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小心
222200000021

第21章 看透别说透

第2章第7节看透别说透

人际交往,练就“火眼金睛”,同时也要做一只“闷嘴葫芦”,这样才能万无一

。

在一次会议上,张教授遇见了一位文艺评论家。互通姓名后,张教授对这位文艺评

论家说:“久仰久仰,早就知道您对星宿很有研究,是位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评

论家半天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张教授搞错了,忙说:“张教授,您可真会开玩笑,我是搞

文艺评论的,并不研究什么天文现象。您是不是弄错了。”张教授正言答:“我怎么是跟您

开玩笑。在您发表的文章里,我时常看到您不断发现了什么‘著名歌星’、‘舞台新星’、

‘歌坛巨星’、‘文坛明星’等众多的星宿,想来您一定是个非凡的天文学家。”弄得这位

评论家尴尬不已,什么也没说,坐了一会就走了。

还有一个故事,一日,老姜在县上巧遇好友老刘。寒暄之后,老刘说道:“我正想去找你,

恰好你来了。”

“有啥事我能帮上忙的?”老姜好奇地问。

“×镇的朱××诉H镇的周××赔偿一案,你们受理的吧?”

“是啊。”

“周××是我的老乡。他是复员军人,共产党员,这人……”老刘说。

老姜插话笑道:“你不必介绍他的政治面貌了,我们又不选拔干部。如果看政治面貌,那么

,若遇上一件书记告贼的民事案子的话,岂不是连审判程序也不必进行,直接判书记胜诉就

行了么?”

“对对对。”老刘连连点头

“大凡人们总爱把犯过错误的人看扁,犯过错误的人又不敢激烈申辩自己的正确主张。你是

理之人,为他辩护即可起到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作用。你说对吗?”老姜说。

“言之有理。”

一番说笑后,二人分手了。了却人情。老王与老胡之间却没有因此产生半点隔阂。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事不必弄得太明白,只要大家心知肚明就可以了。俗话说:看透

别说透,才是好朋友。事情说得太白,反而会伤和气.或显得太无聊。即使对方不大清楚,

他也会因不理解而推崇备至。懂得此术,在交际中百难可解。像故事中的张教授以为自己看

得挺明白,于是就对人大加指责;而故事中的老姜则不同,他明白“看透不说透”的道理。

这两种人在处理事情时得利的结果也自然不同了。

周恩来总理在这方面是我们言行的典范。他总是抱着与人为善的至诚,对别人犯的错误即使

看出来也不当面批评,而是采用很委婉的办法,令人心悦诚服。

5F1952年,周恩来率政府团抵达前苏联,就我国“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项目问题进行

谈判。抵

苏后,他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逐字逐句讨论修改计划草稿。复印前,他又专门叮嘱一位同

志把好最后校对这一关。但是当周总理拿到稿子后发现仍然有差错,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校对

的同志。第二天,周总理来到代表团驻地与大家共进午餐时,特地与这位同志碰了杯,笑着

说:“罚酒一杯吧!”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既亲切又严肃,使这位同志内疚而又不会难

堪,收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谁都会有出错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味地泄私愤、横加批评、讲刺话,总是数落对

方“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总是这样”、“你这样做太不应该了”等,是不太妥当的。

当某人行事真有问题时,在他内心有时会有反省,觉得抱歉、恐慌、不知所措,此时如果

你再批评指责他,那么他会因为你的谴责而羞愧难过,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再树立

自信。如果换种语气,换个方式,比如“从今以后,你会做得比这次好”,或者“我

想,下次你一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等诸如此类的话,对方不仅会感激你对他的信

任,同时会感受到你的真诚,更重要的是有了改正错误的信心,对方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必定小心谨慎。

另外,要做到不讲刺话,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假如心中不高兴,也不可在言语态度上流露

出来,特别注意言语间不可含有敌意。避免在批评他人时做出握拳、瞪眼、皱眉、把

脸沉下来等发怒的表示,否则,原来不带“刺”的话,也会让被批评者听来觉得面子上过不

去或

怀疑你是对其心怀不满,这样他就不会继续听你所说的内容了。应尽量用平和或温和的态度

去面对你的批评对象,尽量剔除感情成分,学会借助表情、态度、声调,增加批评语的积

极效果。

一句箴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