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条人生经验
228000000064

第64章 远离小人

古语曾有,常居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久处鲍鱼之室不闻其臭,的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人为伍,就受到什么人的影响。所以,交朋友一定要谨记,避免结交不良之人。

与人交友,是有先决条件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便是这个道理,朋友间总是有共通共融的地方,总是一个相互弥补、彼此认可的过程,这样的友谊才能长久。

青少年的判断能力不够成熟,有时难免会良莠不分。影响自己的成长,所以在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衡量双方的地位。一般来说朋友间的地位都是相对对等的,即使外在不对等,在心理上也能维持相对的平衡。而外在和内在都无法对等的人也做不了真正的朋友。

平常的小人物要是勉为其难,硬是要“傍大款”、 “攀高枝”……只能使自己黯然失色、一无是处……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在他担任魏军统帅时,与士兵同甘共苦,以诚心换得士兵的忠心,他待他的士兵就像朋友一样。

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个脓疮,作为一军统帅的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士兵吸吮脓血,全军上下无不感动,而这个士兵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却哭了。

有人奇怪地问: “你儿子不过是小小的兵卒,将军亲自为他吸脓疮,你为什么哭呢?你儿子能得到将军的厚爱,这是你家的福分哪!”这位母亲哭诉道: “这哪里是在爱我的儿子啊,分明是让我儿子为他卖命。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血,结果打仗时,他父亲格外卖力,冲锋在前,终于战死沙场;现在他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看来这孩子也活不长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样“爱兵如子”的统帅,部下能不尽心竭力,效命疆场吗?

这个历史故事在今天的社会是有着另外一种诠释的。

不可否认,确实有真情实感在历史故事的里面。可老母亲哭也没有错,吴起是在收买人心、利用士兵淳朴的情感。

士兵与统率之间,地位有天壤之别,为了维系、报答那份情感,士兵所能付出的只有他的生命。

代价是不是太高昂了?

换句话说,结交使你黯然失色的朋友,你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其中包括自尊心、尊严;还要时时处于被利用的地位……想一想,一件对“大人物”来说很容易办到的事情,对一个“小人物”而言则难于上青天。

你能负担得起那么高昂的代价吗?

在一家日资企业,一天,各部门接到电话,下班之后在贵宾厅召开职工大会。有些人感到很纳闷,为什么放着会议室不去,而是去贵宾厅开会?因为在员工们眼里,日本人很机灵,甚至有人议论说: “老板又在搞什么小把戏?”

当全厂人陆陆续续地走进贵宾厅时,眼前的一切简直把他们惊呆了。只见每张桌子上摆满了水果、饮料等各类食品。尤其是一名60岁的老门卫,看到眼前的一切,以为走错了地方,正要离开时正好碰上了老板,老板一看他要走,便毕恭毕敬地把他请了回来。

老板走上讲台,恭恭敬敬地向大家行礼,说: “今天,把大伙召集起来,同大伙开一个聊天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提问题、讲困难,提意见或建议,说工厂的、家里的事都可以。”

人们看到老板不时地往工人手里塞苹果,热情地倒饮料,并微笑着同大伙打招呼,便积极地为工厂出谋划策。

老门卫激动地说: “我这一辈子还是第一次开这样的会。一个看门的,本来就是在厂门口的,再踢一脚就出门了。老板看得起我们,我们看门的一定要好好干,看好这个家。”

此后,老门卫干活也更卖力了,恨不得一天干上25小时。可是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老门卫居然要和日本老板做朋友,他觉得日本老板尊重他是把他当成朋友了,他也要把老板当朋友。结果可想而知,老门卫永远也进不了日本老板的那个阶层,充其量他们顶多是见面点点头的熟人关系。老门卫感觉受到欺骗,回家务农了,这对他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不要结交使你黯然失色的朋友,否则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最起码心理是无法平衡的。

要知道,朋友是个分量很重的词汇,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和雇用与被雇佣关系,同事与同事关系相比,朋友关系要深刻得多。朋友关系里面,情感比重相当大,是无价的,是无法用价值计算的。

结交使自己在各个方面都黯然失色的朋友就等于是彻底否定自己,让自己处在十分尴尬的位置上,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吊在半空,一点都不踏实,人生难免失落。所以,青少年朋友在交朋友前一定要检视一下自己周围的同学,看看有没有喜欢到处传话的人,如有,在他面前你说话千万要小心;看看有没有背后告密的人,如有,赶紧躲得远远的,沾上这种人,也就和是非沾上了边。这种长舌人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的舌长的时机是有选择的,他告密的目的就是谋取好处,甚至是从你的被伤害中谋取好处。

还有一种朋友,可能此时对你真诚相待,彼时却突然翻脸不认人。至于何时真何时变,完全根据现实的利益需要。这种人就像变色龙一样,一辈子会以几种面目示人,让你琢磨不透,更无法防范。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的活动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但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慈禧太后控制着朝政。光绪帝想借助变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慈禧太后的势力。作为慈禧太后,她当然感觉出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于是,这场变法运动实际上又变成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光绪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用人权和兵权均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为此光绪帝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为此都很着急。

正在这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所以康有为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过来,荣禄——慈禧太后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绪帝认为变法要成功,非有军人的支持不可,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封给他侍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为自己效力。

当时康有为等人也认为,要使变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杀掉荣禄。而能够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凯,所以谭嗣同后来又深夜密访袁世凯。

谭嗣同说:“现在荣禄他们想废掉皇帝,你应该用你的兵力,杀掉荣禄,再发兵包围颐和园。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 “只要皇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谭嗣同又说: “别人还好对付,荣禄不是等闲之辈,杀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凯瞪着大眼睛说:“这有什么难的?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谭嗣同着急地说: “那我们现在就决定如何行动,我马上向皇上报告。”袁世凯想了想说: “那太仓促了,我指挥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袁世凯是个心计多端、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没有看透他。袁世凯虽然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又和慈禧的心腹们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这次争斗还是慈禧占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向荣禄告密。

不久,袁世凯便回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荣禄。荣禄吓得当天就到北京颐和园面见慈禧,报告光绪帝如何要抢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刚亮,慈禧怒冲冲地进了皇宫,把光绪帝带到瀛台幽禁起来,接着下令废除变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维新变法人士和官员。变法经过103天最后失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了脑袋。

变脸的小人不可交,他们惯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过河拆桥,不择手段。他们很懂得什么时候摇尾巴,什么时候摆架子;何时慈眉善目,何时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他们在你春风得意时,即使不久前还是“狗眼看人低”,马上便会趋炎附势,笑容满面;而当你遭受挫折,风光尽失后,则会避而远之,满脸不屑的神气,甚至会落井下石。

就拿袁世凯来说,既然维新派主动找上门去,说明他在公众面前有一幅维新的面孔。而实际上在维新可能成为主流的情况下,袁世凯也确实看到了维新的现实意义,于是马上与维新派打得火热,一副知己的样子。但一旦他看到了新的机会,他才不管什么朋友呢,自己的利益最重要。马上脸色一变,背后的屠刀早已扬起。

变脸术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但因其屡屡奏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着。这种惯于使变脸术的“朋友”,对你永远也不可能有什么真心,所以一旦发现这种小人,就赶快远离他们,千万别被这种“朋友”迷惑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