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不是教你诈:为人处世要懂经济学5
妻妾对哭——爱情已经变质了吗
【寓言典故】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的,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选自《孟子?离娄下篇》)
【趣味解读】
这则寓言说的是齐人和他的妻妾的故事。现代人不禁要问:齐人的妻妾面对无能的丈夫,为什么不提出离婚? 这个故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命题:结婚是为了什么?离婚又是为了什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们之所以要结婚,其目的在于从婚姻中获取最大效用。结婚给人带来的收益是十分明显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获得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寄托。康德认为,婚姻的意义在于“合法使用对方的性器官”。婚姻使性伴侣长期化、稳定化,使性生活安全化。二是通过男女互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具有不同专业优势的、在能力与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男女,通过婚姻的形式可以使双方的收益达到最大,是一个互补双赢的方案。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个人和两个人的生活开销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比如住房和家具,一个人生活用一套,两个人生活也是用一套。三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个人支持另一方做生意,最后实现总效用的增加。四是起到防灾保险的作用,比如印度农村流行女儿远嫁,明显具有防止农业歉收风险的功效,两家不在一个农业区,同时受灾的可能性较小。五是可以分享家庭商品增值。婚姻的某些独特效用会逐步显现出来,比如情感的寄托、家庭的福利、知识和智慧的交融、小孩带来的乐趣,等等。有了那么多的好处,大多数人当然选择结婚了。
为什么结婚之前的情侣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而结婚后双方却在家庭琐事当中变得陌生?我们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
大量的调查显示,现代人的离婚率在逐年上升。作家柏杨曾经说,爱情是会变的,谁要是不相信这句话,谁就得付出不相信的代价。
经济学家用效用来阐释这个问题。人们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能够人们带来效用,即生理和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一种物品的时候,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热恋中的男女,纵使爱得死去活来,但是随着彼此付出的越来越多,其给对方带来的边际效用就会越来越少,到了彼此厌烦的地步,边际效用就成了负的。
作家刘震云在《一地鸡毛》中讲述了普通市民小林的故事。小林和老婆本是大学毕业生,但结婚之后,便陷入了单位和家庭的琐事当中,正如一地鸡毛。
自从小林两口子有了孩子后,生活越来越繁杂,几次折腾搬家,老婆也变得爱唠叨了,甚至为了多接两桶水故意不关紧水龙头。小林很奇怪,当初的一个大学生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市侩?
用经济学可以做出如下的解释:结婚之前双方并不是天天见面,每一次约会都有新鲜感,效用不会递减;结婚后天天生活在一起,效用递减也就出现了。一方面双方在一起过平淡无奇的日子,日复一日没有什么改变,从婚姻中得到的效用在递减。另一方面,是对方的品质下降了。一些女性结婚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从内到外都忽视了“保鲜”,不再像恋爱时那样注意自己的形象了,而一些男性在结婚后可能也会恢复自己的“本性”。随着天天相处,给对方带来的效用是下降的。现代人离婚率越来越高,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
面对现代爱情边际效用的递减,不允许离婚显然不可能,刻意增加两个人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倒是鲁迅说过的那句“爱情需要时时更新”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现代婚姻有“七年之痒”之说,爱情消费到了一定的时候,其边际效用就递减了,如果不及时更新,夫妻间的爱情恐怕真的不容乐观了。
如果有一天忽然发现你的爱人正在疏远你的时候,不要埋怨世风日下,而应该首先从经济学的效用入手,看看你的对他(她)的边际效用是不是递减了。
【经济学点睛】
人们之所以要结婚,其目的在于从婚姻中获取最大效用;人们之所以要离婚,根源在于从婚姻中得到的边际效用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