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225700000041

第41章 全国知识青年的旗帜——邢燕子

第四十章全国知识青年的旗帜——邢燕子

【模范档案】

邢燕子,女,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1941年出生,1958年参加工作,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她是中共“九大”至“十三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邢燕子在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

【无上荣誉】

邢燕子先后5次见到毛泽东主席,13次见到周恩来总理;

毛主席牵着她的手把她领上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台;

在不许子女参加的生日宴会上,她是被特邀并坐在毛主席身边的青年代表之一;

2009年8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高尚人生】

从城里人变成乡下人

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只是天津一名普通初中毕业生。她从天津城里回到宝坻乡下。但她当时可不是为了赶“下乡”的潮流,8年后,中央才提出“知青上山下乡”的口号。

邢燕子下乡,最初目的很简单,陪伴独自在乡下的爷爷。那时候,她父亲是天津某工厂副厂长,没人指望这个城里的漂亮姑娘能在乡下待多久。谁都没想到,两年后的1960年,作为“邢燕子突击队”的队长,19岁姑娘邢燕子居然登上了《人民画报》的封面,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邢燕子刚到乡下那会儿,闹了很多笑话:村里分配她到厨房,让她烧个大锅稀饭,她看着稀饭马上要跑出来了,却只能急得乱叫:“快来人!粥跑了!”旁边有老大爷逗趣说:“你快跪下来给粥磕头,磕了就不跑了。”邢燕子身上有着不怕吃苦、韧性十足的品格,没过多久,她就成了一把种地好手。

“邢燕子突击队”闻名全国

在经过两年的锻炼后,19岁的邢燕子被安排到了生产第一线。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都在搞“大跃进”,村里劳力紧缺,男劳力就只剩下8个。她就琢磨:这劳力不够啊,要想完成任务,一定得动员村里的女劳力。就这样,邢燕子先将村里的妇女劳动力聚集起来,组成了一个妇女“生产突击队”(后改名为“邢燕子突击队”),大家跟男人一样干活做工,按邢燕子的话就是“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

村里每年都有很多年轻小伙子响应号召到外地支援建设,剩下许多老弱妇孺。1959年夏季蓟运河水位上涨,司家庄以西百十米有一条护河土堤,是庄上庄稼丰收的重要保证。邢燕子带领姑娘们主动承担堆“土牛”的任务。一个“土牛”一立方土,每间隔两三米堆一个,以备汛期抢险补漏。堆“土牛”是公认的重活,邢燕子带领的姑娘队不但完成了任务,还自愿要求增加二十立方米的土方。

1960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出现粮食供应紧张,司家庄也不例外。为避免受到灾害影响,天气还没暖和,邢燕子带领姑娘们就下了地。天气冷,土地硬,她们花费了平常几倍的力气,才将粮食播种完成。由于时间早,这里的麦田避开了自然灾害的影响,提前获得丰收。青黄不接时,邢燕子带领姑娘们在村里老人的指导下,居然在一个水坑里一下子打出了几百斤鱼虾。靠着这些措施,村民们渡过了灾荒。

不拿工资的市委书记

邢燕子的事迹被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73年的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邢燕子当选为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此后又连续当选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此后,邢燕子还当选为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分管全市的农业和知青工作,是不驻会的市委书记,也是不拿国家工资的市委书记。

邢燕子不拿工资,仍在村里记工分,与社员的报酬一样,拿的只是队里女劳动力的平均分。除了开会时作为代表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外,她绝大多数的生活仍然是在最基层的农村,养猪、起猪粪、打猪草,生活在当时依然十分拮据,甚至经常和丈夫到大洼里为家里拾柴火。

1981年,邢燕子来到天津市北辰区一家知青农场担任农场党支部副书记。在这里,邢燕子依然是劳动者的榜样。上班时间邢燕子挑着大桶撒肥、帮小卖部售货员售货,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哪里需要她,她就去哪里。

【精神传递】

邢燕子经历了艰苦生活的考验,数年如一日地忘我劳动,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成绩,在我国农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成为“发愤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她的先进事迹引起全国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响,成为影响一代人的青年标兵。邢燕子常说:“我是一个农民。”这简单、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一颗纯朴、真诚的心。她和她所在的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把自己的一生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听党的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