大战少了,小战依然频繁,即使有暂时的喘息机会,在片刻的宁静之后必将有更大规模的相互杀戮。打退外敌、充实国力、扩张领土成为当时各国政治的核心目标,“战”毫无疑问成为那个时代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主题。

不过,战乱在客观上造成政治和言论的宽松,为这个时代在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涌现出老子、孔子、墨子、孙子等诸子学说,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尤为灿烂辉煌的篇章;反过来,这些思想上的开拓者纷纷或传道,或辅佐君王,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有的帮助国家在政治上走向强大,从而建立起了军事争霸的信心,有的则直接为君主的军事战略出谋划策。随着生产技术和制造技能的不断提高,兵器性能得到提高,种类大大增加,战争的等级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善于带兵的将领和善于出谋划策的军师,于是一些人便获得了历史的垂青,他们有机会登顶于时代的制高点,意气风发,指点江山,风云际会,施展才华。所以,军事家孙子出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应该是时代的趋势和现实的要求所必然。

孙子的伟大在于他自身的智慧,以及为我们这个民族在军事思维和战术方面所作出的贡献,除此以外,他也是一个鲜活的人,一个有爱有恨的人。

二、将门虎子

翻开中国的地理版图,向东望去,便会发现在浩瀚的东海之滨毗连着一片辽阔而富庶的大地——齐鲁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中国历史上无数赫赫有名、豪气冲天的英雄人物;在这片土地上,也曾记录着无数壮怀激烈、凄美哀婉的动人故事。俗话说:“人杰地灵。”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如饱含周代礼乐文化的鲁国诞生了一代儒家宗师孔子一样,富有悠久博大兵家传统的齐国也孕育出了一代兵圣——孙武。

根据《史记》和唐代有关资料记载,孙武出身于春秋末期齐国的一个贵族世家。他的先祖为陈国人,陈国约在现今河南淮阳一带。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为了使帝舜的后裔不绝嗣,特分封舜之后裔妫满于陈,定都宛丘。后来,妫满的后世子孙中有个叫陈完的公子,他就是孙武的七世祖先。

陈完大约出生于公元前705年,他的父亲陈厉公得此儿子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惯,出生的孩子都要算上一卦,预知他的前途和命运。当时正好周天子的太史经过陈国,陈厉公一听此事,赶忙出门迎接,盛情款待这位精通占卜之事的太史,并请他给自己的儿子算上一卦,卜知未来。于是。周太史当即便占了一卦,一看是“观”卦,就微笑地祝贺道:“这是个吉卦,贵公子有帝王之相,将来不是他自己当国君,便是他的子孙当国君。即使陈国要衰落了,到他这一代也会昌盛起来的。”陈厉公听了很高兴,在太史离开的时候送了他许多贵重的礼物以表心意。

太史所占是否灵验呢?许多年之后,厉公的这个儿子并没有当上陈国的国君,只是做了大夫。因为当年厉公为了与兄弟争夺王位,联结蔡人杀死了自己的哥哥陈桓公,取得了国君位置。后来,陈桓公的儿子陈林为报父仇,又杀了陈厉公,并自立为君,是为陈庄公。所以,陈完就没有当帝王的机会了。

陈庄公死后,他的弟弟杵臼得立,是为陈宣公。有一次,陈宣公最宠幸的美人为其产下一子,取名叫款。宣公经不住美姬的百般蛊惑。决定废嫡立庶,杀了太子御寇。另立款为自己的继承人。公子陈完和太子御寇是很要好的朋友,御寇被害,陈完内心又是悲伤又是害怕,他预感大难临头,再不避避风头,恐遭杀身之祸。那么该去何方呢?他听说齐桓公礼贤下士,在诸侯中威信颇高,到那里避难应该最为安全。于是,公子完当机立断,带着别离的悲伤,带着家眷老小,日夜兼程地逃到了齐国。

公子完到了齐国之后,齐桓公知道他名声显贵,品德高尚,于是打算拜他为卿士。但陈完自知无功受禄,会遭人非议和嫉恨,便婉言谢绝了桓公的美意,说:“我只是一个来贵国逃避灾祸的人,大王能够收留已经是我的福分了,不敢再要求什么高官厚禄。”齐桓公见其言辞恳切。也就不勉强他了,任命他做了一个“工正”,专门负责掌管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自此,陈完在齐国定居下来。大概是为了忘却昔日的往事与悲哀,又因陈、田二字古音相近,陈完从此就改姓为田,自称田完。后来田氏家族几经发展,成为齐国极有势力的家族,家族中多人身居显赫要职,到了其四世孙田无宇的时候,已经官拜“上大夫”。田无宇就是孙武的曾祖父。

当时已经是春秋晚期,齐国统治者腐化堕落,内有贵族间的矛盾斗争,外有老百姓的民怨沸腾。此时,眼光精明的田氏家族审时度势,田无宇联合陈、鲍两姓击败了栾、高家族,并把两家的财产分给了齐国公族中那些已没有土地的公子公孙,还对贫困孤寡的人也加以接济,因此收揽了人心。田无宇有个儿子叫武子开,武子开后来生了个儿子叫田乞。田乞很有政治才能,他在借贷粮食给民众的过程中,采取让利于民的做法,“大斗出,小斗进”,以此笼络人心,结果是“得其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

田乞去世后,他的儿子田常继承父亲爵位,辅佐齐简公。父亲的政治才能在田常身上得到了延续,并发扬光大,他延续了父亲“大斗出贷,以小斗收”的做法,得到了齐国民众的热烈拥护。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使得田氏家族在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中总是立于不败之地。在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之后,田常担任国相,独掌军政大权,而让齐平公成了徒有虚名的傀儡君主。接着,短短几年之内,他将曾经风光一时、不可一世的鲍、晏等大族铲除得一干二净。他自己还分割了自安平以东至瑯琊的一大片土地作为自己的封邑,远远大于“平王之所食”。

田常之后,他的儿子田襄子代立,继续相齐。田襄子继续怀着家族的野心,让自己的同宗兄弟尽任齐国的都邑大夫,控制地方政权,并与“三晋通使”,争取外交支持。到了田襄子的孙子田和之的时候,田氏家族终于“图穷匕首见”,废掉了齐康公,把他赶到遥远的黄海边上,留给他一座小小的城池作为食邑。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田氏代齐的大业迈出了关键一步。

当然,这样一个强大的家族的兴盛,既少不了政治头脑敏锐的众多谋士,也决不可缺乏善于领兵打仗的指挥家。田无宇不仅韬略出众,而且战功卓著。他的次子田书更是谋略出众,能征善战。田书即是孙武的祖父。

大约在公元前523年的时候,齐国讨伐莒国,莒国国君吓得逃到纪鄣(今江苏赣榆县北),坚守不出。齐景公急于取胜,命田书率兵火速攻打纪鄣城。部队星夜兼程地赶到纪鄣的时候,队伍极其疲惫。面对这座易守难攻的城池,田书认为决不能强攻,只能智取。正在想计策之际,一个士兵跑进来报告说,发现有个老妇人偷偷地从城墙上扔下一条绳索,并且不时地向他们打着手势。

田书命人仔细打探事情的究竟后,大胆猜想道:“这个妇人是建议我们攀绳登城,她可以给我们做内应。”事实的确如田书料想的那样。莒国国君性情暴虐,曾无端杀死这位老妇人的丈夫,她流落到纪鄣城,为了给死去的丈夫报仇,就偷偷地测量了城墙的高度。并按照这个高度搓成几条绳索,以备将来之用。这一次绳子果然派上了大用场。

三更时分,田书命令兵士趁着夜色偷偷地缘绳登城,试图攻敌于不备。谁知刚攀上去十几人,绳子便“砰”的一声断了,还没爬上城墙的士兵摔了一地,刚攀上城墙的士兵也急得手足无措。原定的计划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故,这该如何是好?田书没有慌张,随即心中顿生一计,他命令城上城下的官兵齐声鼓噪呐喊,虚张声势,顿时鼓声如雷,喊声震天。莒国国君在睡梦中惊醒,以为外面已被千军万马所包围,误认为大势已去、城池沦陷,便只身犹如丧家之犬般地逃之夭夭。齐军兵不血刃地轻松攻入城中,大胜而归。后来齐景公因田书战功卓著,把乐安作为食采之邑赏赐给他,并赐以孙姓,以彰其功。这样一来,田书的后代就开始姓孙了。

此后,这个军事世家还出了被晏婴誉为“文能服众,武能威敌”的田穰苴。田穰苴曾出任齐国将军,统率齐军抗击燕、晋联军,兵锋所指,所向披靡,迫使燕、晋联军仓皇后撤。田穰苴乘胜追击,收复失地。齐景公尊他为大司马,因此他又被人称为“司马穰苴”。他在治军上很有一套,并对古代的《司马兵法》深有研究,是一个在当时极为出色的军事家。

当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田穰苴之后的短暂岁月里,随着后世孙武的出世,这个军事世家终于达到了它的顶峰。

大约是公元前540年的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外面雷声隆隆,大雨瓢泼。齐国都城临淄的一座深宅大院里依然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原来这是田氏家族的大院,田书的儿媳妇十月怀胎,正在分娩。家人们个个毫无睡意,聚集在屋子里翘首以待。屋子里格外的安静,只有屋外的大雨哗哗地下着。田凭即将为人父,掩饰不住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在房外的廊下踱来踱去,雨珠溅在身上也丝毫不觉……突然,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他的思绪,接着屋里便传来接生婆兴奋的喊声:“恭贺主公喜得贵子,母子平安,大吉大利!”听到这样的好消息,紧张的田凭终于长舒一口气,也顾不得自己的身份地位,迫不及待地冲进屋里。屋里暖意融融,婴儿的啼哭响亮而又清脆,在他听来更像是一曲欢庆胜利的旋律。躺在一旁的妻子满头大汗,脸上显着无力而又惬意的微笑……中年得子,在那个事关家业承嗣的时代里,的确意义非凡。

外面的雨小了起来,绵绵地洒落在地上。不仅田凭高兴,作为爷爷的田书更是喜上眉梢:“托祖宗洪福,我们田家人丁兴旺,家业有传了。”田凭见父亲意兴盎然,便说道:“不如父亲为您的孙儿取个好名字吧。”

田书听罢,沉思片刻,说道:“当今正值乱世之秋,人心思定,若此儿将来长大有出息,能以武安邦定国,算是实现我的最大心愿了。就取名叫‘武’吧。”

从此,中国历史上就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名字——孙武。

三、勤学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