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220900000040

第40章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知足篇:欲壑难填,知足才能常乐

人生欲壑难填,知足让我们懂得勤俭节约,更加珍惜自己当下拥有的,少一些攀比,就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就能学会知足常乐,让心灵保持一种从容而优裕的境界。知足是根、常乐是果,知足弥深,常乐的果才会丰硕而甜美,也只有知足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开心快乐。

惜福:珍惜一点一滴,皆是修福缘

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劝诫众生说:“‘惜’是爱惜,‘福’是福气 ,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未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人们要懂得珍惜自身,珍惜他人,珍惜身边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件事物,也就是在珍惜人生的每一分欢乐与幸福。

第三十九节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佛家箴言

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

——弘一大师

智慧解读

在弘一大师的眼里,珍惜生活中的衣物、食物,并不是珍惜钱财的表现,而是珍惜福缘的表现。

修行法门

“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胜求人”是弘一大师经常书写给善信的格言。惜福之于法师,并不仅仅挂在口头上,而是生活中的身体力行。读过弘一大师传记的人,都会对法师的惜福记忆深刻。弘一大师会如此惜福,与他受印光大师的感染是分不开的。弘一大师在世时非常尊重印光大师,经常用印光大师的事迹来教育信众。

印光法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

1924年,弘一大师到普陀山住了七天,得以每天从早到晚观察印光大师的作为。大师每天早晨只吃一大碗粥,连菜都没有。印光大师自己说:“我刚到普陀时,每天早饭都有咸菜,因为我是北方人,吃不习惯,所以就改成只吃白粥,已经三十年了。”大师吃完饭,还用舌头舐碗,添到非常干净为止。然后,还往碗里倒入开水涮涮,涤荡汤汁,用这汤水漱口,随即咽下,唯恐浪费一颗饭粒。

吃午饭时,有白饭、大众菜各一碗。大师把饭、菜都吃干净,又用开水涮碗,与早饭一样。

印光大师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也极严。有来寺庙拜访的客人一起吃饭,饭后碗内剩了米粒,大师一定会大声叱责说:“你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如果客人把冷掉的茶倒掉,大师也会严肃地劝诫。

西方哲学家梭罗说:“大多数所谓豪华和舒适的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对此,有识之士更愿选择过比穷人还要简单和粗陋的生活,简单和粗陋的生活有利于消除物质与生命本质之间的隔阂。为了获得圆满无悔的一生,我们必须认清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必须丢弃的。”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所处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可我们能感受到的幸福却越来越少。拥有的东西太多了,反而不知道珍惜,浪费成了下意识的恶行。当代僧侣也着力教化大家要惜福,宣化上人就是其中典范:

有三个比丘到万佛城挂单,因为万佛城大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开始变质的菜,在食用时只要不烂的菜叶子、菜帮子都不会扔掉。宣化上人说万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弃我取。

有一天中午,用斋后大众准备离去,三位比丘忽见宣化上人来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礼。上人满面含笑,用眼光看着他们用过的餐盘中有嚼过吐出来的几口菜,问道:“菜不好吃吗?”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叶硬了些,嚼不烂。”上人听后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过的菜放进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着说:“我还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围的弟子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两个盘中嚼过的菜全放进口中嚼着咽了下去,然后说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费。”当宣化上人走出斋堂时,身后跪下了一片徒众。

一样的吃饭,一样的睡觉,有人食不下咽、睡不安稳,有人却感觉食物美味,睡眠香甜。学佛就是为了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所谓开悟前时时难过,步步维艰,开悟后日日是好日,处处通大道。开悟之后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质的生活,是挣脱了物欲的牵系,住于尘劳五欲,但是却不被污染,追求无上理想世界的生活。在这种精神世界里,滴水都是甘露,粒米即是珍珠。珍惜一粥一饭,不仅是尊重农夫的劳动,也是珍爱了你今生在这红尘世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