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225000000030

第30章 2武将得天下,文人治天下

第一篇第六章2武将得天下,文人治天下

赵匡胤出身武官,从孤儿寡母手中抢过政权后就一直忌惮武将的兵变夺权,以身作则,他自认为是一个榜样。

为了使得自己的子孙后代永绝后患,宋太祖赵匡胤开了历史先河,将科举考试的规模逐渐扩大,选出了一批文官把持朝政。

在赵匡胤的眼里,这群文人更加的容易控制,而且文人最多也就是逞逞口舌之快,对江山社稷不会造成很大的威胁,而被重用的文人也对次表示了极大感激,他们对赵匡胤送上了无数的颂扬。

这赞美的言辞让赵匡胤得意于他的神来之笔,他觉得以文治国是他政治改革上的一大创新,却无法料想的到,文人虽然端不动刀枪,但有时杀人又何必见血呢?

在宋朝后期的士大夫结党营私便是宋初这一制度留下的弊端,凡事有利便有弊,好比阴阳分两级一样,任何事情只要不调和均匀,都会惹出祸端来的。

在宋朝不断向文质彬彬的道路上发展前进中,赵普算是一个另类,在宋朝不断向文质彬彬的道路上发展前进中,赵普在为赵匡胤策划了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之后,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作为为数不多留下的功臣,赵普将武将逐出政坛,开启了宋王朝的新一代气象,而他这个算不得文人,也算不得武将的幕僚就此身居宰相之职,成为开国之相。

在当时文人的政治倾向应该是偏向保守的,而且也趋于激进,好像宋太宗朝的宰相寇准,认准真理便坚定不移,做起事情来大刀阔斧,如果要粉碎全世界才能抵达真理的彼岸,那寇准也会毫不犹豫的举起锤子将这个世界砸碎的。

和寇准相比,赵普的为人处世相对就灵活了一些,因为出身寒门,而且随军征战多时,在赵普的身上过多的有一些小市民的市井之气,爱耍心眼,不爱读书,喜欢占小便宜等缺点,但这正是中国广大底层民众生活的伎俩,他们没有多少力量,只能依赖自身的一丁点本能智慧来进行自我保护。

赵普作为一个草根宰相,将这一特点继承并发扬在了上层建筑中。在从马背上下来的太祖皇帝开始了励精图治,想要将自己的家国建立的和平和富庶,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使得大宋王朝成为一篇净土,这样也不枉他人世间一遭,经历的那些风雨岁月。

赵普当然明白自己主子的心思,所以他鞍前马后,兢兢业业的效力着,为了自己的官运恒通,也为了天下的黎民苍生,并不是歃血高歌才能换来民生安定,仕途这条路可以走的多姿多彩。

较之赵普的觉悟,寇准明显没有达到境界,这也和自身的出身有关,寇准出身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礼仪道义,在他十九岁要考进士的时候,因为当时的宋太宗选进士的特点是倾向年长的,所以有人就向寇准建议把年龄往上改一改,以期得中。

寇准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从仕起始,就是一个坚如磐石,不可动摇之人。在进入科举大门时,寇准要一展胸中为国为家的抱负,谁说文人只是羸弱,文人也可以心怀热情,挥洒热血,只是角色不同,所选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而已,寇准要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他卫道士的仪式。

寇准在任职期间,作为一个文弱之人,他丝毫不忌惮宋仁宗会龙颜大怒,不时的对宋仁宗的一些言行作出建议,而且也会和同僚为了一个问题在朝堂之上争的面红耳赤。为人刚直自然是要吃点亏的,几次寇准就是因为言语太过犀利而激怒圣颜,被贬去地方上任职。

做臣子要敢于进谏当然是无可厚非之事,但就好像是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的那样:“政治就是演戏。”

每个在政治中的人都是演员,赵普无疑就是一个天生的演员,懂得收放自如,演技一流,每每能在紧要关头制造包袱,将情节推到预期的效果。赵普也会因为坚持己见对宋太祖的旨意进行反驳,但他懂得拿捏分寸。

不像寇准,每次都是不知死活的非要不撞南墙不死心,而后在因太宗怜惜将他官复原职后,他也不思感激,在寇准看来,自己并无过错,自己一直忠肝义胆,在推动宋朝前进的历史上是不遗余力,呕心沥血。错的是那些不公的世道规则,只有改变才能取得发展,所以寇准在回归后,依旧于朝堂之上吐沫横飞,让宋太宗头疼不已。

后来在真宗继位后,辽军进攻大宋,引起澶源一战,寇准不但自己亲上战场指挥还要真宗一同前往鼓舞士气,在捍卫家国利益的时候,寇准认为所有的大宋子民都会和他一样热血沸腾的,但是岂料的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刚硬的性情,面对战争的残酷,有人开始退却了,他们希望就此打住,可以保住和平已经足够了,所以虽然寇准极力主战,可是真宗的决心已经动摇,就此和辽国签订了澶源之盟,两国结为兄弟,但这是一次随胜犹败的约定。作为得胜的宋国,为了可以早日解除战祸,提出了战败国辽国可以提出一定的经济补偿条件。

寇准开始越来越不明白这个世界了,他觉得自己真的是老了,看什么都看不清楚,想什么都想不明白了,虽然他博览群书,才情甚高。但是和胸无点墨的赵普相比,寇准一辈子为官却还是没有看清楚为官之道,赵普是个聪明人,聪明在懂得适当的时候该走哪步棋,所以他虽然算不上是历代名相的典范,但他是宋代文人治世的先河,出身卑微的寒士阶层就此可以踏入朝堂,风光再现,不得不说是一朵历史上开的奇葩。寇准也是聪明人,却在做官上始终没有开窍。

他一直以一个建筑师的身份希望将宋朝修建的愈加庞大和坚固,但是依据前车之鉴,寇准还是在垂垂老矣的时候写下了“争如一醉度流年,免使悲欢荡情域。”这样的诗句。本想从武在战场上报效国家的寇准,却从文做了宰相,时运不济,他的一腔抱负终是难以施展,在一生的无奈和遗憾后寇准淡然离场,一生奔波在官场,曾经的作为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最后还是悲哀告终。

北宋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也在原本的道路越偏越远,赵普只有一个,寇准只有一个,寇准之后再无寇准,虽然日后不断涌现出更多的能臣希望挽救这个日渐羸弱的皇朝,但是已经外强中干,再多的努力也是无济于事,在时局的局限下,依然很多文臣妄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他们的国家,在周边众多少数民族政权蛰伏时,他们希望可以改变自身的状况,通过一些富国强民的政策使得宋国变得强盛,不再忍受侮辱,但是理想终归是理想,宋朝终归是要走向那一天的。

麻辣说史

赵普没读过什么书,估计只略通半部论语,所以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成了论语的最佳广告词。后世很多人对此书顶礼膜拜,赵普功不可没。而寇准从小就饱读诗书,聪明过人,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二人皆为背诵著名宰相,只不过,赵普更游刃有余一些,而寇准有点捉襟见肘,看来,文人大多不是当政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