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阿达拉·勒内·纳契人
229500000001

第1章 译本序 (1)

译本序 (1)

《阿达拉/勒内/纳契人》又称《纳契人纪事》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盎(Fran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1768—1848)的重要作品,在法国文学史中占一席地位。

《阿达拉/勒内/纳契人》既可独立成篇,又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作家动手创作它们的时候,它们原属一个整体,几乎结束于1799年初。1800年,作家从英国返回法国,没有发表全部作品,他于1801年发表《阿达拉》,于1802年发表由《阿达拉》与《勒内》合并的《基督教真谛》一书,而《纳契人纪事》的其余部分,终于并入《全集》,于1826年才发表。

《阿达拉/勒内/纳契人》的内容梗概如下:法国的破落贵族子弟勒内离家出国,只身流落于北美洲,来到路易西安那的纳契部落的一个村子里,被德高望重的瞎眼老酋长夏克塔斯收为义子。夏克塔斯把自己年轻时与阿达拉相爱的曲折故事,讲述给勒内听。

美丽的阿达拉是北美摩斯科格部落一位酋长的继女,她冒险救出年轻的战俘夏克塔斯,两人相爱,并逃进丛林深处,为法国修士奥布里所救。阿达拉与夏克塔斯本来可以幸福结合,但因为阿达拉曾向去世的母亲发过誓,要为圣母保持贞节,终身不嫁,在爱情与宗教发生剧烈的冲突下,阿达拉献身宗教,并服毒身亡。这便是《阿达拉》的故事。

《勒内》这篇故事,则是勒内向夏克塔斯及索黑尔神父倾吐他本人的身世和隐衷。勒内这个大革命前的贵族子弟,自小与姐姐阿梅里感情甚笃,情投意合。姐姐突然决定遁入空门,勒内在姐姐宣誓脱离尘世之际,才发现姐姐因为对他产生了乱伦的爱情才遁世的,他痛苦愧疚,便离开欧洲到了美洲。勒内多愁善感,忧郁颓唐,孤僻古怪,终日无所事事,心事重重,患了他所处的时代的青年所共有的“世纪病”。

《纳契人》这篇小说,则交代了夏克塔斯,勒内等人最后的悲剧结局。生动传神,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纳契部落的风土人情。村里的坏头目翁杜列一方面野心勃勃地抢夺政权,排挤夏克塔斯等正直的酋长,一方面无耻地追求美丽的姑娘塞留塔,而塞留塔却钟情于勒内。翁杜列从此便视情敌勒内为眼中钉,百般陷害、诋毁,要置勒内于死地。塞留塔的兄弟乌杜加米兹勇敢正直,单纯可爱,嫉恶如仇,他与勒内结为兄弟,曾把勒内从敌人的刑场中救出来。勒内出于感恩,与塞留塔成婚,并生下一女,但勒内对塞留塔并无爱情。村子里另一位美丽活泼大胆的姑娘米拉,她先爱上勒内,后来爱情转为友谊,她与乌杜加米兹产生爱情并成亲。在翁杜列等人百般诋毁中伤勒内的时候,只有米拉坚信勒内的人格,并劝告塞留塔兄妹不要受骗。

为了达到杀害勒内的目的,翁杜列煽动各部落的头领,阴谋策划大屠杀事件,他们商议把一束芦苇藏于寺庙内,每天抽一根,抽完那天即为屠杀法国人的日子。塞留塔为破坏他们的计划,扮作幽灵,窃去部分芦苇,但此举非但未能营救勒内,反而提早了野蛮部落暴动的日期。勒内被翁杜列所杀,塞留塔为翁杜列所奸(并怀孕)。乌杜加米兹怒不可遏,亲手杀了这个十恶不赦、坏事干尽的翁杜列,为朋友报了仇,而纳契人与法国人互相屠杀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书中所有的人物几乎都以死亡告终,酿成一出惨剧。

作家夏多布里盎在《阿达拉》的“初版前言”中谈到他的创作动机:“还很年轻时,我就想写自然里的人的史诗或描写野人的风俗,把它们与熟悉的事件联系起来。美洲被发现之后,我认为它是再有趣不过的主题。尤其对于法国人来说,1727年路易西安那的纳契地区殖民地发生屠杀事件,所有的印第安部落经过两个世纪的压迫,为争回新世界的自由而暴动。我认为这事件给我的笔提供了有意义的主题。”“我把这部作品的几个片断写在纸上,很快便发现缺乏真实的色彩,如果我想创作荷马式的画面,我必须采访我要描写的人民。”

1791年,夏多布里盎在北美洲参观了海岸城市,湖区,他在野人当中,在丛林、湖边、茅棚里,写下《纳契人纪事》中的几个片断。1792年春末,他向著名的老人马尔塞尔布先生前部长、卢梭的保护人、夏多布里盎的嫂子的祖父朗读未来的《阿达拉》,但他的文学计划遇到阻碍,家人给他安排了婚事。女方是姐姐吕西尔的朋友,18岁的金发姑娘。这位姑娘的命运并不比《纳契人》中的塞留塔的强,因为夏多布里盎与她度过短暂的蜜月后,即离开她参加勤王军,接着流亡英伦(1793—1800),一去就是11年。在这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几乎丢失了他的有关美洲的故事的全部手稿。到了伦敦,他根据回忆,重新撰写他的《纳契人纪事》。

1801年,1802年,《阿达拉》与《勒内》发表后,获得辉煌的成就。它们“以其耀眼的美洲风光和旖旎的异国情调,一新读者耳目,时人竞相传诵,不到一年就印行6版,并译成英、德、意、西等主要欧洲文字。”(《阿达拉》前后重印了12次,六次出现在《基督教真谛》里),作家夏多布里盎顿时一鸣惊人,“一跃而为声名大噪的新起作家”。《阿达拉》作为“法国19世纪文学中第一篇优秀作品流传下来”,“打开了浪漫主义世纪”,“以其浪漫主义情调,倡导一种既不同于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又不同于18世纪启蒙文学的新的文学潮流。”以上引文见任之:“引言”,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阿达拉/勒内》。

法国大革命前夕,20岁的夏多布里盎过着当时小说描写的骑士式的生活。他是家中的幼子,游手好闲。少年时代跟着姐姐吕西尔住在家乡的旧城堡里,后来离开它,毫无信心地投身军人生涯。他有许多闲暇日子,便在巴黎、富日尔,在已婚姐姐们的社交圈子里混日子。姐姐们待他如慈母,但他在家庭中没有财产继承权,也 没有父爱。夏多布里盎与他笔下的人物勒内一样,天性孤僻、忧郁、伤感,爱到岩顶或溪边默默沉思。

夏多布里盎是卢梭的狂热信徒,并不相信上帝。作为他父亲的儿子,他也不信任专制的凡尔赛政府。他敏感,也为美国民主的诞生鼓掌叫好。但当1879年初,雷恩最高法院发生冲突事件时,他本能地站在封建的布列塔尼的旗帜下,反对“出身低贱的乡下人,捍卫贵族的特权”。

1789年法国大革命,夏多布里盎的母亲和一个姐姐死于狱中,他“身上沾有惟一的哥哥、嫂嫂,他们的父亲,著名的老人的血”见夏多布里盎《阿达拉》“初版前言”。,他本人也只能逃亡国外。1797年,为了获得公民资格,他几乎要归顺新政府。“雾月十八”,拿破仑将军夺得政权,计划推行调和政策。夏多布里盎的朋友、著名文学家、诗人封塔纳(Fontanes)设法赢得拿破仑的欢心,催促夏多布里盎回巴黎。因害怕引起警察局的注意,夏多布里盎不敢带太多的行李,便把《纳契人纪事》的大部分手稿留在英国。没有人想到,经过1802年短暂的平静后,战争又发生了,并持续了13年。

“复辟”的最初几年里,夏多布里盎托朋友几经周折,从英国找回“纳契人”的手稿。但忙于政治活动,他无暇顾及它们,直至1825年,要发表《全集》时才又提出这问题。

他在30年后重续自己早年写的几乎完全忘记了的手稿,就如一位冷静的、艺术成熟的老作家审阅一个缺乏经验的凭想象力任意发挥的青年作者的试验作品。作家以更有把握的但动作缓慢了的手去修改、撰写《纳契人》。作家以历史学家提供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加上虚构部分,扩大成为作品的主题。

《阿达拉》描写了“迥然不同于欧洲的自然和风俗”,“里面没有惊险的故事,它是诗,半是描写,半是悲剧。整个故事描写一对情人在荒野里边走边谈。表现宁静的荒野,宁静的宗教里心迷意乱的爱情的画面。”见《阿达拉》的“初版前言”。

《阿达拉》的写景不同凡响。作家头一回在文学作品中描绘寥廓无垠的空间,莽莽的丛林,浩淼的内湖,博大的江河,新世界的茫茫的大草原。在原来壮丽宏伟的自然景致上,作家又以略为浮夸的笔调,抹上一层想象的色彩,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作家笔下的景色,色彩浓烈,绘声绘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阿达拉》的人物仅有三个:阿达拉,阿达拉的情人夏克塔斯,修士奥布里。夏克塔斯是个有才华的半文明人,他到过欧洲、巴黎,见过大世面。作家通过他的野人身份描绘野人的风俗,通过他的欧洲人身份描写悲剧、叙事。没有这个人物,读者就难以理解《阿达拉》的内容了。

阿达拉是个性格新颖的姑娘。实际上,她是西班牙人的女儿,绝非纯粹的野蛮人。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强调反映“人心的矛盾”,作家认为,只有反映人的内心的矛盾,对人及人的故事的伟大神秘才有深刻的观点。

作家创作《阿达拉》、《勒内》等作品时,初衷原是“写自然里的人的史诗”,“描写野人的风俗”。但作品发表时,由于种种原因,作家把小说的情节朝基督教教义方面作了修改,作家美化宗教,让读者热爱宗教,证明它的用途。他认为宗教“能愈合人的药膏治愈不了的伤口”。夏多布里盎:“《阿达拉/勒内》前言”。在《阿达拉》的后半部分,作家塑造的修士奥布里,形象高尚伟大。他在蛮荒地区创设居民区,用宗教精神感化印第安人,淳化民风,他积善行德,不畏艰难困苦,不计较个人得失名利,不顾个人安危,最后为当地的野人,为宣传宗教献出生命。简直是救世主的化身,十分感人。小说还着意铺陈阿达拉的死和殡葬,以表现基督教的神秘和诗意。

《勒内》的风格与笔调,与《阿达拉》的不同,虽然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相同,但作家表现的是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思想。作家落笔的重点在揭示人的“精神状态”。勒内这个贵族家庭的少子,有着丰富的、美好的、绚丽的想象力,却感到人生生活贫乏,干巴巴,乏味,幻灭。大革命夺去了封建贵族的统治权,夺去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他绝望了,颓唐了,他变得怪僻、乖戾、与别人、与社会、与时代格格不入。

夏多布里盎从自己身上,从本世纪本阶级的青年身上看到了这种招致自杀的怪僻、乖戾,这种脱离社会、脱离人群、耽于梦想、喜好孤独,甚至放弃对“上帝”和人类的职责;还有愤世嫉俗,走向疯狂、死亡的恶习。他说,为了使青年克服这“世纪病”,他有意在《基督教真谛》和《纳契人》中给勒内安排了悲剧的命运,他认为应当处罚勒内。勒内的疯狂的梦想给他造成痛苦,他的怪诞结束了他的生命。他自己不幸,也使接近他、关心他的人不幸。

《纳契人》详尽细腻地介绍了北美洲野蛮部落的风土人情。对比《阿达拉》、《勒内》,它更像小说,它有完整动人的故事,紧张曲折的情节,它刻划了数十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为方便读者了解本书,下面对纳契的风土人情和环境略作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