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理成功之道:修养之道
2319100000007

第7章 善于用脑思索,思维灵敏锐利(1)

毛泽东同志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作为一个企业的总负责、总指挥的经理,如果勤于思索,善于思索,头脑聪慧,思维灵敏,这无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素质。

一、行成于思,毁于随

“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意思是做事能够成功在于深思熟虑;做事失败在于马虎随便。马虎随便,实质上是不动脑筋。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或某一件事情在进行中出了问题时,如果感情冲动、不能自控,也是缺乏动脑,不理智的表现,也会把事办糟,甚至遭到失败。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下面就从该书中录下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

空城弄险,智退大军。因主将马谡的过错,街亭失守,蜀军处境极危。曹方司马懿曾预料夺取街亭后蜀军的去向:“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即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正如司马懿所料,蜀军唯一生路只有撤回汉中,诸葛亮一知街亭、列柳城尽失,跌足长叹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立即遣兵派将部署撤军。当各路兵马刚分拨完毕,忽报: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军士在城中。因此,众官尽皆失色。只有诸葛亮不慌不忙,大摆空城计,渡过了难关。在一座空城面前,率领15万大军的司马懿为何不敢进,反而急退呢?这是因为司马懿认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诸葛亮也知司马懿知己“平生谨慎,必不弄险”,所以一反“平生谨慎”,来个“弄险”,故引起司马懿大疑,不敢贸然进城。诸葛亮摆空城计,也出于形势所迫,正如他所说:“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以兵2500不可能与敌军15万战,如弃城而逃,必不能远遁,定为司马懿所擒。处此既不能战又不能逃脱的绝境,诸葛亮除摆空城计外,别无他法。当诸葛亮败局已定几乎被擒的时候,谁又料到用一空城计而能退敌军15万?后来司马懿知是诸葛亮摆空城计后,仰天长叹说:“吾不如孔明也!”

感情冲动,遭致惨败。孙权用吕蒙之计,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为孙权所害。关羽之死使刘备大伤感情,眼滴血泪,茶饭不思,称帝不久就准备出兵为关羽报仇。勇谋兼备的虎将赵云苦谏不从,刘备亲自率兵从成都出发,令张飞从阆中出发,合兵东下讨吴。时称“万人敌”的张飞在阆中听说关兄被害,更是悲痛欲绝,顿足捶胸,誓死为二兄报仇,准备挂孝伐吴。他命部将范疆、张达二人三天之内为他赶制白盔白甲。范、张要求宽限时日。平素性如烈火的张飞,加上关羽新亡的刺激,听到部下讲价钱,更是暴跳如雷,将二人捆在树上,各鞭背五十,严令限期完成。是夜,张飞悲愤难忍,借酒浇愁,醉卧帐中。范、张二人假借禀报军情进入帐中,用钢刀把张飞杀死。刘备听说张飞被害,感情更不能控制,盛夏时节,率领数万大军从巫峡以下扎驻连营,被陆逊火烧连营700里,兵败逃回白帝城。此时,刘备不能挣脱感情的羁绊,陷入“哥们义气”的泥淖中,不能自拔,悲气交加,不久一命呜呼!可见,刘、张二人丧命,皆因太重感情,义气用事所致,他们忘记了诸葛丞相联吴抗魏的一贯主张。

上述两例说明,人们特别是领导者无论做什么事情,在行动之前必须细心周密思考。爱因斯坦曾说:“要思考、思考、再思考。”被日本人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年轻时就是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有一次他在市场闲逛,听到几个购买东西的家庭主妇议论现在的家用电器的电源插头是单用的,很不方便,如果一件多用,能够同时插上几种电器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松下听到后灵机一动,产生了新的想法,回去后马上组织力量研究,不久便生产出了“三通”电源插头,结果大受欢迎,一下子赚了大钱。就这样,小小的心计,不大的改动,方寸的产品,很少的追加投资,却为松下王国的“万丈高楼”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我国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尚书·洪范》中提出:“思则睿,睿则圣。”意思是,思考就能聪慧,聪慧就能成为圣明的人。可见,聪慧、圣明、成功,是与坚持不懈地思考分不开的。

二、经理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对解决问题的速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思维品质有以下作用:一是能敏锐地认识、反映客观事物;二是能迅速而正确地进行判断;三是能科学的进行决策和提出实施方案;四是在紧要关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渡过难关;五是使人们创造性的开展活动,使工作取得有益的效果。但是,人与人的思维品质是有差异的。企业经理应通过学习、实践、锻炼,不断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效率,思维敏捷的企业领导者,在思维的具体过程中,反应速度快,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心智操作过程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他们同思想迟钝、僵化的人截然不同,在处理问题中,能适应紧迫的情况,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准确地判断,迅速地作出结论。

(二)思维的广阔性。指突破思维活动的局限性,把思维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必要的广度。要傲到考虑问题既全面、周到,又不忽视局部、细节;既照顾该事物本身,又照顾与该事物有关的各种条件;既要考虑该事物的现状,又要分析其历史和发展前途;既要接收新知识多、新信息多,思考问题参照系要多,又要使思维具有变通性,思考方向要对路。

(三)思维的针对性。指思维活动有明确而坚定的目的或目标,这种目的、目标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经过慎重选定具有某种意义的。针对性不仅可使思维活动集中而避免分散,而且能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整体性和深刻性。在实际生活中,有些貌似聪明的人,由于思维不集中不深入,目的或目标转换很快,因而实际的成效不大。

(四)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的深刻程度,表现为抓住事物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具有思维深刻素质的领导者,在进行思维活动中,善于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而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从结果追溯到原因;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从现实推测未来。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能抓住要害不放,穷追不舍,求其究竟,善于从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多机制、多过程、多功能、多因果等多种联系上分析和综合问题,从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必然性。

(五)思维的独立性。指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因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干扰而动摇。精明而有作为的企业领导者,具有思维的独立性。他们不因循守旧,不依赖别人,不盲目附会,而是解放思想,敢于破除迷信,敢于向陈规陋习、传统观念挑战,敢于提出新假设、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并且通过实践检验是否正确。经理应重视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提高。

(六)思维的创造性。指思维过程不是简单地重复与模仿,而是善于对现有要素进行合理而机智地运用和组合,从新的途径上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它表现为思路开阔、方法新奇、方式独特、善于变通、富于想象、长于联想等特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领导者工作上不满足“上传下达”、“循规蹈距”,而是在上级指示和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刻意求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一个问题面前,能提出多种方案、设想,扩大选择的余地。平日工作上表现为点子多、道道多,有独到的见解。

(七)思维的逻辑性。指思维具有严密的逻辑,严格遵循着逻辑规律进行。斯大林在回忆列宁时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力量好象许多万能的手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失败。精明的领导者思维的逻辑性都是很强的,他们提出问题明确、清晰;论证问题有条有理;表达感情流畅而简明。

(八)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拓展时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方式方法能根据新发现的事实作出评价,肯定正确,纠正谬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领导者,不“唯书”、不“唯上”,一切都放到客观事实和科学真理审判台上裁决。

(九)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智”。表现在领导活动中,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灵活地运用知识和经验;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时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具体的解决方法。领导者为了发展思维的灵活性,要打破不适时宜的传统思想、习惯,放下那些束缚思想的包袱而勇于创新,锐意改革。

经理要想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智能,提高决策水平和运筹活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思维方法。

三、归纳和演绎方法

归纳和演绎是立足于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原理上的思维方法。二者的方向是相反的,归纳由个别走向一般;演绎则由一般走向个别。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都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来更深刻地把握个别。

(一)归纳法。是指研究个别事物,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进而引出一般性结论或知识的思维方法。如果通过这种步骤进行推理,即为归纳推理。常见的归纳推理有两类:一是完全归纳推理。这种推理的结论是可靠的,只要前提是真实的,则结论也必然是真实的。二是不完全归纳推理。这种推理由于没有将所有的个别现象都列举上,因此,它的结论有时是可靠的,有时则是不可靠的。领导者在从事领导活动中,往往先研究个别(具体)对象,从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原则、规律来,再去指导面上的工作。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由“点”到“面”的工作方法。

在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个别现象的分析,要尽量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依据,不能仅仅根据几种类似的事件或现象,就草率地做出关于事物本质的判断。列宁指出:“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2)切忌按照主观需要“选择”合乎自己心意的个别“典型”,对这种虚假的典型进行人为地扶持和美化。(3)对个别现象进行“归纳”之前,务必对其进行充分地剖析和验证,重要的是判明它是否对全局具有指导意义。

(二)演绎法。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判断(前提)推出特殊性的新的判断(结论)的思维方法。常见的演绎推理有以下三种:(1)A是B,所以有的B是A;(2)A是B,C是A,所以C必定是B;(3)A是B,所以A不是非B。

企业领导者要善于把普遍性的经验运用于本地区、本单位,这其中应注意下列几点:(1)准确翔断与验证大前提的科学性、可靠性,倘若大前提错了,一切推理必然会错。(2)准确判断与验证小前提与大前提的关系,即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有以下四种:一般之中包括特殊;一般与特殊部分交叉;一般与特殊联结;一般与特殊分离(无关)。(3)根据小前提与大前提的四种不同关系,正确拟定不同的决策方案。经理要实事求是地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普遍真理和经验。既要防止一味强调“情况特殊”而否定普遍真理、经验的指导意义,又防止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生硬地照搬照抄的做法。

四、分析和综合方法

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性与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的统一,这就内在地规定了认识既要运用分析的方法,又要运用综合的方法,并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一)分析法。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把复杂的、整体的事物分解成为组成它的简单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各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一般说来,分析总是把一个大而难的问题分成若干小而易的问题,把事物化整体为部分,化复杂为简单,以便寻找薄弱环节,着手解决;或者使人们不断地深入事物内部的层次,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所以,分析的方法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整个过程。

(二)综合法。是指把关于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认识统一起来,在思维中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法不但可以把互相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连结在一起,从而获得更高一级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把表面上看来似乎不相关的事物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新的更高的认识。在运用综合方法时必须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反对“幻想的综合”和“机械的综合”。前者是没有客观依据的、虚构的综合;后者是把部分机械相加等于整体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分析和综合在方向上、运动上是对立的,因而不能用一个取代另一个,但又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分析和综合的关系是辩证关系。首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真正的综合,脱离了分析的综合是一种直觉的模糊的综合。其次,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综合巩固和发展了分析的成果,使人的认识得到提高,分析离开综合,只能得到一些支离的互相隔绝的片面材料。再次,分析和综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也有分析。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要求领导者在开展领导活动中,既要看到树木,又要看到森林,不要满足于一孔之见或局部的分析,就用来盲目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五、抽象和具体的方法

人们认识的发展和深化表现为两个抽象思维的过程,即由感性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感性中的具体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获得的生动而又具体的形象,只是对客观对象的现象与外部联系的反映,还不能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和规律。人们还必须通过思维抽象达到思维中的具体,才算对事物真正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抽象的过程即思维的分析过程,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区分为本质的必然的方面和现象的偶然的方面,从中抽取出各个本质的必然的因素,从而获得对具体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认识。为了真正达到对事物的全面、深刻、具体的认识,还必须用综合的方法,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即理性)的具体中再现出来,这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这个“感性具体一思维抽象一理性具体”认识的运行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理性具体是认识的结果。前者是有形的、可以捉摸和可以直接感知的东西;后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的各种本质属性的统一的反映,是许多抽象规定的辩证综合,是对事物的对立统一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