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225700000038

第38章 大草原上的月光——廷巴特尔

第三十七章大草原上的月光——廷?巴特尔

【模范档案】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1955年出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

【无上荣誉】

2009年8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高尚人生】

将军之子成为草原之子

1974年,高中毕业的廷?巴特尔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插队当知青。在这里,他感受到了牧民热情、淳朴背后那份真挚的感情。有一次天黑,他外出工作来到一户牧民家,牧民将仅有的面条端给他吃,而只让孩子们喝面汤。这件事情深深地打动了廷?巴特尔,他决心回报牧民、回报草原。

很快,廷?巴特尔学会了打草、放羊、剪羊毛、种树、开拖拉机。他样样干得起劲,样样干得出色,成了全嘎查40多名知青的标兵,并先后担任农场负责人和林场场长。牧民们都很喜爱、信赖他。1976年,21岁的廷?巴特尔由于表现突出、工作出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的父亲廷懋是1955年授衔的少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青大返城。父亲廷懋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正好负责落实政策和知青返城工作。人们都说,廷?巴特尔肯定是第一个回城的。但是,廷?巴特尔一次次将机会拱手相让,最后他一个人留在了草原。

在牧区,他是牧民的带头人,是牧民的主心骨,牧民们相信他,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牧民。后来,廷?巴特尔与牧民姑娘额尔登其木格相恋、结婚,彻底将根扎在了草原。牧民把他选为嘎查长,又任嘎查书记,之后,他多次谢绝了组织上给予他回城、提干的机会。

带民致富才是真本事

萨如拉图亚嘎查如今水草丰美,是当地生态条件最好的村庄。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严重沙化,直接导致了牧区的贫困。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嘎查党支部书记,成了村里的“一把手”。廷?巴特尔之所以受到嘎查牧民的衷心拥戴,不光是他作为高干子弟留在草原不回城,更重要的是他党性强、人品好、脑子灵,有能力带领大家发家致富。

廷?巴特尔开始带领牧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养羊改成了养牛。“5只羊的价值顶1头牛,1头牛一张嘴、一个肚子,而5只羊是五张嘴、五个肚子。我们家的羊由30来只发展到300多只以后草场就受到严重破坏,不容易恢复了。恢复不了草场,就得压缩羊只。”

廷?巴特尔决定推行他的“减羊增牛”计划,并把自家的6000亩草场用围栏围起来,分成9个小的草场,牛羊按照季节进行轮流放牧。通过“围栏轮牧”和“减羊增牛”,廷?巴特尔家的收入不断增加,排在了村里的前列,他们家的草场也成了村里最好的。看到支书家的变化,牧民们也跟着学习养肉牛、养奶牛,还创造了“远放近养”的生产方式。

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萨如拉图亚的草场生态进入了良性循环,牧民的收入也不断提高。村里建立了集中收购牛奶的奶站,仅靠挤卖牛奶一项,牧民的收入比原来增加了一半。到2008年底,萨如拉图亚嘎查100%的牧户实现定居,并拥有了棚圈,草场全部实现划区轮牧,嘎查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由原来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大草原上的月光

在廷懋将军退休时,上级为他在北京建了房,老人希望廷?巴特尔和他一起去北京生活,并为他联系了工作。廷?巴特尔却说:“我文化程度低,进了城你给安排个好工作,我也干不下去。而我留在草原,可以修拖拉机、开汽车、搞牧业生产,牧民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牧民。”

在蒙古族的语言里,“自然村落”叫做嘎查。萨如拉图亚,汉语的意思就是月光。牧民们认为廷?巴特尔就是月光,他给牧区带来一片文明的亮光、希望的亮光。多年来,廷?巴特尔不仅带领了牧民走上富裕的道路,还改变牧民落后的生活习惯,教他们跳舞、读书、讲卫生,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

“月亮将太阳的光辉洒向草原,廷?巴特尔将共产党的恩情带给人民。”牧民们这样说。

【精神传递】

廷?巴特尔说:“人的价值,并不在于有多大的名,生活多么富有,而在于能否深深扎根于群众,为他们多办一些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戴。”他本可以选择另一条生活道路,回到城市里从政、经商,或坐办公室,但他义无反顾地留在了草原深处,成为牧民的贴心人、致富的带头人,成为真正的草原巴特尔(英雄)。他的精神必将在越来越多像他那样乐于奉献的人中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