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林徽因·人间四月天
223000000013

第13章 两个男人的“英伦之恋”

第三章3 两个男人的“英伦之恋”

爱这个女孩子的人真的来了,来得很快,爱得很久——是他的一辈子。

他叫徐志摩。原本是父亲林长民的朋友。

那时候,他还不是一个诗人,只是一个正在寻找自己的方向、不断转学的年轻学子。他出生在浙江海宁的富商家庭,其父徐申如经营多种产业,是当地商会会长。父亲希望儿子子承父业,于是送他去美国留学,为进入金融界打基础。

最初,徐志摩自己也雄心勃勃,想成为兼通经济的政治家,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他留美时甚至一度钻研过社会主义。后来,他又迷上了罗素,由北美大陆越洋过海来到西欧岛国,宁可放弃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帽,情愿在英国皇家学院,以求作罗素的及门弟子。但是阴差阳错,徐志摩踏进皇家学院校园之前,罗素已被学校除名启程来了中国。徐志摩失望之极,经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的劝说和介绍,留下来进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这个学院也在伦敦西区,和林徽因租住的公寓相隔不远。

林家住的阿尔比恩门27号离牛津街、摄政街不远,是热闹的华人聚居处。中国人向来爱群居,更不必说远在异乡。既然都是漂洋过海,到了弹丸之地,早晚是要见的。

1920年9月24日,在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的江苏籍学生陈通伯,带了一个高高瘦瘦、飘然长衫的青年,来到阿尔比恩门27号。陈通伯对林长民介绍说:“这位叫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在经济学院从赖世基读博士学位,敬重先生,慕名拜访。”

林徽因的祖父曾任海宁知县,林长民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对于海宁的山山水水都很熟悉,在大洋彼岸遇到了半个老乡,让林长民怎不兴奋?何况这个“老乡”儒雅纯真,逸兴横飞,和林长民实际上是同一类人。当时,林长民名义上被派到欧洲“国际联盟中国协会”任理事,对各国政治动向进行考察,实质上是远离了国内的实权派,可谓官场失意。林长民也乐得摆脱政坛困扰,回归文人本性,吟诗作对,泼墨书画,更兼呼朋唤友,结交青年学子,过得倒也潇洒。

性情中人见性情中人,况且异乡相逢,林长民和徐志摩一见如故,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两人甚至谈了一场惊世骇俗、缠绵悱恻的“恋爱”。

当时,英国思想家罗素在《婚姻与道德》一书中所宣扬的爱的观念,正在改变年轻人的爱情观。林长民和徐志摩两人在看待罗素爱情观的观点上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于是林长民提议模拟一场“恋爱游戏”,让一个有夫之妇和有妇之夫谈恋爱,通信,以感觉“万种风情无着地”的情调。1926年春,徐志摩为纪念自己的英伦“恋人”,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了林长民的《一封情书》并为此写附记,徐志摩赞这封情书“至少比他手订的中华民国大宪法有趣味有意义甚至有价值得多”

林长民和徐志摩在恋爱与婚姻方面的观点,已经远远超出了封建卫道士的理解范围,他们以嘲讽的口吻,戏称林长民为“恋爱大家”。

林长民也不辜负这个称号,回国以后,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了一场严肃的讲演《恋爱与婚姻》,说恋爱是一种“神力”,婚姻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财产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着世间作伪的心理,作伪的学问,作伪的文字语言,把这真相淹没了,学子们应该冲破束缚,大胆地研究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