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聪明人做聪明事,博弈是智者之间的游戏7
老虎模型——什么样的威胁才具有可信度
【寓言典故】
楚国有个人深受狐狸之害,他想了许多法子来抓狐狸,都没有抓到。后来,有人给他出主意,说:“老虎是百兽之王,普通的野兽见到它都会害怕得丢魂弃魄,只能趴在地上等死。”楚人受此启发,于是就用竹篾编了一个老虎模型,再用一张虎皮蒙在外面,放置在自家的窗户之下。没过几天,狐狸又来了,看见这个老虎模型,吓得瘫倒在地上,于是楚国人就抓住了这只狐狸。后来楚人又凭借老虎模型抓住了一只野猪。
恰在此时,野外又发现了一种形状像马的动物,这位楚人立即带上老虎模型前往驱赶它。有人说:“这是‘驳’(bó)呀,它连真的老虎都会吃掉,你又何必带个假的老虎模型去送死呢?”可是楚人仍然认为所有的动物都应该怕老虎。他到了野外之后,只听驳吼声如雷,迅速踢翻了他带去的老虎模型,接着拼命撕咬楚人,不一会儿就将这个楚人咬死了。
(选自《郁离子?像虎篇》)
【趣味解读】
楚人制造了一个老虎模型,本来只能用来吓唬狐狸和野猪一类并不强大的敌手,他却错误地以为老虎模型无往不胜,结果在遇上了真正的强敌之后,只能落得个粉身碎骨的可悲下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威胁并不是对所有对象都适用。
在博弈论中,威胁就是对不肯合作的人进行惩罚的一种回应规则。假如要通过威胁来影响对方的行动,就必须让自己的威胁不超过必要的范围。因此,在博弈中,一个大小恰当的威胁应该是足以奏效,又足以令人信服。如果威胁大而不当,对方难以置信,而自己又不能说到做到,最终就不能起到威胁的效果。
博弈的参与者发出威胁的时候,首先可能认为威胁必须足以吓阻或者强迫对方,接下来才考虑可信度,即让对方相信,假如他不肯从命,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损失或惩罚。假如对方知道反抗的下场,并且感到害怕,他就会乖乖就范。
但是,我们往往不会遇到这种理想状况。首先,发出威胁的行动本身就可能代价不菲。其次,一个大而不当的威胁即便当真实践了,也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发出有效的威胁必须具备非凡的智慧。我们来看一下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是如何威胁那些私闯园林的人们。
这位女歌唱家有一个很大的私人园林,总会有人到她的园林里采花、拾蘑菇,甚至还有人在那里露营野餐。虽然管理员多次在园林四周围上篱笆,还竖起了“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却无济于事。当迪梅普莱知道了这种情况后,就吩咐管理员制作了很多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如果有人在园林中被毒蛇咬伤后,最近的医院在距此15公里处”的字样,并把它们树立在园林四周。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私闯她的园林了。
威胁的首要选择是能奏效的最小而又最恰当的那种,不能使其过大而失去可信度。
其实,博弈论中的威胁策略也可应用到企业经营中。
在某个城市只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A,没有竞争下的垄断利润是很高。现在有另外一个企业B,准备从事房地产开发。面对着B要进入其垄断的行业,A想:一旦B进入,自己的利润将受损很多,B最好不要进入。所以A向B表示,你进入的话,我将阻挠你进入。假定当B进入时A阻挠的话,A的收益降低到2,B的收益是-1。而如果A不阻挠的话,A的利润是4,B的利润也是4。
因此,A的最好结局是“B不进入”,而B的最好结局是“进入”而A“不阻挠”。但这两个最好的结局不能构成均衡。那么结果是什么呢?A向B发出威胁:如果你进入,我将阻挠。而对B来说,如果进入,A真的阻挠的话,它将会得到-1的收益,当然此时A也有损失。对于B来说,问题是:A的威胁可信吗?
B通过分析得出:A的威胁是不可信的。原因是:当B进入的时候,A阻挠的收益是2,而不阻挠的收益是4。4>2,理性人是不会选择做非理性的事情的。也就是说,一旦B进入,A的最好策略是合作,而不是阻挠。因此,通过分析,B选择了进入,而A选择了合作。
因此,我们都应该从博弈论中认识到威胁的重要性,设法使自己的威胁具有可信度,并能以理性的视角判断出他人威胁的可信性,从而使博弈的结果变得对自己更加有利。
【经济学点睛】
在博弈论中,威胁就是对不肯合作的人进行惩罚的一种回应规则。一个大小恰当的威胁,应该是足以奏效,又足以令人信服。如果威胁大而不当,对方难以置信,而自己又不能说到做到,最终就不能起到威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