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用人有心计
2318700000003

第3章 人才最可贵择可用之人(2)

当朱元璋听说曾担任元朝江南行台侍御史的洛阳名儒秦从龙(字元之)在镇江隐居,便特意嘱咐率军攻打镇江的徐达说:“镇江有一位秦元之,才气老成,你要寻找到他,转达我希望见到他的心愿。”

徐达在攻克了镇江以后访到秦从龙,朱元璋立刻让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带着重礼前去拜望。当秦从龙抵达应天时,朱元璋亲自到城门外迎接他,与他朝夕相处,向他咨询军政事务。

龙凤三年四月,邓愈率军进入皖南,他听说徽州名儒朱升学问渊博,于是特地向朱元璋推荐。

朱升,字允升,学者称枫林先生。他是休宁人,后来移居到歙县。早年曾拜著名学者陈栎为师,刻苦好学。至正四年参加科举考试,荣登乡贡进士第二名。曾出任池州学正,后来见天下扰攘,便弃官回家,隐居在石门山,闭门著述。

朱元璋对朱升早有耳闻,听了邓愈的介绍后,便效仿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朱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朱升虽然身在山中,却一直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心中有所谋划。

朱升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于是进言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头一策是让朱元璋加强根据地建设,巩固后方;第二策是让朱元璋发展生产,积蓄经济力量;第三策是让朱元璋韬光养晦,不要过早地树立目标。这三策言简意赅,为朱元璋经营江南指明了方向。

朱元璋将朱升的建议作为自己一个时期内奉行的基本方针,牢记于心。后来,他把朱升请回幕府,参与密议。

龙凤四年十二月,朱元璋亲征婺州。他知道婺州是理学中心,一向有“小邹鲁”之称,拥有大批富有学问的儒士,如果把这些人拉拢过来,不仅有助于稳固对当地的统治,还可以扩充自己的智囊团。所以,在攻克婺州后,朱元璋立即召见了儒士范祖干、叶仪,向他们询问治国方略;接着聘请许元、叶瓒玉、胡翰、吴沉等十三名学者为他讲解儒家经典和历吏书籍;把范祖干、王冕、许瑗等纳入幕府,让他们参议军国大政,他还下令开设郡学,礼聘名儒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芷,吴沉、徐原为训导,恢复了因战乱久已废毁的教育体系,深受当地士人欢迎。

龙凤五年十一月,胡大海向朱元璋推荐刘基、叶琛、章滏。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统年间考中进士,历官高安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路总管府判等。因为才学不为上司赏识,无法施展平生抱负,便弃官归隐,读书著述。

叶琛,字景渊,丽水人,曾协助石抹宜孙守处州,授予行省元帅的官职。

章滏,字三益,龙泉人,曾组织乡兵抵抗农民起义军,授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的官职,但他推辞不接受,退隐匡山。

朱元璋接到胡大海的推荐后,当即派人前往礼聘。叶琛和章滏表示愿意出来,但影响最大的刘基却不肯出山。朱元璋命人再三敦请,陶安和宋濂也分别写信劝他应聘,刘基不得已,只好勉强应允。

朱元璋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每到一处都会招揽当地的人才。在与人才的交往中,他礼贤下士,获得了各地人才的好感。他们要么真心投靠,要么诚意献策,为朱元璋的统一大业增砖添瓦,最终朱元璋在多人的帮助下建立了明王朝。

古人云:“数步之内,必有芳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则满目俊才,弃则遍地糟糠”。很多时候,人才就摆在眼前,关键在于欲成大业的人会不会发现他们、重用他们。

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像古代有成就的帝王那样,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去发现人才,主动求得人才的帮助,从而推动企业的飞速发展。

4.相貌是花瓶,才华是根本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说的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企业在选择人才时,相貌固然需要,但品行和才华更加重要,管理者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千万不能忽略。

自古以来,人人皆有爱美之心,现在仍是如此。漂亮的女孩子走在大街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周围众多人的眼球。当然,帅气的男孩子同样具有这种焦点效应。

迷人的长相具有养眼的功效,但是,作为一位承担着为公司选拔人才的管理者,绝对不可以为了养眼而以貌取人,毕竟公司选拔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益,为了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为了能够得到有才能的人。在选人的过程中最好将容貌放在次要位置。因为,容貌好的人并不一定有才能。

西汉末年,哀帝刘欣贪图享乐,无心打理朝政。当时,有一位叫董贤的太子舍人,虽为男儿身,却生得一副女子般的好面容。一日,哀帝在宫殿中偶尔看到了他,喜爱之情油然而生。由于董贤不仅面容酷似女子,而且言行举止也处处显得柔弱娇气,因此哀帝在与他的交往中,愈来愈喜欢他,甚至达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虽然董贤只是太子舍人,哀帝对他却没有丝毫嫌弃之意,反而宠爱有加。他们两人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也正是因为哀帝对董贤的宠爱,董贤一家人在当时加官晋爵,荣耀万里。

哀帝对董贤的宠爱远不止如此。据说,一天中午,与往常一样,哀帝和董贤在一起休息。哀帝醒后正准备起身,却发现董贤压住了他的衣袖。看见董贤睡得如此香甜,哀帝不忍心将他叫醒。于是,索性让人拿来刀子,将自己的衣袖割断,然后才悄悄起身。这就是著名的“哀帝断袖”的故事,

然而好景不长,哀帝在二十五岁的时候驾崩。哀帝驾崩后,董贤非常伤心。由于哀帝在世的时候,他只顾享受荣华富贵,根本没有什么本领,以至于不能够料理哀帝的丧事。虽然他对哀帝一片忠心,却从没有为朝政做点儿什么。

相反,有一些人虽然没有悦人的容貌,却不乏智慧和才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钟离春的女子。她头发稀少,额头宽大,双目凹陷,还长着一只鹰钩鼻子。不仅如此,她的皮肤黑得像煤炭一样。正因为生得丑陋,以至于到了三十多岁仍然嫁不出去。

钟离春的出名不仅在于她的容貌,而且在于她的才干。当时,齐国国君为齐宣王。他在即位后重用田忌和孙膑,整顿国政,后来又救韩败魏,杀死魏国大将庞涓,齐国声威大震。齐宣王自恃强大,贪图享乐,沉溺酒色,以致奸臣当道,国家逐渐走向衰败。钟离春心急如焚,为了拯救国家,冒着杀头的危险面见齐宣王。

钟离春假说自己有“隐语之术”,劝谏齐宣王。在谈及国事时,钟离春才华尽显。她以长远的目光看问题,站在未来的角度分析齐国国策的利与弊。她以独到的论点,鲜明有力的论证,让齐宣王极为信服。后来,在钟离春的建议下,齐宣王远离享乐,广开言路,鼓励直谏,大大振兴了朝纲。再后来,齐宣王封钟离春为皇后。在钟离春的辅佐下,齐国国势日益昌盛,并最终与当时实力雄厚的秦国分庭抗礼。

其实,无貌有才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虽然不耐看,却很耐用,三国时的庞统便是这样的一位人物。

吴国的大都督周瑜死后,鲁肃见吴国需要用人,于是向吴王孙权进谏说:“我鲁肃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才,承蒙当年周公瑾错爱,被推荐担任要职。其实,我的能力并不能够使我胜任现在的职位。因此,我想推荐一个人给主公您,以辅佐您成就大业。这个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有着渊博的学识。不仅如此,他谋划策略的能力可以与管仲、乐毅平分秋色,他的心机可以与孙膑、吴起相提并论。周公瑾在世的时候,常常会思考他说过的话;诸葛孔明对他的过人才智也深表佩服。这个人现在就在江南一带,如果不趁着便利重用此人,以后定会被刘备、曹操所用,那岂不可惜?”

孙权听了鲁肃对此人的描述后,心中大喜,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竟然有如此奇才,于是向鲁肃问起此人姓名。鲁肃答道:“这个人是襄阳人士,他叫庞统,字士元。”孙权对庞统这个人早有耳闻,于是让鲁肃邀请庞统。

孙权见到庞统后,却立即不悦。因为庞统面色黝黑,眉毛浓厚,鼻孔朝天,两腮的胡须比较短,模样非常古怪。碍于鲁肃推荐,孙权难以直接回绝,于是问庞统:“听说先生学识渊博,不知道先生的学识以什么为主?”

庞统回答说:“我在求学问的时候,从不拘泥,可以灵活应变。”

孙权又问:“先生的才学能否与公瑾相比?”

庞统笑着回答说:“我学的东西和公瑾有很大的区别。”

孙权向来非常喜欢周瑜,容不得他人说他半点儿坏话,如今庞统竟然轻视他,自然更加不悦,于是婉言回绝了庞统。庞统对孙权很是失望,长叹一声便出去了。

庞统出去后,鲁肃问孙权:“不知主公为什么不愿意用此人?”

孙权说:“庞统是个狂人,重用他没有什么好处!”

鲁肃为其辩解,非但没有说服孙权,反而使孙权发誓一定不会重用庞统。

鲁肃从室内出来后,问庞统有何打算。当庞统说要投奔曹操时,鲁肃劝他前往荆州投靠刘备,以便孙刘两家联合破曹。庞统听了鲁肃的话,拿着鲁肃的荐书去了荆州。在前往荆州的途中,庞统与诸葛亮相遇。诸葛亮有要事在身,不能陪庞统一同去见刘备,也替他写了一封荐书。

庞统带着两封荐书来到荆州后,求见刘备。刘备因为久闻其名,因此听说庞统来投靠,非常高兴。然而与庞统相见后,他与孙权一样,同样对庞统的面貌感到,不悦,敷衍道:“先生远道而来,是不是很不容易啊?”

庞统没有将荐书呈给刘备,只是答道:“早就听说皇叔求才若渴,乐意招贤纳士,所以特意前来投靠。”

刘备以“荆楚稍定,苦无闲职”为由,将庞统安排在距荆州一百三十里地的耒阳县做县官。庞统碍于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勉为其难地前往耒阳县任职。

庞统到任后,整天饮酒为乐,从不理会政事。刘备得知后非常生气,派张飞和孙乾前去视察。张飞和孙乾二人到了耒阳县后,见军民都出门相迎,却不见庞统。从庞统同僚的口中,张孙二人知道了庞统喝醉酒还没醒。张飞忍怒先在县衙坐定,要求见县令,庞统这才在随从的扶持下衣衫不整地来到大厅。

张飞顿时大怒,厉声斥责庞统。庞统不以为意:“耒阳不过是一个百里小县,些许公事,有什么难的。将军稍坐片刻,看我怎么处理。”话音刚落,庞统便令公差将三个多月来沉积的公务文案抱上厅堂,随后开堂审理。不到半天,庞统已将所有的公事全部办妥,并且公正严明,毫无偏差。县内百姓向他叩首,虔诚的样子如同拜佛。

张飞的怒气早已消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连忙向庞统道歉,表示一定向刘备极力推荐他。此时,庞统才拿出鲁肃的荐书。

张飞回朝后将在耒阳县的所见所闻一一告知刘备,并呈上了鲁肃的荐书。刘备听后非常惊奇,鲁肃在推荐信中写道:“庞士元是难得的奇才,最好让其任治中、别驾的职位,这样他才能大展平生所学。如果以貌取人,恐怕辜负了他平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这实在是可惜啊!”

刘备看完后,心中不安。此时,诸葛亮正好赶回荆州。寒暄过后,诸葛亮立即询问庞统的情况,并问刘备有没有看到自己写给庞统的荐书。商谈过后,张飞前往未阳县将庞统请到了荆州。再次见到庞统时,刘备主动向庞统请罪,庞统这才拿出了诸葛亮的荐书。

水镜先生曾对刘备说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如今两人都在帐中,更加增强了刘备复兴汉室的决心。他立即封庞统为副军师,让他与诸葛亮一起讨论方略、训练将士。

孙权因为计较庞统的容貌,失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刘备也因为庞统的丑面容而不肯重用他,差点儿失去人才。由此看来,以相貌取人才是用人者的大忌。

一个人的才能与长相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如果将长相摆在第一位,很可能与人才擦肩而过。我们要时刻牢记,才能是第一位的,相貌是第二位的。

5.才德须兼顾,小人不可用

自古以来,才与德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很多人在德与才之间难以选择。其实,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启用德才兼备之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才能够帮助企业增强信誉和创造价值。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认为:才能可以辅助有品德的人成就大业,而德行能够引导有才的人走正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云梦的竹子虽然刚劲,但如果不把它做成利箭,就不能够穿透坚硬的物体;棠地的矿铜虽然精利,但如果不把它熔炼打磨做成兵器,就不能够打败强大的敌人。才能正如同竹子的刚劲和矿铜的精利,而德行正如同对竹子和矿铜的加工。当德行和才能合二为一时,便能够有大作为。因此,人们常常把德才兼备的人称为圣人,把无才无德的人称为愚人,把德高于才的人称为君子,把才高于德的人称为小人。

司马光由此联想到用人和选人。他认为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如果不能得到圣人辅佐,可以找君子。如果连君子都得不到,宁可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因为有才的君子能够在其德行的引导下正确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助于领导事业的发展;而有才的小人则会受其德行的误导,从而阻碍领导事业的发展。愚人无德无才,尽管不能对领导事业有帮助,但最起码不会造成威胁。

司马光不仅阐述了德与才的关系,而且依照才德的大小将人分为四类:圣人、君子、愚人、小人。不仅如此,他还针对这四类人才的不同点,形成了自己的用人观。从司马光的观点可以看出,他把德作为一个人的根本,这一点我们是可以借鉴的。不过,司马光提到的德和才,是大才和大德,他的人才分类是依据这种标准来进行的。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干正如同水的柔性和木头的坚硬,而德行能够使水动荡,能够使木头变直。动荡的水能够承载物体和灌溉田地,而直直的木头可以用来造船和构建房屋。才是水的波澜,而德是水的源泉,有了源泉,就能够保证水的波澜不断;才是树的枝叶,德是树的根本,有了根本,就能够保证枝叶繁茂。

从司马光和曾国藩的观点中都可以看出,德和才不能偏重。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这时,古人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不过,企业需要的人才多种多样,上至有决策能力的经理、总裁,下至手工操作的工人。因此,司马光的大才和大德观念,对如今的企业来说是并不实用的。

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首先对德和才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如何看待德与才,要根据企业的利益来定标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人能够与同事友好相处,而且不会损害企业利益,他便是有德之人;一个人如果能够处理好自己手中的事情,他便是有才之人。无德之人是小人,有德之人是君子;有才之人是人才,无才之人是庸才。

通常情况下,最好不要用小人。因为小人或许能够凭着才干给企业带来利润,但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某公司聘用了一位张女士,由于她性格开朗,善于言谈,公司把她安排在业务部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