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人处世方与圆
2213800000028

第28章 方圆做人的35条钻石法则(7)

比如说,和南部的欧吉桑说话,最好用台语,和客家人说话,最好用客家话……说得不道地没关系,只要你说了,便能获得他们对你的认同。在话题方面,比如你和有小孩的女性说话,可说说孩子教育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贸易公司职员说话,可说说景气问题……说得不深入没关系,只要你开口了,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告诉你很多关于他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你还善于引导,他恐怕连心事都要掏出来了。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人际关系上是很有用的一招,它的厉害在于抓住了人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弱点,在言语上让对方的自我获得满足,对方的防卫意识便会松软下来,并且把你对他的客套、亲切,当成你对他的关心,于是就对你产生好感。结果是,你了解他已有三四分,他对你却还一无所知。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不一定会和对方建立亲密的关系,但绝对是接近对方,和对方建立初步关系的好方法,如果你能这么做,那么保证你受益无穷。

不过,“人话、鬼话”是需要学习训练的,也就是说,你要:

1.训练自己和人交往时,多谈“您”,而少谈“我”;如果你喜欢谈“我”,那么你就很容易把别人对你的客套当成关心。

2.多了解各种行业的特色和动态,学习不同族群的语言,了解多了,自然能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什么人都可以交往了。

29.方圆人的真经:少说多听常点头

要“多听少说常点头”并不容易,其实这并不抵触自己的原则,只有这种处世的柔软才不易断,才能持久,才能存在。

一位少年只身离家,要到外面打天下,临行前,他的父亲告诉他:“多听少说常点头”。

这位父亲真是个尝过人性滋味的人,“多听少说常点头”,真是一颗金丹。

事实上,这句话相当浅白,不用解释也懂,但为何要如此做,可不是人人能懂。以下就简单一一说明。

“多听”,就是多听别人说,听别人的做事经验,听别人的人际恩怨,听别人话语透露出来的有关周围环境的讯息……你多听,别人就会因为你“多听”而多说,他说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

“少说”,能多听,自然就会少说。少说不但可以“导引”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内心秘密,更可以避免说错话,得罪别人。少说,你就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切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常点头”,这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在群体中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的专注和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无关紧要的事,不必坚持己见,多点头迎合,并且配合,这样子人人会当你是好朋友,你就没有走不通的道路。

“多听少说常点头”的原理就在于顺着客观环境,避免凸出自己,为的就是降低别人对你的可能伤害。

“多听少说常点头”这个原则适合于人一生中任何一个阶段。初出社会“多听少说常点头”是学习;中年时期,事业呈现往上的态势,“多听少说常点头”则可减少阻力;到了老年,事实上,老年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如缄默养气,并且多“点头”,鼓励年轻人,否则就无法获得别人的敬重,成为人人讨厌的老贼了。

30.避讳尊重很重要

避讳能够在交际中适应他人,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尽量避免给别人带来不愉快。

清代的康熙皇帝,青年时励精图治,做过不少大事,到了晚年时,年纪大了,头发也花白了,牙齿已松动脱落。这本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但他人老心不服老,听到人说他“老”就不高兴,所以左右的臣子深知他的心理,特别忌讳说“老”一类的字眼,从不在皇上面前触这个霉头。康熙皇帝为了显示自己还年轻有活力,常常率领皇后、妃子们去猎苑猎取野兽,在池上钓鱼取乐。

有一次,他率领一群皇妃们去湖上垂钓,不一会儿,鱼竿一动,康熙皇帝连忙举起钓竿,只见钩上钓着一只老鳖,心中好不喜欢。谁知刚刚拉出水面,只听“扑通”一声,鳖却脱钩掉到水里跑掉了,康熙长吁短叹连叫可惜。在康熙左边身旁陪同的皇后见状连忙安慰说:“看光景这只鳖是老得没有门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了。”

这时,在一旁观看的一个年轻妃子见状忍不住大笑起来,而且笑个不止,简直直不起腰来。康熙见了不由得龙颜大怒,他认为皇后说的是言者无心,而那妃子则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没有牙齿,老而无用了。回宫之后,康熙下了一道谕旨,将那妃子打入冷宫,终身不得复出。到了这个时候,那个年轻的妃子才深深感到后悔了,她叹启、着说:“因为我不慎笑了一笑,却害了自己守寡一生,这都是我自己不检点带来的恶果啊。”

为什么皇后在说话时明显说到“老”字而康熙皇帝没有怪罪她,而妃子只是笑了一笑,而康熙皇帝却怪罪她呢?首先是康熙的忌讳心理,他不认老,忌讳别人说他老,这种心理实际是反映了老年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由于上了年纪,在体力和精力上都有所下降,但又不肯承认这个现实,而且也希望人们在客观上否认这个现实,故而一旦有入涉及这个话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再是由于皇后与妃子同康熙皇帝的感情距离不同。皇后说的话,仔细推敲一下,有显义和隐义的两个意义,显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因为康熙皇帝与皇后的感情距离较近,他产生的是积极联想,所以他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知道皇后是一片好心的安慰。妃子虽然没有说话,只是笑了一笑,但她是在皇后说话的基础上笑的,她与康熙皇帝的感情距离比较远,所以让康熙皇帝产生了消极联想,其隐义是:那老鳖老掉牙衔不住钩子,就像你康熙皇帝一样老而无用,连钓起的老鳖也让它逃跑了。这下子深深地伤害了康熙的自尊心。

自然康熙因妃子笑话他而给这样的重罚暴露出封建帝王的冷酷,但如果是一个通常的人,别人这样笑话你的缺憾,你也不会高兴的。人总是有自尊心的,总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总不希望人们一见面就提自己不愉快的事。因此人人都不愿意人家触及到自己的憾事、缺点、隐私和使自己感到难堪的事,这也是一般人所共有的心理。因此在现实的交际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交谈时千万不要涉及别人所忌讳的问题,不然就会使人际关系恶化,导致交际的失误。在生活中这样的失误真是不少。一位胖顾客到服装店里买衣服,她对一件大花和横向条纹的上衣感兴趣,售货员劝道:“这种大花带横条的衣服适合瘦人穿,你这么胖,再穿上这种衣服,那不难看死了。”售货员是一片好心,但她触及顾客的忌讳,女顾客气得一句话都没说,就走了。有一位画家从小双臂残疾,他靠自己的努力练出用脚趾头夹笔写字作画的本领,他的画被选送到国外展出。一位记者采访他时竟唐突地问:“你是靠脚趾头成名的,那么我问你,是脚有用还是手有用?”这一问使得那个画家十分恼怒,反问:“维纳斯雕像是以断臂出名的,你说她是有胳膊美还是没胳膊美?”问得那记者瞠目结舌,采访也随之失败了。俗话说得好:“矮子面前莫说矮”,别人有生理上的缺陷,或者家庭不幸,或者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有短处,心里已经是够痛苦的了,不能再雪上加霜了。碰上这些情况都应该加以避讳,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然伤害了别人不说,别人也不会轻易放过你的,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而已。

自然,生活是复杂的,由于种种原因,有时说话还非要涉及别人忌讳的话题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做人就要讲究语言技巧了。耍尽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些,在遣词造句时,要避免那些带有直接刺激感官的字眼,这样就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同是一位较胖的女顾客去布店买花布做衬衫,在选择大花图案还是几何图案上拿不定主意,女售货员根据顾客的特点,帮她选择了几何图案的花布,并且介绍说:“这种大花图案带有扩张感,适合瘦人穿,你穿不太合适。这种几何图案花布艺术大方,颜色也好,一尺才五角二分,你买七尺就够了,花钱不多做件衬衫穿,能使人显得年轻,瘦溜。”女胖顾客听了就很舒服。

31.话中有话透方圆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揭露、批评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苏联人及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

由于赫鲁晓夫曾经是斯大林非常信任和器重的人,很多苏联人都怀有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你为什么早先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你当时干什么去了?你有没有参与这些错误行动?

有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这时,有人从听众席上递来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很难回答。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更无法隐瞒这个条子,这样会使他失去威信,让人觉得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也知道,许多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更何况,这会儿台下成千双眼睛已盯着他手里的那张纸,等着他念出来。

赫鲁晓夫沉思了片刻,拿起条子,通过扩音器大声念了一遍条子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道:“谁写的这张条子,请你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上台。”

没有人站起来,所有的人心怦怦地跳,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后悔刚才的举动,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

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请写条的人站出来。

全场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着赫鲁晓夫的爆发。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

面对着当众提出的尖锐问题,赫鲁晓夫不能不讲真话。但是,如果他直接承认:“当时我没有胆量批评斯大林”,势必会大大伤了自己面子,也不合一个有权威的领导人身份。于是赫鲁晓夫巧妙地即席创造出一个场面,借这个众人皆知其含义的场景来婉转、含蓄地隐喻出自己的答案。这种回答既不失自己的威望,也不让听众觉得他在文过饰非。同时赫鲁晓夫创造的这个场景还让所有在场者感到他是那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32.诚于嘉奖,宽于称道

夸奖一个人比批评一个人更容易被对方接受,以个人本身来讲,亦是乐于被称道,反感别人的评议和责备。如此,还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妙。

在谈夸奖之前,让我们先从批评说起。人类处世的天性,做错事的只会责备别人而绝不责备自己,即使良心发现,也会尽力掩盖。这时候,你突然脱口而出批评指责之言,揭发他的错,那个我们要矫正及谴责的人,每每要为他自己辩护,而反过来谴责我们。即使是我们出于关心爱护朋友之心,批评朋友,除非识人知性,否则不如不说。林肯应付人很成功,他最喜欢的格言是:“不要评议人,免得为人所评议”。林肯不轻易批评别人,即使他有批评别人的充分理由。

中国有句古话:“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适当地借用过来,说明人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要慎重,自己是不完善的,应从严于律己做起,不要咄咄逼人,挑人家的刺。批评是会伤害一个人的宝贵的自尊心,伤害他的情感,并且使他灰心,必然激起他的反抗。

如果你要使别人做你想要他做的事,那么请“诚于嘉奖,宽以称道”。因为人人喜欢恭维,不喜欢指责。“人性中至深的本质就是渴求被人所重视。”人们对自重感的渴求远胜于食物和金钱。谁有能力满足这种内心饥饿的人的需要,谁就可以将他握在掌心,任你驱使。寻求自重感的欲望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这种自重感的冲动,早就不存在文化了。假如没有自重感的渴求,历史上就不会出现那么伟大的或显赫的人物。这个欲望激励林肯研读法律,当上美国总统;这个欲望激励狄更斯写出他不朽的小说;也是这个欲望使洛克菲勒赚到了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自重感激励许多人成名,而名人仍为自重感挣扎着。历史上布满了这样的有趣的例证:华盛顿更愿意被称为“至高无上的美国总统”;哥伦布请求得到“海洋大将印度总督”的头衔;加撒林拒绝拆阅没有称她“女皇陛下”的信件。还有甚者以癫狂为乐,他们在他们自创的梦境中,找到了他们深切向往的自重感,这是个极端的现象。对于以上种种现象,试想,在人还未达癫狂之前给他真诚的赞许和鼓励,你我将成就什么奇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