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225700000019

第19章 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

第十八章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

【模范档案】

王启民,男,汉族,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无上荣誉】

他是中共“十五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7年1月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高尚人生】

敢笑天下第一流

1960年,大学毕业的王启民一到大庆,就和同事们在“干打垒”的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王启民清楚地记得,他在北京石油学院读书时,公共汽车背着个大煤气包。当时,中国正是最缺油的年代,全国原油产量还不到400万吨。23岁的王启民,怀着摘掉祖国贫油帽子的豪情壮志,奔赴大庆。

油田开发初期,国内没有大庆这种大型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的经验。“有些外国专家从大庆撤走的时候说,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油田。这种藐视激发了我们的自立精神!”王启民说。大庆油田人不信邪,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用3年时间就拿下了油田。1963年,大庆油田生产规模达500万吨,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周总理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基本实现了原油自给,石油落后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

他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20世纪60年代,“温和注水”是国内外油田普遍采用的开采方式,但是大庆油田的“温和注水”方法遇到了麻烦。注水仅3年,采收率就下降到5%,油田被“水淹”了一半。王启民受命查找原因。那是1963年冬天,王启民把即将分娩的妻子陈宝玲送上回娘家的火车,自己一头扎到试验区。

王启民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他认为大庆油田地下油层厚薄不均,应当采取“高效注水开采方法”——这是对“温和注水”理论的颠覆。王启民在一口已经废弃的油井上开始一次次的试验。终于,这口井日产量迅速回升。此后,一批油井转而成为百吨高产井。

20世纪70年代,由王启民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大庆油田水驱采收率整体提高了10%~15%。20世纪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使大庆油田实现了3年含水上升不超过1%。与国家审定的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增收节支150亿元。

四十多年来,王启民先后主持了大庆油田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他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2000多亿元。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你奉献了多少

王启民曾说:“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而在于你奉献了多少。”“什么时候精神都不能趴下。咬牙挺过来,人生和科研都会出现新天地。”在他试验“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时期,连续多年的高强度野外作业、冰雪严寒,让王启民这个生龙活虎的汉子、曾经的国家三级运动员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强直性脊柱炎。

完成任务回到家中,妻子几乎认不出他了。“路也走不动了,腿也迈不开了,坐那儿就起不来了。”王启民回忆说。但是,仅仅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王启民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与之前不同的是,他的脊背佝偻着,而且再也没有直起来。

2009年9月26日这一天,是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纪念日,也是王启民72岁的生日。古稀之年的王启民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我虽然是‘70后’了,如果身体允许,我还要再干20年!”王启民说。

【精神传递】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绝不只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只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坚持科技进步和不断创新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新时期的“铁人精神”。王启民在攀登科技高峰中所取得的辉煌,不也是凭着“恨不得钻到地下把油层搞清楚”,立志“跨过洋人,敢为天下先”的豪情与奋斗取得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