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15位国学大师讲述人生智慧
226800000026

第26章 感悟“争议大师”最独特的人生智慧 (1)

第五章1 感悟“争议大师”最独特的人生智慧 (1)

胡适先生一生“毁誉参半、富含争议”,然而一生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总是让人振奋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以一首“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的白话诗,率先揭除了几千年文言文艰涩的伤疤。而本章的这三句箴言,更称得上是浓缩了他一生的智慧与精华,是其最独特而别致的人生感悟。

做事严谨莫学“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这句话应该算是现在青少年朋友的一句口头禅了。很多青少年朋友们做事情总是大错误没有,小错误不少,从未有过将一件事情做得圆圆满满的时候,在他们的眼里,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了。正是这中学习差不多就行,生活差不多就过得去,身体差不多就可以的“差不多”思想,让我们一辈子庸庸碌碌地度过,没有一点精彩可言。

这种“差不多”的思想可以说在青少年朋友当中是非常普遍的。胡适先生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就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差不多先生。相信很多人都可以从这位差不多先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书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 ……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这就是差不多先生,相信青少年朋友们看过这个故事,会觉得非常的好笑而且滑稽。可是要是自己仔细地想想,肯定会发现自己的 “差不多”的思想也不少。

胡适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不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都不能有这种“差不多”的思想。因为往往是我们认为的“差不多”在事实上“差很多”。只有我们抱着凡事都要认真的态度,在学习生活当中,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以一种严谨细致的做事风格,来面对我们所遇到问题,我们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做出一番大事业。

张丽是北京广播学院的一名毕业生,1990年,她从播音系毕业。作为播音系的学生,能够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是最好的出路。张丽在中央电视台实习,而且希望到这儿工作,可到中央电视台实习的不只她一个人。

北京广播学院到中央电视台20多公里,每天早晨,她5点多起床,6点多第一拨离开学校。在赶着往城里上班的人群中,她是其中一个。顶着星星最晚回去的,也是张丽。

很快,台里便安排张丽播体育新闻了。

那是4月份的一天,风挺大。录了像,晚上6点多就可以走了,回到学院已经晚上8点多了。忽然,小娟想起一个字:镐。那个时候韩国下棋的小伙子李昌镐还不是很有名。“镐”有两个读音,一是“gǎo”,一是“hào”。张丽想,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就问老同志,这个字怎么读?老同志很果断地说:“李昌镐gǎo,李昌镐gǎo!”实习生就跟着来吧,张丽就念:“李昌镐gǎo……”

回到学院,张丽还在琢磨这事儿。买饭的时候,跟同学磋商,同学说,应该念“hào”!张丽说,我也觉得应该念“hào”!回到宿舍查字典,地名的时候应该念“hào”,但没有注明人名的时候应该念什么。她还是拿不准,又给一个老师打电话,老师说:念“hào”,没错!

坏了,念“gǎo”了,这怎么办?播音嘛,白字、别字、错字,一定要杜绝!上学的时候,都把一些播音员念白字、错字的经历当笑话讲呀。张丽想,念错字让人当笑话讲也就罢了,正实习呢,出这么大一个错,这还得了!饭也不吃了,往回赶。风呜呜地刮着。赶到电视台,已经是晚上9点50分了。张丽顾不上休息就来到三层的播音室,把录像带取出来,找到播音员,把“gǎo”改成了“hào”,还不放心,一直看着播完,才放心地走了。在电梯间,张丽碰到了杨台长。

电梯间里就两个人。张丽知道这是杨台长,就主动打了招呼:“杨台长,您好!”

“啊,小姑娘,怎么这么晚才走?”

张丽有点不好意思了,她低声回答:“有一个字念错了,我回来改一下。”

杨台长说:“你住哪儿啊?”

“住广院。”

“啊,很辛苦啊。”

“没办法,念错了字,就要回来改。”

“好好好,小姑娘工作很认真。”

到了大门口,杨台长上了专车,张丽挤上了公共汽车。

最后,在中央电视台实习的五个学生中,只留下了张丽一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像张丽一样,以不放过一个错别字的认真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并最终取得成功。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很多事情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很多事情开始差不多,天长日久,积少成多,时间长了,比起那些严格要求的事情来说就差很多了。

所以,我们必须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从现在开始就时刻地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而不做生活中的“差不多先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青少年朋友们,以前我们经常说“沉默是金”,我们的爸妈也经常告诫我们,在学校学习或者和朋友交往的时候,一定要多听少说,而不要夸夸其谈。因为这些思想的灌输,我们渐渐地在课堂上,不再像幼儿园或者小学时那样举起手来,踊跃地发言。现在的我们,在老师或者别的人提出一个问题后,就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我们说的非常精辟而见解独到,弄不好刚讲完就被旁边的人说:出什么风头啊!又没问你……

正是这种“沉默是金”的思想,渐渐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显得自己非常“老成”。据一家媒体报导,现在很多中学生们从他们的着装或者话语里,很难看出他们真实的年龄。和这些中学生们交谈,你会发现成人化的话语特别多, 一个个原本应该活泼好动,朝气蓬勃的中学生们,简直就是一个个“小大人”。他们不轻易开口说话,“沉默”是他们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些学生们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除非被老师叫到后,才会“勉为其难”的说两句话,或者干脆说一声“不知道”,而草草了事……

其实,这种种的现象,都是非常错误而有害的。胡适先生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胡适先生眼里,只有敢于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敢于独立地展现自我的风采,像“一鸣惊人”的飞鸟一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凡事都沉默不语,从来都不发表自己的任何看法,默默无闻的人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而我们现在处于人生中最朝气蓬勃和血气方刚的时期,就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奉行“沉默”是金的“宝典”,与胡适先生所提倡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简直就是截然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这种人生观,那么伴随我们一生的,将是默默无闻,这样的生活真的不如死去,因为它好无意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