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人处世方与圆
2213800000017

第17章 受人欢迎的处世秘诀(1)

在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有的人人缘很好,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人照应,让人感到这世界充满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缘的形成也要靠日积累,只有平时广播人缘的种子,才能收获好人缘。

1.确定自己做人处世的角色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社会人际关系学的角度讲,人都处在两个层次的社会关系之中:一是每一个人都归属于一定的民族、阶级或党派,生活在一定的国度,处于人际间的宏观关系之中;二是每一个人都有亲属、同事、上下级和业务联系等关系,处于人际间的微观关系中。每个人总是要同时以“宏观身份”和“微观身份”,来对待和处理人际间的各种关系。不管是国家同国家之间的冲突与联合,阶级同阶级之间的抗争与妥协,还是个人同集体的对立与协调;不管是人们痛苦的离别,还是快乐的团聚;是深深的思念,还是暗暗的诅咒;是善意的劝告,还是恶意的挑拨;是残酷的争斗,还是友好的合作;是虚伪的应对,还是真诚的共处;是冷漠的相待,还是热情的交往……所有这些,都在人际间发生、发展、变化。也正是这些人际间的悲欢离合,冷暖亲疏,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

确定自己的角色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给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定位。

卡耐基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教训:当我由密苏里州的乡下到纽约去的时候,我进了美国戏剧学院,希望能做一个演员。我当时有一个自以为非常聪明的想法——一条到达成功的捷径,这个想法非常之简单,非常之完美,所以我不懂得为什么成千上万富有野心的人居然没有发现这一点。这个想法是这样的:我要去学当年那些有名的演员怎样演戏,学会他们的优点,然后把每一个人的长处学下来,使自己成为一个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名演员。多么愚蠢!多么荒谬!我居然浪费了很多时间去模仿别人,最后终于明白,我一定得维持本色,我不可能变成任何人。

这次痛苦的经验,应该能教给我长久难忘的一课才对,可是其实不然。我并没有学乖,我太笨了,希望那是所有关于公开演说的书本中最好的一本。在写那本书的时候,我又有了和以前演戏时一样的笨想法。我打算把很多其他作者的观念,都“借”过来放在那本书里,使那一本书能包罗万象。于是我去买了十几本有关公开演说的书,花了一年时间把它们的概念写进我的书里,可是最后我再一次地发现我又做了一件傻事:这种把别人的观念整个凑在一起而写成的东西非常做作,非常沉闷,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得下。所以我把一年的心血都丢进了废纸篓里,整个的从新开始。这一回我对自己说,“你一定得维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论你的错误有多少,能力多么的有限,你都不可能变成别人。”于是我不再试着做其他所有人的综合体,而卷起我的袖子来,做了我最先就该做的那件事:我写了一本关于公开演说的教科书,完全以我自己的经验、观察,以一个演说家和一个演说教师的身份来写。

卡耐基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终于明确了他自己的社会角色,从他自己的角度来从事社会活动。

人对自己角色的确定,一方面是自我评价,一方面是他人评价,同时也是由社会分工确定的。所以,人的社会角色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每个人都要根据角色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够在社交中受到欢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有些人在台上的时候,很得意,一旦下了台,就灰溜溜的不知所为。相反,有些人自以为很能干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整天牢骚满腹,一生就在这种牢骚中度过。这些人都是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社会角色,难以做到方圆做人,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当然也难以圆满去做事了。

其实,人对自己角色的认同,就能使人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在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与周围的人建立友好的关系。

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欣赏、借鉴: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株松

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

但须是溪边最好的一小丛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灌木一丛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做一片绿草

让公路上也有几分欢娱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只麝香鹿,就做一条鲈鱼

但须做湖里最好的一条鱼

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我们得做海员

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

工作有大的,也有小的

我们该做的工作,就在你的手边

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公路,就做一条小径

如果你不能做太阳,就做一颗星星

不能凭大小来断定你的输赢

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一名

明确了自己的角色,你才能在社会的舞台上成功的表现自己。

2.要想方圆做人,就要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

有一位女孩小敏,读高中一年级。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她慢慢地产生了摆脱父母的心理,开始有自己的书房和小书桌,每天偷偷地写日记后,藏在抽屉中,不让妈妈看。她希望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可是面对纷繁的现实世界,繁杂的入际关系以及沉重的学习压力,小敏又感到一种内心的不安全感。于是,她开始变得孤僻,害怕人际交往,在内心中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封闭心理。有时,一个人跑到小河边望着宁静的河水流泪,顾影自怜。她渴望与同学进行交往,羡慕其他同学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参加集体活动,可她却又害怕主动与别人交往,还抱怨别人对她不理解、不接纳。

这种心理特征就是心理自我封闭,与外界隔绝,孤单寂寞,生活在个人小圈子,难以与人交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心理疾病。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自我封闭心理?

一般来讲,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由于过分自尊的心理所致。世界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提出了人的自尊需要。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公众的尊重和喜欢,但是这种自尊的需要仅仅是自己本人的一种希冀,能否在事实上得到,则取决于公众对自己言语、举止、行动的评价和肯定。如果说将自尊的需要作为一种行动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本没有理论上的错误。问题是这种自尊心理不能过分。一个人在社交中过分自尊心理占据指导和支配地位,就会怕自己的行为是否失当,怕人们会怎么看待自己。甚至有时会因为过分自尊心理之故,而不愿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担心相比之下,会掉自己的“价”,失去尊严。如此思来想去,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往来,孤家寡人,慢慢地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了。

二是由于自卑情绪所致。自卑是人们对自己虚设的一种自我否定,也就是说“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和自强。这种心理一般表现为害怕失败,或者说不能正确对待失败。日本有学者研究认为有自卑感的人,一般属于下列十种类型之一,或是合乎其中两种以上:

①为了追求超过限度的愿望而心焦气躁。

②由于企求赞赏的愿望太迫切,不时行之于言表,反过来责备别人。

③产生自己是十全十美的错觉,因而自以为能够产生本身产生不了的力量。

④企盼做出超出能力的事,由于达成无望,因而经常消极的嘲笑自己。

⑤曾经在竞争上输给过别人,却一直难以忘怀。

⑥被别人的成功所压倒,叹息“鸿运”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

⑦没有测量自己的尺度,总是以别人的尺度测量自己。

⑧逢人便说:“我的工作条件不好怎能成功?”借此逃避自己的责任。

⑨经常担心被别人看穿了自己的烦恼,因此与人接触总是戒意在先。

⑩不敢面对缺乏能力的自己——刻意逃避自己,事实证明,有自卑感的人,总是畏畏缩缩,社交时自然“不战自败”。

三是受羞法心理的影响,怕羞者常常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他们总是把别人看作是自己的法官,这样一来,跟其他人在一起就会感到不自在。特别是和名人或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往,这种“不自在”好比芒刺在背。久而久之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往来。

四是愚昧无知所致。一位西方心理学家指出:“愚昧是产生惧怕的源泉,知识是医治惧怕的良药。”例如他人正在谈论的一个话题,如果一个根本不知晓此类问题的人,在这种社交场合下,他若是不介入谈论,就会明白地告诉他人自己是无知于此道;若是介入谈论,便会由于无知而“出丑”,所以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便会使他封闭自我,不参与社交,孤立于一隅。

要想方圆做人,就要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就要克服上述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勇敢面对社会面对他人,走向圆满成功的人生。

①要有社交成功的愿望。只要你想进入大家的圈子,想成为社交的一员,想受到大家的欢迎,想有许多朋友,你就会努力去学习社交,你就会调动你的一切智慧去掌握社交的技能,你最终就会学会社交。

②要敢于表现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和别人交往,你就会发展自己的长处,不断地显示自己的长处,你就会吸引别人的注意,你就会找到自己的志同道合者。不要怕自己不行,要相信自己会比别人做得更好,只要你有自信,你就会使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

③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不但不会丢脸,反而会赢得别人的尊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的人是最勇敢的人。很多入不敢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害怕别人看不起他,其实“头上的烂疮疤盖是盖不住的”,只有承认它的存在,才有改正的可能。另外,每个人都有不足,你承认自己不足也没有什么可丢人的。相反,你承认自己不足大家会认为你是个诚实的人,值得信赖,就会愿意结交你,和你成为朋友。

④多与别人交谈,敞开心扉,能容他人,他人也就能容自己。话是开心的钥匙,只要与人交谈就会收到交际的效果。多与人交谈就会渐渐地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就会与人坦诚相待,就会容许别人发表自己的见解,彼此相容就会达成一致,就会建立友谊,你也就学会了交际。

3.真诚为人,方圆涉世

我有一位老师,据说是中国经济与法律结合方面的第一人——法律系的博士又读了经济系的博士后。按说,这样一个老师应该是学识渊博,大受欢迎的了。可事实恰好相反,大家对他的评价反倒不如那些整天抱着讲义照本宣科的老师。

原因何在呢?的确,这个老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同时大量的实践经验使他的课讲得深入浅出。但坏就坏在他没有一点技巧。讲到“股份有限公司”就眉飞色舞地讲某年某月他策划了一个事情,讲到上市公司就手舞足蹈地回忆他当初参与的一个招股公告。其实,本来对一个有着极高学历的兼职律师来讲,参与了这些事情不足为奇,可按照他讲的语气、方式来推理,天下没有他没干过的事了。久而久之,大家便带着一种玩笑的态度看他在课堂上“表演”了。

后来我想,这个老师为什么如此地“痴”呢?想来想去,最后发现原因在他第一堂课的一句话上:一定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意的确不错,在哪儿都找不出毛病,可这句话套到这个老师身上就有点儿问题。

此老师为人极为踏实,说过了“一定要”就决不反悔,在他的观念里:我们每个问题都“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于是,本应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案例在他讲起来成了一个冷冰冰的过场,自然效果不佳。

中国古人说得好:做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没段圆滑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此处的花子比喻人的表面好看,像个绣花枕头。意思就是说做人做事必须诚恳,否则就会变成一个绣花枕头,不论什么事情都不踏实。反之,做事如果没有一点圆通灵活和随机应变的情趣,就等于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阻碍。做事必须诚恳,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做事如果态度不诚恳,对方总会认为你滑头滑脑,因而不敢跟你合作做任何事情。至于说到“圆滑机趣”这并不是要做得像个市侩那样一切都讲求圆滑,而是说该讲究技巧时要意圆通灵活。例如本来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往往由于当事人富有幽默感,说上几句很逗趣的话,大家哈哈一笑,事情都办通了,可是并没有得罪任何人。否则,如果一切都本着公事公办的严肃态度,那你所办的事情不但处处碰钉子,而且被人指称你是一个不通人情的木头人。

在我们社会经验里,重点要强调的是“真诚”二字。在这样一个充满着不信任的社会中,给人一个真诚的印象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然,涉世老手也要提醒你,切不可太没心机,否则像我这位老师倒也罢了,顶多不听他的课,如果碰上利益交关的事情,则很有可能被人诱入陷阱,上当受骗。

4.不落井下石,要雪中送炭

“不落井下石,要雪中送炭”的意思很浅显,即朋友处于困难境地时,你的努力与奉献应当比在朋友处于一帆风顺中多得多。也就是说,在朋友真正需要帮助时,这时才是你大显身手的时候。

中国有句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两个人从初识到成为朋友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经过时间的“筛选”,你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朋友。一开始,两个人处于平等的、有一定距离的状态。随着交往日深,了解越多,彼此在一定的程度上达成默契,遂成了朋友。这时候的朋友还只是浅层意义上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日子一长,就显出分歧。有的人对于“朋友”采取百般利用,非要榨干朋友的手段。这种人的表现往往是在“朋友”一帆风顺时,做一些顺水人情、惠而不费的事情。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将来要有许多事情有求于这位“朋友”。所以,经常可见的就是某些领导一退休便“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这种事情对付一时的“暴发户”或者一些层次较低的“x星”之类的人当然有效,而时间长了,好些真正对社会,对人生有一定的思考的人往往对这种人敬而远之。这样就引入了本文的主题,“要雪中送炭”。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善交际,交不到朋友,看着别人高谈阔论,朋友满座的样子非常羡慕。其实,且不说那些人的朋友中有多少是趋炎附势,别有用心之辈,朋友的概念绝不止是欢乐时的捧场。那些自己觉得自卑的人大可不必焦虑,古代有句话:“朋友之间甘若醴”。真正的朋友是不会在乎你有多能说,多会捧场的。淡如水的朋友典范应当是大家效仿的模范。友情之根应当用真诚奉献之水来浇灌。那些想交朋友为不善表达而发愁的人不必担心,只要你认清对象,在他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勇于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真正做到“雪中送炭”,哪怕你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你的友情也会深深地感动你的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