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226300000053

第53章 比比谁的拳头硬

第八章6 比比谁的拳头硬

小强特别爱看功夫片,而且看了后还爱找人比试比试。一到幼儿园,他就喜欢和小朋友比谁的拳头硬,还动不动就用小拳头打人。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小强的妈妈,希望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小强妈妈开完家长会回家后,绷着脸把小强狠狠地揍了一顿。之后,情况有所好转,小强不再打小朋友了,也不乱扔东西了,可过了不久,小强又旧病复发,在幼儿园里欺负小朋友,其他小朋友的家长把状告到了小强家里。这下小强妈妈可没辙了。

小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期间出现第二个高峰。

研究发现,儿童在生气时也会抓人,但很难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有攻击意图。例如,当成人用手挡住儿童心爱的玩具时,儿童可能会拍打成人的手。这种拍打行为似乎是一种工具性攻击,但实际上儿童很可能只是将成人的手看做是一种必须要移开的障碍。一些研究者认为,12~15个月大的儿童在抢夺玩具时很少看对方,他们通常只注意玩具本身,争抢的目的是为了拥有玩具而不是伤害或恐吓伙伴。

两岁的幼儿在玩具上的冲突并不比一岁的婴儿多,但这时婴儿会开始通过谈判和商量来解决冲突。有研究者认为,这些早期的口角之争是可取的,可以提供情境让婴儿和学步期的幼儿学习如何通过交流和商量来解决玩具上的争端。

研究发现,2~3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家长用权威方式反对他们的活动之后;年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多出现在与同伴或兄弟姐妹发生冲突之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式也有所变化。2~3岁的幼儿多为踢打对手,发生争执的原因是争玩具或其他物品;年长的儿童较少动手,多为逗弄对方,说闲话或嘲笑,给对方起外号,等等;年龄越大,攻击行为越具有敌意。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逐渐减少。5岁儿童在游戏中的攻击性要少于他们在两岁时的表现。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这种差异在儿童2~25岁时就会表现出来;男孩多为身体攻击,女孩多为言语攻击;小学高年级以后,男孩的攻击行为多指向同性,身体攻击的意图更加明显;女孩的攻击行为多为言语攻击,基本上是指向其他女孩;男孩之间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之间或异性之间的攻击行为多得多。

趣味阅读:解读两岁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镜头一:

小朋友都坐在桌子边喝水,冬冬突然用力搂过身边洋洋的脖子,紧紧地把他的头扳在自己的胸前。洋洋大声哭起来,冬冬有点困惑了,用力把洋洋从胸前推开,洋洋被他这一折腾,哭得更厉害了。冬冬见洋洋哭了,眼神茫然又不知所措。

〖HTH〗解读:2~3岁的宝宝对自己的身体动作力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差,因此人们常说:宝宝打人,没轻没重。冬冬对同伴的行为似乎毫无来由,其实他只想向洋洋表示一种友好的态度,可是他过于激烈的动作对洋洋造成了一种善意的攻击。

镜头二:

小朋友都坐在椅子上玩桌面游戏,有的在玩汽车,有的在搭积木。奇奇手里正拿着一辆小汽车,他一个人玩了一会儿,看到另一个小朋友手里的车也很棒,就一把夺过来。老师过来劝说:“不可以,每个小朋友玩一辆小汽车。”奇奇只好放下手中的小汽车,转过身来,他又从邻桌的小朋友手里抢积木。

解读:2~3岁的宝宝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小朋友玩时,常常会抢别人的东西,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宝宝甚至会抓咬别人。

奇奇是家里的“小太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大人围着他转,他从小缺乏与同龄伙伴交流的经验,也缺乏分享意识。到托儿所后,他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不让别的小朋友玩玩具,于是就出现了频繁的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