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225700000046

第46章 马背上的白衣天使——吴登云

第四十五章马背上的白衣天使——吴登云

【模范档案】

吴登云,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共党员。1940年出生,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原院长。

【无上荣誉】

吴登云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双拥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00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卫生部“白求恩奖章”,被母校授聘为“医德教育终身教授”;

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高尚人生】

无悔的选择

吴登云1963年从江苏扬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满怀立志扎根边疆的豪情,到我国最西端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工作。乌恰县山高路远,地广人稀,缺医少药。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吴登云每年都要花三四个月的时间到牧区巡诊和防疫。他骑着马,背着药箱,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靠着一匹马,吴登云走遍了这个平均海拔3200米的高原县,为柯尔克孜族乡亲们送医送药。正是他和那只小药箱,给牧民的帐篷带去生命的阳光。

40年来,吴登云有好几次调回家乡工作的机会,但他一一放弃了。虽说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乌恰县与家乡是无法相比的,但要说价值和作为,他认为,留在乌恰县,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回忆起当初自己扎根边疆的选择,吴登云说:“如果有来生,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新疆,选择乌恰,选择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选择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这就是一个高尚的共产党员的奉献情怀。

为病人奉献一切

1966年冬天,一位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柯尔克孜族妇女住进了乌恰县人民医院,她脸色苍白,双眸无神,没挪几步就一身虚汗。吴登云判断,必须输血治疗。然而,只有几间土坯房的简陋医院,哪里有血库呢?望着奄奄一息的病人,吴登云决定抽自己的血。300毫升的鲜血从吴登云的体内流进了柯尔克孜族病人的血管。病人的眼睛有神了,她惊喜地说:“我的身上长力气了!”

第一次献血就这样开始了。看到自己献出的是一点血,挽救的却是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吴登云认为自己这样做值得。他总共无偿献血30多次,计7000多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

为挽救大面积烧伤的少数民族患儿,吴登云还曾亲自动手在自己的大腿和小腿上割下13块拇指大小的皮肤,移植到患儿身上。1971年12月1日,买买提明两岁的儿子因掉入火堆而使全身50%以上的皮肤被烧焦。经过十多天的紧急抢救,幼儿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需要植皮。

买买提明不愿从幼儿身上取皮,他身上完好的皮肤已所剩无几。于是,吴登云决定从自己身上取皮。护士拒绝配合他这种“傻帽”举动。吴登云只好自己给自己注射麻药,果断下刀。10分钟后,他一共从腿上取下13块邮票大小的皮肤植到幼儿身上。幼儿得救了,买买提明父子对他的恩情终生感激。

为民服务之心永不退休

1984年,吴登云担任乌恰县医院院长。当时医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务人员短缺,为此他制订了“十年树人计划”。他到各乡镇卫生院物色柯尔克孜族医护人员,自己白天上班,夜里辅导这些医护人员学习汉语。他不仅手把手地对他们进行传帮带,还把他们派送到乌鲁木齐的医院进修。过去这家连阑尾手术都做不好的医院,很快就成为全新疆同级医院中的佼佼者。

对那些无力承担医疗费的病人,吴登云充满仁爱之心。他当院长后规定:凡确属贫困户的病人,医院只收取药费,免除其他一切费用。他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不能因为钱而误事。”有些老乡连药费也出不起,吴登云就让他们秋天把羊卖给医院,或者随时来打点零工,充抵药费。

吴登云2001年从医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休,随后到乌恰县政协上班。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他经常参加县医院疑难杂症的会诊,为年轻医生传授医术。同时,他还忙着为当地柯尔克孜族牧民脱贫致富献计献策。吴登云说,以前为人治病是服务于个体,现在搞政协工作是服务于全体,意义更大。

【精神传递】

关登云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他的事迹集中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崇高品格,展现了医务工作者的优秀品质。他不仅是共产党员的楷模,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是新时期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