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15位国学大师讲述人生智慧
226800000071

第71章 感悟国学大师“怕死 重情 自由”的顺生智慧 (2)

第十四章1 感悟国学大师“怕死、重情、自由”的顺生智慧 (2)

张中行先生就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他和《青春之歌》的作者,女作家杨沫先生曾经有过一段感情,而且他们两人还有一个女儿。然而后来两人最终并未走到一起,而张中行先生则被人影射为《青春之歌》当中落后、鼠目寸光的于永泽。而且分手后,杨沫先生也曾公然地说过张中行先生负心等等话语。而对于这些张中行先生一直保持着沉默。后来,文化大革命时期,当造反派找到张中行希望他揭发杨沫先生时,张中行先生却说:“杨沫同志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真的相信她所信仰的东西,并为之奋斗,比那些口头主义者好多了”。可见,张中行先生是一个多么重感情之人。当被人问及在一生中最不能原谅的人和事时,张中行先生回答说:“借助运动来整别人的人不能原谅,损人利己的人不能原谅,无情无义的人不能原谅。”有些无情无义的人将世间最美好最动人的感情割舍,以此换取权力、金钱等物质上的财富。这些将亲情、友情、爱情作为工具,一步一步踩着它们达到目的的人终究会众叛亲离孤身寡人,坐拥孤独结束一生。藐视情义的人,终究会被世界抛弃。

在被问及死之前您最留恋的是什么时,张中行先生的答案令人有些意外:人与人不一样。皇帝当然最留恋的是他的天下。我没想过最留恋什么。说到生命结束时最舍不得什么?我这年岁的人也没有像年轻人那样有什么情人。如果年轻时候有非常好的情人,当然最舍不得的是情人。老年人就没这个了。病榻之上的老人,临终之前惦记的是没有一个可以让自己舍不得的情人。“舍不得”这三个字倾注了多少的情感,死了都要爱也许就是源于这种觉悟。轻尝恋爱的滋味,涩涩的,甜甜的,酸酸的,不知应该会心一笑还是泪流满面。两条平行线在某一天出现的交集,年轻的人们,为一个突然出现在自己生活中的人而牵肠挂肚,衣带渐宽终不悔,殊不知这便是爱情的伊始。

然而爱情并非都是甜蜜的。爱情的神秘面纱虽然很诱惑人心,让人好奇而心生激动,然而张中行却说“人生不过象小羊一样稀里糊涂地来到世上。象星云的旋转,象蚊子的哼哼,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意义。恋爱像猫叫春一样是延续后代的一种自然现象。”面对这种“自然现象”,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所要懂得的就是:在该爱的时候放手去爱,而在不该爱的时候,绝对不能有爱的冲动。否则,就很有可能遭受冲动的惩罚。这一点张中行先生的经历便是最好的佐证。

在张中行先生22岁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只有17岁的杨沫女士。当时,张中行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而杨沫女士则由于不满家长的包办婚姻,与家庭抗争寄居在当时北京的哥嫂家里。后来两人认识后,产生了感情,并且同居,然后有了孩子,然而由于彼此都没有经济来源和彼此兴趣、爱好、志向的差异,这段感情最终以失败告终。可以说,这就是早恋的结局,在不该相爱的时候相爱,终将不能收获爱情的果实。

如同张中行先生的这段恋情一般,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谈恋爱,都是在身心都不很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加上青少年没有经济基础,其经济来源多半寄托于父母。因此,这种爱没有什么牢固的根基,是很容易中途夭折的。初入情网青少年们,往往信誓旦旦,甚至山盟海誓。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由中学进入大学,或走向社会,知识和阅历逐渐丰富,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真的成熟起来,并确立了各自的世界观,有了新的择偶标准。过去曾经倾心挚爱的人,可能因为性格的变化,志趣爱好的不同而难以结合。到那时,他们回顾旧时的一段经历,会觉得似乎是一场游戏。有人作过追踪调查发现,早恋者婚姻的成功率极低,中学时代相互热爱的人,最后能组成家庭的并不多。为这种最终苦果多于甜果的“爱”,而耗去大量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未免太可惜了。青少年朋友确实要仔仔细细地观察和体会这一事实。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然而青少年时期的爱情是一枚青涩的苹果,虽然很是诱人,但是过早采摘它绝不可能吃出甜蜜的味道。所以,唯有把自己对爱情的希冀和渴望,化为进取的动力,在该爱的时候猛烈地爱,才是真正的大道理、大智慧。

若为自由故:道同则谋,不同则不谋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诗》最后的两句为: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可见,自由在诗人眼里比生命和爱情更高。而张中行先生也是提倡自由的,虽然并未直接以自由的字眼来阐释,然而其现代的《论语》——《顺生论》的核心思想,便是顺其自然,顺着自然之性来生活,这其实就是一种自由。

当人问及张中行先生与杨沫先生的那段感情分手的原因时,张中行先生认为主要是两个人在思想上有距离了,一个走“信”的路,一个走“疑”的路,道不同,所以“不相为谋”。而这种“道同则谋,不同则不相为谋”的智慧,正是一种自由的智慧。也是张中行先生“顺生”的思想。这一点可以说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道不同不相为谋”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就是说: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张中行先生是一个提倡“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他主张人要顺着自己的本心来交友和生活,他认为那些在没有彼此认同的前提之下的关系,是不可能长久的。而这一点,对于我们择友处事来说则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一个人和他人结为朋友,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出于彼此的好感,然后彼此尊重而成为朋友。然而,彼此之间的了解在开始的时候一定不是很深的,只有慢慢地通过时间的磨练,才能发现对方的性格,摸清彼此的脾气和爱好。而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朋友与自己的志向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时,我们就应该思考“道不同则不相为谋”这句话了。因为朋友对于自己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西方有句谚语说: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须看他的朋友是怎样的。而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我们发现与朋友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彼此对问题的看法,对人生的志向有着极大的差别时,就应该选择放弃这段友谊。同样对于感情也是如此。而这一点,我们的古人可以说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世说新语》中的“管宁割席”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例。

管宁与华歆本是从小到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结伴进私塾读书。一次,管宁与华歆一同在学校后面的园中锄草,发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继续挥锄不止,他认为这掉在地上的金子,是“非己之财”所以与“瓦砾无异”。而华歆却将金子拾起来看了看,并用牙齿咬了咬,来辨别这块金子的真伪。然后把这块金子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华歆的这一举动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所为,与自己对金钱的看法不一致。

还有一次,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附近有官员华丽的轿舆车马经过,前呼后拥十分热闹,管宁依旧同往常一样安心读书,而华歆却忍不住将书本丢到一边,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华歆的这一举动在管宁看来是心慕官绅,想着做官,亦非君子。于是,管宁毅然将二人同坐的席子割开,与之分坐,断了与华歆的交情,并且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割席”的故事很短小,确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然而正因其小,足见我们的古人所提倡的“道不同则不相为谋”这一交友的思想。古人将这个故事记录在《世说新语当中》,就是要告诫我们约束自己的交友尺度,要交友以严,善于从小事中发现自己朋友的性格和志向。从而决定这位朋友是否可交。

当朋友之间所追求的东西有着悬殊的差别之时,就可能在以后的路上分道扬镳。因此,朋友未必能够一路通行。有的朋友可以一起学习、一起创业,然而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会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出现分歧,使友情破裂。而当我们发现之后,就应当以“道不同则不相为谋”的思想来指导我们自己的行动。

青少年朋友们,道同则谋,不同则不谋,不但是交友的艺术,而且能使自己更好的实现自我的自由,所以,在面对生活中与他人感情、友谊的纠葛和关系时,让我们牢记这句话。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交得良友,也获得生活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