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15位国学大师讲述人生智慧
226800000067

第67章 国学大师的学习三捷径 (1)

第十三章2 国学大师的学习三捷径 (1)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古人们要经历十年寒窗苦读,方能有金榜题名之时。“苦读”的精神一直被提倡着,虽然不倡导“头悬梁,锥刺股”的做法,但提倡其精神。似乎真的唯有苦学方能成才,难道真的没有学习的捷径吗?在这里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给你指出了三条学习的捷径。

思学统一,孔子观点最智慧

张岱年先生在上高二的时候,曾写了一篇《评韩》,当时这篇文章就受到他的国文老师极大的赞赏,被认为:“已经够大学三年级的水平了”。27岁时张岱年先生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这在当时被人称之为奇迹。因为这本约50万字的哲学史大纲,弥补了当时以问题为纲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空白,而书的作者竟然只有27岁。后来,当人问及张岱年先生学习的捷径时,张岱年先生说了三条。其中的一条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思与学的统一。

在《做学问的三个基本方法》这篇文章中,张岱年先生说: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到现在还是正确的。学是接受已有的知识,思是独立思考。学而不思,只知接受已有的知识而不进行独立思考,则将迷惘而无所得。

这些话详细地阐释了“思学统一”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学习中,必须培养起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一味机械地学习知识,只知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而不主动地思考,那么在求学的道路上我们就会陷入迷茫之中而得不到真正的知识。我们的古人是非常提倡“学思并重”的教育方法的。如:“不学无以入,不思无以出,则以学为先,终则以思贯通”这句话,就形象地讲述了思与学合一的重要性。不学习就不能进入知识的殿堂,而不思考就不能从知识中走出来,学习以学为开始,而思考则是必须贯穿学习的始终的。掌握“学思合一”的人,往往能获取渊博的知识,南宋名人陆九渊就是其中之一。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又称象山先生,南宋江西人。陆九渊从小就聪颖好学。三四岁时,经常陪在父亲身边,而极喜欢问问题。一天,他忽然问父亲:“天和地的边际在哪里啊?”其父笑而不答,他则"深思至忘寝食",后来他父呵骂他,他才暂且放置一边不去想了。他五岁开始读书,六岁学《礼》,八岁读《论语》、《孟子》,尤善察辨。闻人诵程颐语录,便说:"伊川之言,为何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从此对程颐的理学发生怀疑。

十一岁时,常于夜间起来秉烛读书,他读书从来不简单记忆,盲从古人,而是勤于思考。十三岁时,与哥哥复斋共读《论语》,忽发议论说:"孔子的话言简意赅且逻辑严密,有子的话则显得有些松散而没有结构。"一日,复斋在房间内读《伊川易传》,读到《艮》卦,对程颐的解释反复诵读,恰好陆九渊来找他,复斋便问:"你看程颐正疏的这段怎么样?"陆九渊答道:"我看这种解释还不直接明了。'艮其背,不获其身',无我。'行其,不见其人',无物。"如此透辟的解说,在他却似信口道来。又一日,读书至古人对"宇宙"二字的注解--"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时,陆九渊恍然大悟道:“原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中者也。”终于解开了十年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五十三岁时,陆九渊奉旨守荆门军,这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古今征战的战场。这个宋金的边界重地,一直没有城墙。以前有人想要修筑,但是害怕耗费钱财太多,便没有人来做这个工程。陆九渊仔细研究后,只用三万即告完成。平日他常常检阅士卒习射,中者受赏,普通群众也可以参与。一年之后,整个军队的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周丞相称赞说:“荆门之政,可以验躬行之效。"这充分肯定了陆九渊过去所学所思的成果。

陆九渊在小时候便会问"天和地的边际在哪里啊",表明他懂得思索,但是他并不限于思索,他精心读古人的著作,用思索的功夫与古人对话而不崇拜古人,不迷信先儒。正是因为这种善于在学习中思考的习惯,成就了陆九渊渊博的学识。

青少年朋友们,陆九渊的故事,鲜明地讲述了在学习中“思学合一”的重要性。一个懂得在学习中不断思考的人,才能快速地掌握知识,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已经达到日新月异的地步,故而知道这一点至关重要。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能成为首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也是一个懂得“思学统一”的人。

比尔?盖茨从小学开始就是一个在学习中不停思考的学生。放学后,他总是把自己独自关在卧室,思考着一天的所学。他的母亲叫他出来吃饭时,他总是置若罔闻。当母亲问他在干什么的时候,比尔?盖茨回答到:“我正在思考!”有时他还责问家人:“难道你们从不思考吗?”正是这种在学习中勤于思考的习惯,后来比尔?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后来,创办了微软公司成为世界首富后,他也一直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直到现在,微软公司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和大多数人谈话就像从喷泉中饮水,而和盖茨谈话却像从救火的水龙头中饮水,让人根本应付不过来,他会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

同比尔?盖茨一样,张岱年先生也是一个十分喜欢思考的人。他曾说:我的一生就只喜读书和思考,别无它好,只觉唯有读书思考是最快乐的事情。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倡并强调要学会思考,将学与思相统一。他曾说:学是基础,思是在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独立思考,这样才能达到前人所未达到的更高境界。

青少年朋友们:有一句谚语说“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蛮干。”同样如此,学习也是有方法和“捷径”的。只要你懂得在学习时将“思学统一”的道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那么踏上这条捷径的你,也能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述作统一,孔子也有错误时

孔子在几千年前主张学习要“述而不作”,而张岱年先生给我们学习三捷径中的第三条却是:述与作要统一。面对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应当相信谁好呢?这里我们先不着急评定谁对谁错。当下不是十分流行“创新”这个时髦又老套的话题吗?那么,我们先来品读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求求你让我进去,我只想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而已。”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进来后,这位穷人看到里面有个厨娘在洗盘子,于是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说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到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给这个穷人一个小锅。穷人呢?他真的跑到外面捡了一块石头,洗干净后放到锅里点起火开始煮起来。

一旁的厨娘看着很好奇,看了很久后终于忍不住说话了,“你煮汤喝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于是她给穷人拿来一些盐,后来厨娘又觉得缺少很多东西,于是又给穷人拿来豌豆、薄荷、香菜。

最后,又把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看到这里,你也许已经猜到,这个穷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后丢掉,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个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那么他的下场肯定是被轰走。如果他不说:煮点石头汤这句奇特的话,他也不可能在最后有肉汤喝。

其实,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创新并不是天才的特权,创新在于找出新的方法把事情做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功。现在让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在学习的方法中,我们是应该相信孔子的“述而不作”好,还是应该相信张岱年先生的:述和作要统一。

先来看看张岱年先生的“辩词”,在《做学问的三个基本方法》这篇文章中,张岱年先生说:文化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学亦称为学问,这个“问”字有重要意义,治学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称为真学问。如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有所创新。创新即是提出新的观点,具有新的发现。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则是认为:古人知识,应当保持原貌流传下去,如果加入了自己的所作,那么将破坏原有知识的风貌,所以是不应当有什么创新的。对于孔子“述而不做”的观点,张岱年先生驳斥说:这是一个落后的传统.我们必须要改变它。不但要"述",更要去"作"; "述"是发展, "作"是创新,我们在思想、文化、学术等方面必须经常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发掘新技术,走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相信看到这里,青少年朋友们在心中已经知道该信服谁的观点了。在如今的社会里,知识更新得非常之快,如果我们依旧只是接受原有的知识,而不知道创新的话,那么肯定我们就会落后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