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225700000014

第14章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

第十三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

【模范档案】

王杰,1942年10月出生,山东金乡县人。1961年8月应征入伍。196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3081部队工兵营1连5班班长。1965年7月14日,为保护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他毅然扑向即将爆炸的炸药包,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无上荣誉】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高尚人生】

要做邱少云那样的人

王杰从小就喜欢听刘胡兰、邱少云的故事,喜欢看英雄画册。1957年,大水淹没家乡,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生产队的马匹。1958年,他考入金乡一中初中部,每个星期天回家,都帮助生产队会计算账。他曾说:“入伍是我的第一志愿,我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1961年8月,王杰如愿以偿,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并于次年2月加入了共青团。

刚到部队时,他看到有的战友开着坦克很威风,一度觉得当工兵不如当技术兵,在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后,慢慢转变了思想。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的共产主义品质,深深感动了他,使他认识到,当兵的目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以**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以服从祖国需要为快乐”,“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哪里最危险,哪里有王杰

他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觉悟。1963年2月21日,在日记中写道:今后不论什么工作,我一定要做到: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在国防施工中,他总是抢着到最危险的地方作业。在抢险中,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为全连探路。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入伍以后,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奖,被评为模范团员。

1964年1月,王杰被提拔,任副班长,后任班长。2月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青年人要像疾风中的劲草,岁寒时的松柏,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勇敢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这是一连同志对王杰的评语。冬训中,是他带头跳进结冰的水里打桩架桥;施工时,突然暴发的山洪卷走了物资,又是他第一个奔去抢救;爬高空、钻猫洞进行爆破,也总是他担着风险抢先去装药、放炮,有时发生哑炮,仍然是他争先恐后地去排除。王杰同志就是用这些平凡而闪闪发光的动人事迹,实现了他的英雄志愿。

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别人的生

1965年5月1日五一节庆祝活动结束以后,王杰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以后这就成为王杰精神的集中概括。6月28日,看过电影《自有后来人》,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誓言:“只要革命需要,我一定像李玉和那样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直到战斗的最后一秒钟。”几天后,他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

7月14日上午,他们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突然,埋设炸药包的土层冒出了白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杰大喊一声“闪开”,便飞身而起,扑向炸药包(实爆训练用炸药包代替地雷)。随着一声巨响,王杰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年仅23岁的王杰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英雄的名字响彻神州

在张楼公社和驻地群众的一再请求下,部队决定把王杰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公社买来最好的楠木,请来当地有名的木匠,为王杰做了一口棺材。7月16日上午,当地群众为王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少和部队官兵组成了庞大的送葬队伍,一路上哭声震天。

部队党委根据他的遗愿,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王杰的事迹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赞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高度评价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1965年11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看完王杰的日记后,还亲笔录下王杰写的一首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

【精神传递】

1992年1月19日,江泽民同志亲临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称赞“王杰是一面旗帜”,并亲笔题词:“弘扬‘两不怕’精神,培育‘四有’革命军人!”穿越历史的时空,英雄王杰在人们心中的记忆依然清晰,他用生命铸就的“两不怕”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亿万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