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225000000003

第3章 2孔子很激愤,老子很淡然

第一篇第一章2孔子很激愤,老子很淡然

他说:“不学礼,无以立。”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他的父母叫他仲尼,但千百年以来,人们都习惯叫他孔子。公元前551年的鲁国陬邑昌平乡,武士叔梁纥家,孔子呱呱坠地。

他身世普通,家世简单,他勤奋好学,认真虚心,在孔子19岁的时候,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次年生一子。20岁的时候,孔子开始入仕途,论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仕途并不被看好的年轻人人后来竟然成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人物。

踏入仕途几年的孔子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节节高升,而是停滞不前,原本以为就会是这样守着妻儿,平淡过完一生,谁料的到命运在孔子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孔子的命运就此被颠覆。

他不再官场上寻求突破,继而致力于教育事业,四处游学,想将自己的思想推广至全国,在他周游到洛阳的时候,听闻一个人的大名如雷贯耳,便前去问礼,这个人就是老子。

老子的身份与孔子不同,有关他的传说很少,大家都相传他是因为生下来就是白眉白须,所以才叫做老子的,但想来应该不尽真实,老子生来就带有的神秘感令他在后人的眼中十分神奇,而老子所奉行的“道”,也是令无数人追捧的。

他一切言无,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在他三十四岁于楚国的曲仁里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这便是春秋时期两个大的思想家的会晤,孔子是以儒学为思想基础的,他提倡仁义,礼性,而老子则是以道为基础,在虚无飘渺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西方的大哲学家尼采曾对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做过很高的评价:“老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而黑格尔也曾经说过,“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老子流传后世的5000多字的《道德经》涵盖了多少内容,可以说他开创了我国哲学思想的先河。这本书全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书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一些名句,即使是两千多年之后还一直在流传。他的宇宙观、价值观也几乎与孔子一样,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孔、老二位,加上后来印度来的佛教,最终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骨架。

当然孔子和老子之间还是有着差别的,二人分别为各自的思想传播做着努力,尤其是孔子,开班授学,弟子有数千人之多,其中不乏圣贤之人,这些学生将孔子平时的语录记录了下来,汇集了一本《论语》,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作为了主要传播理念,孔子的思想比老子更加的适合封建统治者对民众的管理,所以孔子的思想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也是不可避免的,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一门,以儒学闻名于世,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想来这应该也不是孔子的意愿,在他提出仁的思想理念时,是一心要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在那个战乱不断,四分五裂的年代,孔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天下和平。

而之后孔子的思想被有野心的统治者拿去当作了教育民众的教材,而老子的“无为而治”则成了清高,妄图脱离尘世俗尘的人所追求的境界,所以道教一直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他们认为老子就是道教的鼻祖,创始人,在老子的思想指引下,道教成为了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宗教类别,而孔子的思想在封建统治者利用了数千年之后,在中国社会发展到了新高度的时候也被人们摈弃,直到现在孔子的思想才再次走入人们的内心深处,这个图尽一生力气的思想家一直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得到认可,但可惜他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了,正如孔子在拜见老子之时,老子对他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是老子对孔子的告诫,老子凡事看到天高云淡,他明白凡事不可强求,孔子那时还不懂虚妄的道理,他认为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虽然他欣赏老子,却没能真正认清老子的思想,老子认为:“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悖自然之理也。悖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

这样的境界,孔子是无法达到的,因为心中所想所需太过强烈,所以最后的结果成了必然看重的,在春秋那个时代,孔子和老子两大思想家的出现令那个阴霾的时代增添了些许的色彩。

麻辣说史

一个儒家,一个道家,看起来很高深,他们的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一直流淌至今。我们的血液里就流淌着他们的血,只是我们不去揣摩罢了。当你感觉好的时候,觉得要做出一番大事业,这就是儒家的想法,积极出世,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当你感觉不好的时候,就想起了普通人的平凡幸福,不想在社会上闯荡,只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就好了,这就是道家的想法。所以,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里,既装着一个孔子,也装着一个老子,儒道互补,得意或是失意,我们都有精神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