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趣味知识竞赛题库
225900000046

第46章 选择 (2)

第9章第2节选择 (2)

知识点:①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原为楚国君主责问齐君为何伐楚所用的比喻:“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事地也,何故?”②是指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风:放逸,走失。③后比喻两不相干的事。

8“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最早是指哪“三不知”?(B)

A天、地、人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爷爷、爸爸、哥哥D邻里、亲朋、好友

知识点:“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当时荀父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据此可知,“三不知”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

9“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哪里的道路?(B)

A中原B西域

C南国D漠北

知识点:阳关大道原是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语出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10在战国之前“百姓”是对什么人的总称?(C)

A奴隶B平民

C贵族D士兵

知识点:战国之前“百姓”是对贵族的统称,战国之后,是对平民的通称。《诗?小雅?天宝》“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百官族姓也。”

11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B小篆

C楷书D行书

知识点:秦统一后,诏书发至桂林,当地人均不认识。这种状况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小篆”,后来又出现“隶书”。文字统一,对华夏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

12“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戚”是指一种斧,那么“干”是指:(A)

A盾牌B矛

C刀D剑

知识点:干是盾,戚是斧。语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头,但他不甘服,以两乳为目,肚脐为嘴,依然着盾牌,挥舞着板斧。

13“分道扬镳”的“镳”是指什么东西?(D)

A马鞭子B马蹄子

C马尾巴D马嚼子

知识点: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前行。“分道扬镳”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

14“屡见不鲜”的“鲜”字的本意是指:(A)

A新杀的禽兽B稀有之物

C新来的门客D新捕的鱼

知识点:鲜,本指新杀的禽兽,引指新鲜。“屡见不鲜”原意是说对于常客就不必宰杀禽兽来款待了。后来指多次看到就不觉新奇了。

15“书香门第”中的“书香”原意指什么?(D)

A读书人的自称B书籍的油墨味

C书发霉后发出的怪味

D书中夹香草发出的香气

知识点:古人为了防止虫子咬食书籍,将一种有清香之气的芸香草置于书中。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可以入药。

16什么时候适合用“七月流火”来形容?(B)

A炎炎夏日B夏去秋来

C春去夏来D秋去冬来

知识点:“七月流火”根本不是指最热的伏天,而是指天气逐渐转凉的时节。所以,用“七月流火”来形容高温天气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17成语“安步当车”中形容怎样走可以像坐车一样?(D)

A齐步走B快走

C快跑D慢慢走

知识点:出自《战国策?卷十一齐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18下列数词是实数的一项是:(D)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军书十二卷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三十而立事无成

知识点:关键是对上下文的理解,当碰到的事物是无法数尽的,或者在文中上下文关系不可能只由三个或几个组成时就是多的意思,实指为几一定能够找到具体的数字与之对应。

19成语“趋之若鹜”中的“鹜”是哪一种动物?(C)

A马B乌鸦

C野鸭D老鹰

知识点: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哪个不趋之若鹜呢!”

20成语“千疮百孔”最初是形容下面哪项破烂了不堪修补?(C)

A衣物B社会局势

C儒家经典D家具

知识点:疮:创伤。千处创伤,百处破洞。形容破坏得非常严重,或比喻漏洞、弊病很多。也作“百孔千疮”。唐?韩愈《与孟尚书书》:“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2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玉门关之:(B)

A东B南

C西D北

知识点: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

22汉字笔画最少的一笔字有几个?(B)

A一个B两个

C三个D四个

知识点:这两个字是:一和乙。

23“豆蔻年华”指的是女子几岁?(B)

A 12岁B 13岁

C 15岁D 16岁

知识点:“豆蔻年华”,出自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24“垂青”一词中的“青”是指:(C)

A青色B一种定情之物

C黑眼珠D玉石

知识点:古时候黑眼珠叫青眼,对人正视表示看得起叫青眼相加。

2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

A时间的连续性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间隔性D时间的重复性

知识点: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它的流逝是沿着单向前进,一去不复返。“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中国的古代哲言中也蕴含着时间的不可逆性,同时在启示我们:要懂得时间的宝贵,珍惜它的一分一秒。

26“敲门砖”一词源于。(A)

A考试B拜师

C做官D做生意

知识点:古人将八股文的套路练熟后参加科举考试,一旦考中,便将八股文那一套完全抛弃掉。八股文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就像敲门砖一样,一旦进了门,它就毫无用处。现在比喻为达到目的采用的某种手段,目的达到后就抛弃不用了。

27下面不是谈学习方法的为:(B)

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厌

C默而识之D温故而知新

知识点: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8“各人有各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这句话促成了的形成。(A)

A板桥体B柳体

C颜体D怀体

知识点: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画竹闻名于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他虽已掌握了当代著名书法家的各种书体,但仍用功不辍。一次,他在妻子背上画来画去,研究勾、横、撇、捺。妻子问他干什么?他说:“我在练字。”妻子语意双关地说:“各人有各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板桥一听,恍然大悟,于是他便抛开了别人的碑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刻意创新创出了板桥体。

29古时候的人常用贬义词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叫谦称。如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那么称呼自己妻子时叫什么呢?(C)

A夫人B妻子

C糟糠D老婆

知识点:糟糠一词仅从字面上看,容易理解为指妻子不漂亮,如同食物中的酒糟、米糠之类的粗劣食物。但是,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词的原意,这就难免出差错。其文原本并无贬义,“糟糠”是指吃粗劣食物的贫苦生活,“糟糠之妻”指贫穷时共患难、同甘苦的妻子。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30在五笔字型输入法中,万能键是:(A)

A Z键B Q键

C P键D M键

知识点:“Z”键为万能学习键,它在五笔字型输入法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即可用Z键来代替任何一个键。它不但可以代替“识别码”,帮助你把字找出来,并告诉你“识别码”,而且还可以代替一时记不清或分解不准的任何字根,并通过提示行,使你知道“Z”键对应的键位或字根。

31“九牛一毛”这个成语的由来,与古代一位名人准备自杀时的心理活动有关(后来并未自杀),这位名人是:(C)

A伍子胥B孙膑

C司马迁D曹操

知识点:相传司马迁受宫刑后,本想一死了之,但他又冷静地想,如果自己真的死去,不仅洗不清自己的冤恨,在达官贵人眼里,不过像“九牛一毛,一蝼蚁何以异?”况且自己肩负的重任——完成《史记》的任务就此中断。正因为如此,他才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了宏伟巨著《史记》,从此名垂千古。现在,人们用“九牛一毛”来比喻数量非常少,或者形容事物非常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