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15位国学大师讲述人生智慧
226800000075

第75章 国学大师讲述的“孝的智慧” (1)

第十五章1 国学大师讲述的“孝的智慧” (1)

我们古人说:“人不孝其亲,不如人与兽”,中国历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的国家,孝是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神之一。而如今,生长在父母的宠爱中的我们,似乎忘记了“孝”这一古老的美德。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弘扬者,他在这里给我们讲述了“孝的智慧”,品读它,你会发现“孝”不仅是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

世上惟有孝顺不能等待

南怀瑾先生在其著作《论语别裁》中谈到《论语》中孟武伯问孝一节时,对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样解释到:如果你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慌乱的心境,你便会懂得什么是孝。因为那种心情是恨不得代替儿女承受病痛的折磨,而想尽一切办法,十分着急和迫切的心情。只有当作为子女的年轻人体会到父母的这种感受,同样以着急、迫切的心情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养育之恩时,才懂得了真正的孝。以下是南怀瑾先生在一次给大学生的课堂上讲述的一个有关与“孝”的故事。

子路年轻时家境贫寒,家人经常吃不饱饭,有时甚至要到野外采摘野菜充饥。有一次,子路听见年迈的父母随口念叨着许久没有吃过饱饭,如果能吃上一顿米饭就好了。子路闻言心中十分愧疚,可是家中早已无米下锅了,子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子路想到山那边的舅舅家里还比较富足,如果翻过那几道山梁到他家借点米,舅舅一定肯借。虽然山路崎岖,但是想到能够满足父母的小小要求,子路打定主意出发了。

他不顾山高路远,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舅舅家借了一小袋米,随即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子路虽然疲惫不堪,但能够以自己的辛苦,让父母得到些许的满足,他无怨无悔。

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和仰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官晋爵,此后子路家中余粮万钟,富贵显赫,衣食无忧。然而,子路总是不能忘怀昔日父母的劳苦,感叹说:“如果父母还在世就好了,就算要同以前一样吃野菜,再要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米回来赡养父母双亲,我也心甘情愿!”

南怀瑾先生通过这个故事,告诫广大青少年朋友们:孝敬父母,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孝敬父母不分年龄大小,也不分能力强弱,现在就去做,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而空留遗憾。毕淑敏曾经说:“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有一位教授曾给他的学生留下一道家庭作业:“在下周以前去找你所爱的人,告诉他们你爱他,而那些人必须是你从没对其说过这句话的人,或者是很久没听到你说这句话的人。”

下一堂课程开始前,教授问他的学生们:是否愿意把他们对别人说爱而发生的事和大家一同分享。一个学生站起身,开始说话了:“教授,上礼拜你布置给我们这个家庭作业时,我的一个念头一闪而过,自从3年前我和我的父亲争吵过后,我们就开始彼此躲避。除了在春节或其他不得不见场合之外,我们避而不见。即使见面也从不交谈。所以,回到家时,我告诉我自己,我要告诉父亲——我爱他。”

“在我做了这个决定后,忽然感到胸口上的重量似乎一下子减轻了。第二天,我一大早就急忙起床了,整晚都在想这件事,辗转难眠。第二天9点钟时,我打电话给爸爸,说他下班后我有些事想要告诉他。父亲以暴躁的声音回答:‘又是什么事?’我跟他保证,不会花很长的时间,他同意了。下午5点半,我到了父母家,按门铃,祈祷爸爸会出来开门,如果是妈妈来开门,我恐怕会丧失告白的勇气。但幸运的是,爸爸打开了门。我没有浪费一点时间,踏进门就说:‘爸,我只是来告诉你,我爱你。’”

“父亲听了我的话,不禁哭了,伸手拥抱我说:‘我也爱你,儿子,原谅我3年来一直没能对你这么说。’那一刻如此珍贵,我甚至期盼时间停止。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两天后,从没告诉过我有心脏病的爸爸忽然病发,在医院里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一刻来得如此突然,让我毫无防备。如果当时我迟疑着没有告诉爸爸我对他的爱,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了!”

爱,需要用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也是如此。现在就去做,不要等父母不在了而空留遗憾。古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爱,等自己长大理解了父母的苦心时,父母已经等了很久了。孝敬父母要及早,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才想起要孝顺,那已经为时已晚,只能空留遗憾。

青少年朋友们:世上很多事情可以等待,但是唯有孝顺不能等待,为了不让自己的孝心留下遗憾,现在就去对你们的爸爸妈妈说一声:爸妈,我爱你们!

在自己脸上画一幅“孝”的图画

父母的爱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丝毫的改变,也不会因为你的误解而有丝毫的减弱,父母的爱,像一块无瑕的宝石,任凭时光的洗涤,它依然晶莹剔透,依然璀璨夺目。父母爱的图画是永不褪色的。但是,作为子女的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对父母爱的图画是怎么样的呢?

在《论语》中就有一段关于孝顺的态度和颜色(脸色)的精辟论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南怀瑾先生解释为:子夏问孔子孝的问题,孔子回答道,(孝顺的)态度是最难做好的。父母在干活的时候,儿女接过父母手中的活代劳;有好吃的东西时,先拿给父母长辈吃。这样就是孝吗?其实,仅仅替父母长辈做事,将美味佳肴给父母吃,不一定就是做到孝顺了。在孝顺父母长辈的时候,态度才是最为重要,也是最难做到好的。比如儿女放学回家的时候,疲惫不堪的父亲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将茶杯在桌几上重重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吧!”父母见到儿女这样的态度时,虽然喝着儿女倒的茶,可是心里又将作何感想呢?

说道孝与态度的问题时,忽然想起老一代革命家陈毅的一件小事。陈毅一生十分孝敬父母,投身革命后,虽然长年战乱、远离家乡,但总是千方百计写信回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近况,向父母请安问好。新中国成立后,父母没有同陈毅一起居住,陈毅除了每月给父母寄上足够的生活费外,仍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亲笔给父母写信,聊叙家事,宽慰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