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226300000048

第48章 幼儿为何喜欢“告状”

第八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第八章1 幼儿为何喜欢“告状”

涛涛从家里带来了一个变化多端的“奥特曼”玩具,男孩子们个个爱不释手。小伟一早来到幼儿园后就玩个不停,小宇也很想玩,就一直在旁边看着,还不时说上一句:“让我玩一会儿吧,好不好?”可小伟总是说:“不行,我还没玩好呢!”小宇没办法,跑来告状说:“老师,他都玩了那么长时间,还不让我玩!”老师摸摸他的头说:“你们自己商量一下吧,要不你先选一样别的玩具吧!”

午饭时,孩子们都吃得津津有味,教室里只有吃饭的声音。这时贝贝指着阳阳大声说:“老师,阳阳把青菜扔了一桌子!”这一声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目光。“是呀,阳阳把青菜都扔了!”“老师说过要珍惜粮食的。”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显得很激动。老师看到阳阳面前一片的青菜和一群唧唧喳喳不再吃饭的孩子,有点着急。“好了,阳阳以后不要再扔青菜了。小朋友都不要再说话了,快吃饭吧。”孩子们把目光从阳阳身上移开,闷头吃饭,不再说话。

吃完午饭,孩子们拿自己的小杯子喝水,一个挨着一个地排队接水。航航伸手推前面的小仪,想抢到前面去。小仪扭头看他以示抗议,但航航还是几次伸手推她。“老师,他推我!”小仪委屈地说。老师正在指导喝完水的小朋友摆放杯子,她转过身看着小仪轻声说:“怎么了?”然后瞪了一眼航航,航航立即排好了队。

幼儿的告状行为遍布于幼儿园的角角落落、时时刻刻,是幼儿日常活动中最常见的行为之一。其实,幼儿都爱告状,这是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比较贫乏。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对于是非、好坏与善恶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什么是好?和我一块儿玩,给我小人书看就是好;小皮球借给别人而没借给我,就是坏……孩子就是这样根据个别的现象,具体的小事,直接的利害来看待好坏、判断是非的,他们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从本质上去理解道德的含义。

道德感是人在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如果认为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符合道德标准,就会产生满意、肯定的体验,如爱慕、敬佩、赞赏、热爱、欣慰、荣誉等;如与道德标准不相符合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体验,如羞愧、憎恨、厌恶、愤恨等。由此可见,道德感的产生与道德认识紧密联系,只有在根据个体已具有的种种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对事物进行道德判断的过程中才有可能产生道德感。

道德感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如有自尊心、荣耀感、义务感、责任感、同志感、友谊感、人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等。

1岁的婴儿已经产生了一种对人的最简单的同情感。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他也会跟着哭;看到别的孩子笑,他也会跟着笑。心理学上把它称为“情感共鸣”,这是高级情感产生的基础。

2~3岁的儿童已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成人的教育下,2~3岁的儿童已出现了最初的爱与憎。他们看到小人书上的大灰狼会用拳头去打它,用手指去戳破它;看到小朋友跌倒了会叫老师来扶他。他们愿意把玩具让给别的小朋友玩,把食物分给成人和别的小朋友吃。这时的儿童虽然还不了解为什么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应该做,但是成人的评价与情绪表现已使他产生了相应的情感。成人责备他,他就会不高兴;成人表扬他,他就会很高兴。

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各种行为规则的掌握,道德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幼儿园小班的儿童,由于刚入院,对一些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还不了解、不熟悉,他们的道德感往往仍是由教师对行为的直接评价所引起。到了中班,他们渐渐地在形象水平上懂得了一些道理,开始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言行与一定的规则和作为规则体现的榜样相比较,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如这时的儿童很喜欢“告状”:“老师,××打人”;“老师,××不肯把熊猫给我们玩,他一个人玩”……这种告状,实际上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的行为与老师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作比较,并且已主动地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

小学生的道德感从内容上来说已大大超过幼儿。他们已经有了集体感、荣誉感、自尊感、责任感、爱国主义感。他们已能区别一些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不过这种区分还十分粗浅,相当绝对,不是好便是坏,不是正确便是错误。他们的道德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带有直接的、经验的性质。

育儿启示:儿童道德感的培养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道德感的体验也是不同的,所以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培养他的道德感。

3~4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道德感体验不深,他们的道德判断容易受到成人的暗示,只要大人说是好的,或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同时,他们判断某件事情,只凭结果,而不注意行为的动机。

如:一个3岁的孩子,妈妈告诉他“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时,他会点点头,但当他和小朋友抢玩具时,他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对。

4岁的孩子看到有个小朋友帮着班里修玩具,却把玩具修坏了,他会认为这个小朋友不好。

父母对策: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遵守良好的道德规范。

4~5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标准,而且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关注,同时,他也开始关心其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如:一个5岁的孩子想玩小伙伴的玩具,他友好地和小伙伴商量,父母表扬他懂礼貌,他就会非常高兴。以后,他也会用这种商量的方式来处理类似的事情。如果遇上别的孩子抢玩具时,他会出于“正义感”而向家长或老师“告状”。

父母对策:要多表扬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表扬是一种良性的强化刺激,孩子会因为遵守道德规范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5~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道德感的发展开始趋向复杂和稳定,对好、坏、对、错,他们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同时,他们开始注重某个行为的动机、意图,而不单从结果来进行判断。

如:6岁的孩子看到有个小朋友帮着班里修玩具,虽然把玩具修坏了,他还是认为这个小朋友并没有做错,修玩具是出于好心,这个小朋友和其他弄坏玩具的小朋友是不一样的。

父母对策:此时,孩子的道德标准基本上开始稳定,如果他对某些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父母最好用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理解父母对事物前前后后关系的分析,他会体谅父母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