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227700000066

第66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要紧握“看不见的手”7

第九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要紧握“看不见的手”7

食鱼无反——国富民强与征税有何关联

【寓言典故】

齐景公有一次到纪国故地游览,得到了一只华美的“金壶”,里面有朱砂写的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看到这两句话,齐景公不禁感慨:“这话说得好啊!人们之所以吃鱼不翻鱼身,是因为嫌鱼腥气太重;出门不骑劣马,是因为厌恶劣马不能走很远的路。”

随行一旁的大夫晏子不以为然,他对景公说:“吃鱼吃一半,不翻吃另一半,就是要给老百姓留下余地,不要征税过重;弃用劣马,不就是告诫大王不要在身边安插品行不端的小人吗?”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趣味解读】

晏子劝诫齐景公不要征税过重,为老百姓留有余地,这给后人以启示,不能对百姓征收高额税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古今中外,税收历来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是全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集中体现,税收对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那么,政府税收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关于这个问题,看法并不一致。税收收入越多,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就越多,从这个方面来说,政府的税收收入是越多越好。但是政府的税收收入多了,必然会挤占百姓收入增长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的税收收入越少越好。究竟向老百姓征收多少税为宜,历来颇有争议。

《论语》中鲁哀公与有若的一段有趣的对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如下:

哀公问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里钱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能不能将老百姓的税从百分之二十减到百分之十呢?”

哀公说:“收百分之二十的税,国库里的钱都不够,如果减到百分之十,那不更少了吗?”

有若再回答道:“如果百姓手中没有钱,国库里又怎么能有钱呢?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够的钱,你又何必为国库里没有钱发愁呢?”

税率越高,不一定意味着税收会越多;相反,还将使可能征取的税收数量下降。而这一说法与西方的“拉弗曲线”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拉弗曲线的主要含义是:当税率为零时,税收自然也为零;而当税率上升时,税收额也随之上升;当税率增至某一点时,税收达到最高额,这个点就是最佳税率;当税率超过这个最佳税率点之后,税收额不但不增,反而开始下降。

拉弗画的这条用来描绘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就被叫做“拉弗曲线”。而拉弗画这条线的意思是提醒政府:适时降低税率能够刺激生产,税收总额反倒会因为税率的降低而增加。这条曲线是两头向下的倒U形。当税率超过图中抛物顶点时, 挫伤积极性的影响将大于收入影响,所以尽管税率被提高了,税收收入却开始下降。

要理解这一理论,先从一般人的认识说起。一般人认为,税率越高,对于相同数量的税基来说,能征收到的税收越多。比如对100元的收入征税,100元是税基,如果税率是5%,那么国家可以从中收取5元税收;而如果将税率提高到10%,国家可以从中收取10元的税收,与原来相比,国库中多了5元钱。

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对征税对象多赚到的收入提高税率,国家的确可以多征到税;但税率提高一旦突破某个限度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加之主动纳税的热情不高,相反,偷税漏税的动机增强,由此导致税基下降,国家能征到的税反而减少;如果国家将税率提高到更高的程度时,企业将因为利润下降而出现投资积极性下降,甚至可能因为不堪重负而倒闭,税基进一步下降,从而国家可能征到的税也进一步减少。

1980年1月,里根刚竞选上总统,其竞选班子特别安排了一些经济学家来为里根上课。第一位给他上课的就是拉弗,拉弗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向里根推销了一通他的关于税收的“拉弗曲线”理论。当拉弗说到“税率高于某一值时,人们就不愿意工作”时,里根兴奋地站起来说:“对,就是这样。二次大战期间,我正在‘大钱币’公司当电影演员,当时的战时收入附加税高达90%。我们只要拍四部电影就达到了这一税率范围。如果我们再拍第五部,那么第五部电影赚来的钱将有90%给国家交税,我们几乎赚不到钱,于是,拍完了四部电影后我们就不工作了,到国外旅游去。”

经济学家拉弗教授就因为发明这条著名的“拉弗曲线”而著称于世,并当上了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为里根政府推行减税政策出谋划策。“拉弗曲线”在实际应用中却饱受争议,原因在于,在实际应用当中它只对高税率的纳税人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低收入者并不负担高税率, 因而降低税率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并没有得到实在的好处。因此,“拉弗曲线”只有运用阶层分析方法,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成功。

【经济学点睛】

税率越高,不一定意味着税收越多;相反,还将使可能征取的税收数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