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现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2319300000011

第11章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惟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须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妙美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作

【鉴赏】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秉丞。曾用笔名柳山、桂山、湛陶等。江苏省苏州市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1921年与茅盾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文学“为人生”的主张。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隔膜》,《线下》,《火灾》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叶圣陶散文(甲)集》,《叶圣陶散文(乙)集》。现有《叶圣陶文集》、《叶圣陶集》等行世。

《没有秋虫的地方》一文是作者散文中的名篇,文章构思精朽,寓意深刻,主旨高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雅士写了许多有关“秋”的作品,以“秋”的景况来排遣自己心中的苦闷和忧伤。作者却有别于以往的文人雅士,他从秋虫入手来写秋,可谓“匠心独运”。

文章开头描写了都市生活的场景,有各种声响交汇于其中,可唯独没有秋虫的声音,真的听不到吗?原因是:“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这段话饱含作者的无奈和感伤之情,人人都向往都市生活,但都市生活都不能尽如人意,同时也为作者下文描写乡间生活作出了铺垫。

作者接下来用洗练、简洁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在这幅图画里,秋日的乡间,白天可见嫩暖的阳光、轻淡的云影,夜间则有明耀的星月、徐缓的凉风。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神往?和多少文人骚客畅叙的都市生活的辛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从乡间找到了真正的快乐,也找到了心中所渴望的那份安谧和宁静。

作者再写道:“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这记忆中的虫声总是敲打着作者的心扉,让作者挥之不去。这仅仅是在写虫声吗?

我们应该想到这里面还饱含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缕淡淡的愁思也是挥之不去的。作者以想听秋虫声来告知我们,作者向往富有大自然情趣和淳朴的乡村生活。这种感情的流露,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作者所神往的,岂止是绿草茵茵、蝴蝶翩翩的大自然,岂止是清风明月、满耳虫声和秋光呢!他所深切怀念的,更有那浓浓的乡情和亲情,那人间最宝贵的情感的交流!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主旨所在。

总之,这篇散文以其声情并茂、真切感人的描写和议论打动我们,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许多富有音乐性的文字来进一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说:“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的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我们读完此文,耳边真的好像有秋虫在吟唱“它们”熟悉的乐曲,真是令人感到美妙无比。