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人处世方与圆
2213800000024

第24章 方圆做人的35条钻石法则(3)

那人听了以后变得恼羞成怒,很不客气的大声说:“那么,总统先生,我知道你是不肯帮我忙的!”众所皆知,林肯总统的良好修养与忍耐力是着名的,但此时他真的无法再忍受了。他对那人注视良久,然后从容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那人的身边,一把揪住他的衣领,拉到门外,然后重重地将门关上。

那人又推开门,大声吼道:“把证书还给我!”林肯从桌子上拿了他的文件,走到门口,猛地一掷,再次把门关上,回到原位。对此事的处理,总统在当时以及事后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作为一个极为谦和的一国之首,在必要的时候终于生气了。因为此人确实是个无赖,根本不值得林肯运用其他的策略。但凡领袖人物,无一不精通全盘战略。明枪暗箭、冷嘲热讽,甚至在一定的状态下动武,无所不能。他们知道在必要的时候应该有自卫的举动,必须挺身而出!我们每个人也一样,不仅要行使我们自己的权利,更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8.让收买战术成为沟通的桥梁

小娟的工作单位来了一位新的主管,不知是对旧主管还存着一种怀念,还是这位新主管长得不高也不帅,小娟对他始终没有好感。

其实对这新主管没有好感的并不只小娟一个,包括二位男孩子,几乎整组的同事都“不喜欢”这位新主管。

可是又不可能把他赶走,自己也不可能调职……

怎么办呢?小娟有点担心。

有一天,也就是新主管到任的第二个星期三,新主管宣布请大家吃饭,说是要“大家彼此熟悉熟悉”。

这种餐会是没有理由拒绝的,小娟虽然不太乐意,还是去吃了这顿饭。

席间,这新主管有说有笑,大家吃得很高兴。

小娟开始觉得,新主管也满可爱的,其他同事也有同样的感觉。

一顿饭,就化解了隔阂,真奇妙!

这位新主管可以说对人性已有相当的了解,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他的困扰。

虽然是寻常饭局,但从邀请到进行,都包含着许多值得玩味的意义。

①从同仁的是否接受邀请,可以看出同仁是否“接纳”他。这种邀请不是命令,但在领导统御及人际互动上,已具有和“命令”差不多的作用,这是任何人都懂的行为语言,因此绝少人会“借故”不去。

②饭桌是很好的,可以彼此拉近距离的场合,这位新主管在饭桌上,放下架子,显露他的亲和力,让同仁们认识他“真实”的一面,并制造出他和同仁们在尊严上的“对等、平行”。这种动作一般来说,有相当良好的效果。

③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没得吃就没得活,所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求吃”的生存的历史。上古人类“求吃”以生存,现代人也是如此。固然现代人的行为有超越单纯“吃”的意义,但“吃”还是人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生活基调。而“吃”是要付代价的,因此对于求生存一说,吃也是一种压力,因此当有人“免费”提供你“吃”,暂时或长期免除你这种压力,享受这免费的“吃”的人,就会产生一种被“豢养”的行为制约,因而改变自己对对方的立场和看法。这种情形,说得抽象一点就是远古时代人类对求生存残存的记忆,说得更明白具体一些,就是“吃人嘴软”,而越是吃得丰盛,越有这种效果。当然,并不是说请人吃饭就可达到目的,但对于双方关系的增进,是有其人性的根据的,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在餐桌上沟通,有的先吃后说,有的先说后吃,有的则边吃边说。所以有的人说,把对方肠胃搞定,事情已成功了一半。小娟他们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对新来的主管改变印象的。

除了吃之外,收受金钱、礼物也具有和“吃”同样的效果,“拿人手短”是也!所以公关人员、新闻记者、访客都要又请吃饭送礼物,有没有效?当然有效!这道理和“吃”完全一样。

事实上,一顿饭、一份小礼物,价值也不可能太高,可是吃了、拿了,自己的判断和态度就会产生变化,就是这么奇妙。

9.谦虚的陈述问题,避免触犯别人

骄傲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吹嘘自己的人更会令人生厌,谦虚并不等于贬低自己,而是用另一种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

对人的性格颇有研究的富兰克林,在早年的时候曾列过一张表,列举各种他所要达到的美德。经过几年的身体力行,他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到了后来,他还找出一件极应当达到的美德。他说:“我在当初改变自己的表里,曾列举了12种美德。但有一天,一个是教徒的朋友告诉我,说大家都认为我很自傲,原因是我在谈话中一贯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且有轻视别人的样子。我听了他所说的话,立刻着手矫正这一个缺点,并且在我所列的表上,加上了虚心这一条。直到现在,我虽不敢自夸自己在这一点上有何成就,但在表面上我确实改进了不少。我决心处处避免触犯别人的感情。我还决心换掉自己过去经常使用的,带有武断性质的口头语。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陈述问题时所用的谦虚方式很容易被人接受而绝少遭人反对。

“我在矫正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我要克服我自己的本性,但习惯成自然,慢慢的我也就习惯了。同时,我在改善自己的过程中,处处注意谈话的艺术,我时常压制自己,而让别人做一个擅长雄辩的人。”

富兰克林虽自认成功是虚心所致,但宽容与温和的效力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在谈话中你若使用强硬的态度,我想对方一定会立刻反对你或敌视你,这样一来,你是肯定不能收到好的谈话效果的。

无论你说什么样的话,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你的话是有意或是无意,对方是会仔细听并详细分析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是往往会和你的原意大相径庭的。比如,你在叙述一件自以为得意满足的事情,你认为这样可以表现你的胆量,你的机警和长处,但别人是否会有同感呢?也许有,也许没有,这就要看你如何运用你的表情、你的谈吐去影响别人与你有同感了!

这样说,并不是叫你隐藏自己的长处,也不是叫你贬低自己的身价,更不是叫你在谈话中缄口不言。只是想要你这样做:假使是你和一个朋友交谈,你说的话只能占50%左右;如果是三个人交谈,你说的话只能占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是10个人一起谈话,你说的话就应该占十分之一左右。总之,你无论在一个什么环境之下,说话要选择一个适度,只有这样,才容易使别人觉得谈话的气氛平等融洽,大家才会感到轻松愉快。

10.运用模糊语言,留下进退余地

运用模糊语言是社交场合尤其是谈判中经常使用的留有余地的重要手段。因为受到人的思想情绪、谈判内容、周围情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谈判的过程一般来说总是复杂多变的,节外生枝、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因此,谈判的过程中,说话一定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不能说“满口话”,要使说话具有一定的弹性,给自己留下可以进退的余地。

模糊语言灵活性高,适应性也强。谈判中对某些复杂的论点或意料之外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时就可以运用模糊语言来避其锋芒,以争取时间作必要的研究和制定对策。

比如在外交会谈中,客人友好地邀请主方去他的国家访问,主方应按照礼节高兴地答应下来,但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轻率确定具体日程,这时常以模糊语言作答:“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去贵国访问。”这个“适当的时候”可以是一个月、一年、几年之内,甚至更长时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这样既不会使对方不快,又不使自己为难。

又如对某些很难一下子回答的要求和问题,可以说:“我们将尽快给你们答复。”“我们再考虑一下。”“最近几天给你们回音。”这里的“尽快”“一下”“最近几天”都具灵活性,留有余地,可使自己避免盲目做出反应而陷入被动局面。

11.失言了要及时弥补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失足了可以再站起来,失蹄了可以重新振作,而人失言了可以用妙语去弥补。

作为空姐,朱莉叶小姐常常接受严格的语言训练。尽管这样,她有时还是不免失言。

那次在的航线上,她和往常一样本着顾客至上的服务精神,热情地询问一对年轻的外籍夫妇,是否需要为他们的幼儿预备点早餐。那位男顾客出人意料地用中国话答道:“不用了,孩子吃的是入奶。”

没有仔细听这位先生的后半句话,为进一步表示诚意,朱莉叶小姐毫不犹豫地说:“那么,如果您孩子需要用餐,请随时通知我好了。”他先是一愣,随即大笑起来。朱莉叶小姐这才如梦初醒,羞红了脸,为自己的失言窘得不知如何是好。

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无论凡人名入,都免不了发生言语失误。虽然其中原因有别,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相似的,或贻笑大方,或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堪收拾。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失言时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二次辩论会上,福特对《纽约日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在辩论会上属明显的失误,当时遭到记者立即反驳。但反驳之初佛朗肯的语气还比较委婉,意图给福特以改正的机会。他说:“问这一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难道在肯定苏联没有把东欧化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偃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决非善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专栏、社论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进行了报导,他们惊问:

“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的顽固不化?”

卡特也乘机把这个问题再三提出,闹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论辩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从某方面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相比之下,里根就表现得高明许多。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

“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玻国,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下,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①移植法,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②引申法,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③改义法,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12.顾左右而言他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数学和外语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校长在评功总结会上这样说:

“数学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外语考得好,是学生基础好。”

在座教师听罢沸沸扬扬,都认为校长说法显得有失公正。一位教师起身反驳:

“同一个班,师生条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条件产生了相同的结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的对待,实在令人费解。原有的基础与尔后的提高,有相互联系,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学就能提高。校长对待教师的劳动不一视同仁,将不利于团结,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会场有人轻轻鼓掌,然后是一阵静默。而静默似乎比掌声对校长更有压力和挑战意味。校长没有恼怒,反而“嘿嘿”地笑起来,他说:

“大家都看到了吧,王老师能言善辩,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无罪,言者无罪。”

尽管别人猜不透校长说这话的真实意思,然而却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他为自己铺了台阶,而且下得又快又好。听了上述回答后,无人再就此问题对校长跟踪追击。

既要撤退,就不宜作任何辩解,辩解无异于作茧自缚,结果无法摆脱。

13.必要时装糊涂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有一句着名的格言:“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现实人生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做人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逼到了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评职、晋级时,某候选人向你面授机宜,讨你个“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够格儿,可又不好当面扫他的兴,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划“0”时再认真,不失原则。人格呢,似乎也不失,当事人问到了,坦诚指出他不够格儿的地方,不问顺其便。“难得糊涂”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来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无能,邪就只好祭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有我”,专捡达官显贵“开刷”,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面对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14.逢人只说三分话

坦率不是告诉你自己不留秘密,而是说话太多往往会祸太多,切记:祸从口出。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