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听十大总裁讲故事
221000000027

第27章

第五章第二节大锤砸出世界名牌——海尔造冰箱超越德国师傅

“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在海尔的企业文化展示厅里,有一把锤子十分醒目,让看过的人忘不了。每一位刚刚进入海尔的新员工,都会去聆听老员工关于23年前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

1985年,张瑞敏刚到海尔,当时叫青岛电冰箱总厂。有一天,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马上派人把冰箱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全体职工叫到一起,问大伙怎么处置这些带有瑕疵的产品。多数员工提出,问题不大,也不影响使用,冰箱就便宜点儿处理给员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八百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

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生产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流下了眼泪。然后,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个国家质量金奖。

张瑞敏砸冰箱的事让我们马上联想到另外一位著名企业家鲁冠球的故事。

1980年秋天,安徽芜湖一家用户反映所购万向节出现裂纹,要求退货。于是,鲁冠球马上向这位用户送去合格产品,而且另外派出30多人走访全国各地用户,主动把不合格产品调换回来,并召集全厂职工开现场会,当场宣布调换回来的3万多套万向节全部送往废品收购站,6分钱1斤,一个不剩全部做废品处理。为此,企业直接损失43万元。鲁冠球说:“从今天起,一切只能‘将就用’的产品,一律按废品处理。”

张瑞敏和鲁冠球通过这些举动,目的只有一个:对内让厂里职工树立“质量是生命”的意识,培养职业忠诚;对外则树立起企业讲诚信的形象,提高社会美誉。

砸冰箱的时候,张瑞敏还是一个30多岁的新厂长,他就敢于把如此多数量的冰箱砸成废铁,如果没有一种改革的勇气,没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在当时的情况下,谈何容易。

但这一锤砸出了员工的质量意识,砸出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理念,砸出了客户心中的一个世界品牌——海尔。谈起海尔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每一步,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感慨颇多。

他说,海尔的真正创业史开始于1984年,当时的海尔是一个800多名员工、资不抵债的街道小工厂。他刚到企业的时候,还发不出工资,需要借钱来发工资,过了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企业慢慢好转,开始生产一些电器产品。当时的市场很好,有人形容“用纸糊个冰箱都能卖出去”。而且当时还规定了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甚至还有内部处理品。换句话说,当时有政策,所有的产品都有出路。因此,对质量就无所谓了,反正生产出来都能卖出去。所以,大家都没有什么责任意识,对产品质量无所谓。所以树立质量意识势在必行。

之所以当年为什么非要砸这一锤,张瑞敏讲了一个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赴德国寻求技术合作。期间曾到西德的工厂去考察,德国人生产的产品工艺非常精湛,这给了我极大的冲击,我问自己:“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德国人笨,难道我们就不能做得和他们一样好吗?” 

我又来到德国超市,想买一些东西,却发现货架上没有一种中国制造的商品。适逢当地一个盛大的节日,陪同我的那个德国人手指腾空而起的焰火告诉我:“这焰火是从你们国家进口的。”我心里为此而滴血:“难道中国人只能永远靠祖先的四大发明过日子吗?”中国人必须有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我一次次地这样告诫自己!

张瑞敏抡起大锤这一砸,让海尔的质量开始出现大的飞跃。“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成为海尔精神,并列在首位。

1991年,海尔第一次向“师父”德国出口冰箱。当时,德国海关和商品检验局都不信任中国产品,8000台海尔冰箱硬是进不了德国。没办法,海尔请检验官把德国市场上所有品牌的冰箱和海尔冰箱都揭去商标,放在一起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海尔冰箱获得的“+”号最多,甚至比海尔的老师利勃海尔还多几个“+”号。这下,德国人服气了,纷纷订货。不久,又碰上德国检测机构对市场上的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海尔5个项目共拿了8个加号,排在第一位。事实证明,“中国造”完全可以和“德国造”甚至“日本造”、“美国造”一比高下。

目前海尔产品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产品在欧美地区销售。更重要的是,它的售价和国际其他名牌价格一样,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是张瑞敏的名言。他是一个众人皆知的成功者,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当初他痛下决心让员工将不合格的冰箱砸烂,以这一壮举赢得质量,赢得信誉,赢得了市场,更赢得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